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真实收益率?不!


预定利率=真实收益率?不!

来源 | 小丫投资笔记

上周写了一篇关于增加资产安全垫的文章,有读者看完后提出了上面三个问题,今天索性再给一篇纯干货。

1

这几年接触投资和保险,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案例,自己也有一些肺腑之言想说在前面:

保险包含了精算、金融、法律甚至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个领域确实挺深奥,门道也多,单凭一篇文章、一份测评,是很难做到详尽剖析的。

我其实很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每个读者在看完后,因为获得了启发,所以愿意另外去思考一些问题,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挖。

即便暂时没有打算投资、投保,也可以把这个深入思考、挖掘的过程当做自己学习的一种方式,减少以后无知犯错的概率,还可以给到身边的亲友一些好的提醒。

自己花(投)出去的每笔钱,尤其是大金额的,如果想少踩坑少走弯路,势必要花点心思和时间做做功课,而不只是依赖保顾、投顾,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决策负责。现在互联网工具那么丰富,很容易检索到相关资料。

如果不愿意花这点功夫,就不要指望所有的保顾、投顾、中介等都是道德高尚、职业素养很强的人,每个行业里,总有少数滥竽充数的人。尽管法律监管是日臻完善的,但很大程度上,法律是来给道德兜底的,而且每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很重要。

接下来回答读者关心的三个问题。

2

年金的预定利率是真实收益率吗?

不是!不是!不是!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那预定利率是什么呢?

这要从保险的定价模式说起。下面这张图小丫以前也发过的:

预定利率=真实收益率?不!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要运转要盈利,在设计保险时,就会把风险费用、运营成本和利润率等各个因素都考虑进去,从而对产品定价。

相当于,我们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费:

一部分用做净保费——作为风险保费,也就是理赔金;

一部分用做附加保费——补偿保险公司的营业成本和预留利润。

那为什么净保费之中,除了风险保费,还多了一项储蓄保费呢?

这涉及到死亡率、发病率。对成年人来说,死亡风险和患病风险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相当于越到后期,风险越大,那么按理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保费都要升高。

也就是买一份长期险,原本每年要交的保费是越来越多的。但这种收取方法很不好管理,而且消费者年龄大了以后,收入水平会降低,保费如果越来越高,后面交费就会越来越吃力。

所以保险公司就采用“均衡保费”的模式,把总保费平摊到每一年,这样每年要交的保费就一样了。

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原本未来要交的钱,有一部分提前挪到前面交,未来的资金被保险公司占用了。被占用的这些资金,就是储蓄保费。

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储蓄保费既然被保险公司占用了,就要给消费者计提复利收益,这就是预定利率。这个收益也不是直接给消费者的,而是融合在储蓄保费里,成为退保时可以拿回来的“现金价值”。

(至于风险保费,是保险公司为我们提供风险保障所需的资金,附加保费是我们要补偿给保险公司的营业成本和利润,退保时这些钱已经消耗掉了,无法退回。)

但一张保单的总保费,除了储蓄保费还有风险保费、附加保费,这部分相当于保费的“硬性损失”部分,以总保费为本金的话,预定利率会被“硬性损失”稀释,稀释后才得到真实收益率。

所以预定收益率不等于真实收益率。

年金受死亡率的影响低,更重要的作用是“储蓄”和“返还”,所以它的真实收益率受附加保费的影响更大一些。要挑真实收益率高的产品,可以综合评估这些信息:

(1)保险公司的营业成本占比,越低越好

(2)年金险的预定利率,越高越好

之所以现在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稀缺,其实就是因为银保监会要求新品的预定利率不得高于3.5%,目前市面上仅存少量旧年金预定利率还有4.025%。

(3)相比同公司的其他产品,分摊的附加费用,越低越好

还有一个工具,直接就能帮我们算出年金的真实收益率,更省事,这就是财务函数IRR。IRR越高,我们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如果非要深究真实收益率,又不会算IRR,可以预约保险顾问,让他帮你列表计算。同一款年金的不同投保计划里,IRR是不一样的,投保时间越长,越晚领取年金,那么IRR就会相应更高。

3

纯年金的领取金额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

年金险一般常见的有三种,纯年金、万能型、分红型。

万能险和分红险因为分别挂钩了万能账户、分红账户,收益是浮动的。

而纯年金约定了领取时间、领取金额和领取方式,这些都是直接写进保险合同的,具备法律效力,不会变动。相当于提前锁定了利率,不用担心后面的宏观经济发生改变。纯年金,合同会展示每年领取的金额、现金价值、领取时间等信息:

预定利率=真实收益率?不!

预定利率=真实收益率?不!

大家投保前可以先看产品条款,自己试算年金领取额,或者直接让保险顾问给你出示利益演算表,更详细。

一般年金险会有10-15天的犹豫期,考虑后觉得不合适,犹豫期内可以退保拿回保费。过了犹豫期退保,就只能退现金价值,会有明显的保费损失,这些都是保险合同有强调的条款,一切以条款为准。

之前有读者和我说被坑了,退保损失了一笔保费,其实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看条款,保单生效,保障开始,风险保费和附加保费就开始“消耗”了。关于退保和现金价值的关系,以及如何减少退保损失的话题,小丫下期再专门聊下。

4

年金的“管理费”是怎么回事?

纯年金的年领取额是写进合同的,没有“管理费”。

而挂钩了万能账户或者分红账户的年金险,一般会产生费用。

万能型年金或分红型年金在保险公司每年年底大肆宣传的开门红产品里很常见。这种“理财年金”,我们可以拆分成两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是固定返还的年金——何时开始返还、返还的年金是多少都是明确的。也就是说,你投进去的钱,最终能得到多少收益可以计算出来。

第二部分是万能账户的资产——相当于一个理财账户,如果选择不领取年金而是转入万能账户,保险公司会帮你投资,能赚多少钱看保险公司的投资情况,以及他们愿意分配多少收益给你。如果后续想把钱取出来,就按当时万能账户的实际结算利率算账户总价值。

但万能险究竟能带来多少收益?

得看大环境,看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预期利率并不等于终身锁定利率,保险公司只能给一个保底收益。

选择挂钩万能账户的理财型年金,要着重看看合同条款中的保底(保证)利率是多少,有的万能险仅给1.75%的保底利率。

投资万能险,就得有“最坏只能拿到保底收益”的心理准备。

有些保险公司或者代理人,会拿高档利率给用户演算,账户动辄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特别容易让消费者误解,以为这个最高利率就是到手的或者是固定不变的。

此外,万能账户的资金流入流出是要收手续费的,这就是所谓“管理费”,也是一笔成本。

预定利率=真实收益率?不!

如果只想每年固定返还年金,就没必要买万能险或者分红险了,可以直接买纯年金。小丫之所以重点写纯年金,就是觉得它的收益和领取额可直接计算并明确下来,用作“资产安全垫”更适合。如果想通过投资获得更好的增值,可以去买基金那些。

简单区分是否万能险或者分红险的方法:

看是否有低档、中档、高档三个不同等级的利率演示。最保险的方法,还是直接扒产品条款,买保险看条款特别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收益率   利率   真实   年金   保费   管理费   账户   保险公司   收益   损失   条款   消费者   风险   资金   价值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