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努力?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努力?


文字 | 小丫

来源 | 小丫投资笔记(XiaoyaNotes)

01

这几天各个省市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又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早几年,每到高考放榜后填志愿,总有亲友问小丫考哪个学校读什么专业更好,有的家长甚至直接了当问我:读什么专业好找工作?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是金融专业的。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在省内都很有名气。同学说她最喜欢的是文学专业,但填志愿时爸妈觉得学金融容易找工作,在银行上班也很稳定体面。大学四年,她几乎每学期都要挂科、补考,单微积分就连挂了三次,最后差点延迟毕业。毕业后,她在深圳辗转找工作多时,都无法顺利就业。最后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回老家的一个地方支行做了大堂经理。

小丫是会计专业的,几乎所有人公认这个专业容易就业而且越老越吃香。但我毕业后没有从事这个专业的相关工作太久,这四五年时间一直在媒体行业,发展得还算顺利。

说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表达“选什么专业不重要”的观点,只是想告诉大家:能把什么事做专业,比选什么专业更重要。

选一个好专业,就和考一所好大学一样,能让你在第一关就迈进更高门槛的领域,超越许多同龄人。却无法保证你在踏入这个领域后,接下来的任何关卡都顺利通关。

小丫这几年面试录用了不少年轻人,不乏专业不对口的。但做得好的年轻人,身上几乎都有敢拼、敢坚持的韧劲,也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眼界。这些人即便从事着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但几年坚持下来,他们往往把工作变成了专业甚至兴趣,完全不用发愁离开一家公司后没有更高溢价。

可惜的是,有些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前十几年拼尽全力,终于把未来的美好憧憬交棒给了一所好学校、一个好专业,就误以为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从此松懈了。

02


父母的眼界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BBC有个很有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片子选中了14个不同层级的英国孩子,跟踪记录他们从7岁到56岁的人生轨迹。

长达49年的研究最终揭开的,是一个无比残酷的真相:

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几乎没有人跳出他们原有的阶层。


上流社会的孩子,已经养成了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的习惯,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未来会去顶级的私立院校,会读牛津剑桥,最后成为社会精英。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努力?


中层阶级的孩子,拥有自己的理念,反对种族歧视,希望自己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则幻想长大后顺利结婚生子。

底层阶级的孩子,几乎谈不上梦想,有的希望可以当驯马师赚钱,有的只求吃饱饭、少被打。

原生家庭对孩子未来想象和认知的影响,在这些7岁孩子的身上,完全凸显出来。那么在未来几十年里,通过教育、福利水平的提升,能否为这些孩子带来阶层上的流动呢?


上流社会的孩子,49年后要么已是知名企业家,要么就是律所合伙人,他们的孩子继续接受着精英教育。

中层阶级的孩子,49年后多数人依然是中产,有的人甚至滑落到了底层阶级。

底层阶级的孩子,49年后有人成为司机,有人成为泥瓦工,还生了一群儿女,儿女们继续在底层以劳动力谋生。

现实比人们设想的更为残酷,在这14个人中,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和他们小时候所想象的那样发展,几乎没有人打破阶层鸿沟。

家庭条件优渥的父母,除了在金钱上能让孩子拥有更多接触世界的机会,自身的眼界、格局、能力甚至人脉,更是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人生指引,深远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轨迹。

就像马化腾的父亲是盐田港公司上市董事,柳传志的父亲是人民银行高层。

03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努力?

寒门还能出贵子么?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够努力吗?

我们很容易为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成功人士振奋鼓舞,因为他们身上寄托着我们对跨越阶层鸿沟的美好愿望:即便出身贫寒,也有机会进入名校就读,然后进入更高的圈层。比如俞敏洪、刘强东。

但这样的故事,好像越来越少。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很多寒门学子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随着时间推移,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清华的农家子弟越来越少,精英家庭的子弟迅速攀升。

不得不承认,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了,哪怕他们已经很努力,一样苦读十几年,原生环境带给他们的烙印依然深刻。

就像求学过程中,最好的高中就是县城的那所,这所高中的很多老师,曾是这所学校成绩中下的学生,没有考上重点大学读了普通师范院校,最后回到老家教书。

就像填报志愿时,父母会关心孩子选什么专业好找工作,很多寒门子弟会听从这样的建议。毕业后努力的朝着升职加薪奋斗,争取早日还完助学贷款、在城市里付得起首付,然后继续努力工作还几十年的房贷,让农村的父母看得起病。

寒门家庭出身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期盼,丝毫不比精英家庭出身的父母少;

县城重点高中的老师,教育孩子的用心程度也不一定输给大城市里的老师;

寒门学子十几年的苦读、努力,也不见得就比精英家庭的学子少。

但不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用心,所以寒门学子进入社会后依然贫穷。很大程度上,还因为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圈层、起点,他们的父母、老师、学校无法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眼界。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的熊轩昂,曾经说过一段引入深思的话:

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小丫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做《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寒门学子何尝不是这样,奋斗了十八年才能有机会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开始攒首付,连能否在某个大城市顺利安家也未可知。而身边精英阶层的同学、同事,或许家里光靠收租就能年入N万。至于学区房,也已经早早的准备好,他们的孩子将来也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04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努力?

对寒门学子来说,教育资源分配天然不公,家庭出身天然无法选择,想要突破阶层,努力已经成为底线。

而对新兴中产阶层来说,眼下所拥有的一切也可能“摇摇欲坠”——全款买下了大城市里的一套房,终于体面的在大城市里安家。但手中的资产基本压在了这套房上面,每个月的收入还算体面,却也要忧心持续上涨的物价,开始为孩子受更好的教育省吃俭用。

嘲笑底层人士的浅薄、无知很容易,理解底层人士的原生困境却很难。

有的人终其一生努力,也不过是成为了一个在大城市办公室里朝九晚九工作加班的普通人,本质上和在工厂流水线上加班的父母没有太大区别,依然身处底层阶层。

那为什么还要努力读书、努力工作呢?

因为努力总会有一些希望,能让自己看到更宽广的世界,理解更高层的事物,思考解决更多现有的问题。而这些,也是你未来的孩子要生长的“原生环境”。数代人的努力叠加在一起,不断提高下一代人的起点,或许某天就实现了阶层跃迁。

孩子,需要足够的努力也需要更好的教育;

父母,一样需要足够的努力和永不停息的自我学习。

我们无法保证一定能够留给孩子物质上的足够财富,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学习足够,我们将有机会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眼界、格局

让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缩小和同龄人的落差。

或许某一天,越来越多的父母不需要把“选什么专业更好找工作”的压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问孩子: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05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不努力?

作为一个寒门出身,尚未成家的普通人,小丫从不担心自己一生平凡,也没有下一代教育方面的忧虑,但依然会担心:自己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他人的期待,拥有自己的人生。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此路不通你还有许多别的道路可选。但怕就怕没有办法给到孩子充足的养分和指引,让他们无法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

所以,无论有没有孩子,我们都上进一点,哪怕只为让自己做个快乐得体的平凡人。如果有了孩子,那就让孩子有机会脱离他人的期待,勇敢找到自己的人生。

小丫一直这么看待父母的职责:

并非指挥孩子按照既定路线完美走向终点,而是养育、陪伴、守护和解惑,让孩子真正感受:原来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原来我正在实现这样的人生!

但愿选择单身的你,能有幸过自己想要的一生,但愿拥有家庭的你,未来的孩子也能过自己想要的一生。

欢迎给小丫留言交流,谈谈你对教育、原生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和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中产   大城   寒门   眼界   底层   学子   阶层   阶级   穷人   父母   努力   孩子   家庭   人生   工作   财经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