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克里米亚为例的内忧外患情境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有力改革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俄国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粮食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加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随着农民运动发展,改革农奴制度的思潮愈发频繁。在内部外部处于忧患的情形下亚力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维护统治。在这一背景下,统治者发起了自我拯救的运动。这一场运动对于俄国来是历史性的转折,影响甚远。

以克里米亚为例的内忧外患情境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有力改革的?

一、 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致使生产资料长期被农奴主所占有,甚至部分占有农奴,资本主义的发展,稀缺劳动力促进封建领土制发展

封建农奴制下, 农奴制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所有农奴不得不去依附于他们的农奴主们。农奴主利用这种依附关系,强制性的各种剥削农民。

绝大一部分生产资料都长期的被农奴主或者我们说的少数部分的封建领主所占有,甚至部分的还占有农奴。

有一种条件下,农奴可以从封建领主手中分得一块田地,但是作为代价农奴们又必须无条件的为农奴主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且需要上缴大部分的劳动产品。这当然对于农奴了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好任由摆布。

当然我们说,长期以往农奴制的实行肯定会一定程度上的造成农奴们的怨声载道。农奴制度下的农民的地租形式大部分都是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和货币地租都是少量的,短期来看却也是可行的。那到底农奴制这样的制度是为什么会形成呢?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俄国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粮食需求亦增加。这是农奴制发展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数据也比较大,占生产情况的二十百分比,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俄国商品粮的大量生产。列宁先生曾经有过一番言论大体的意思是地主大多都是为了出卖而生产,这大多数情况是在我们所说的农奴制后期出现的比较多。

以克里米亚为例的内忧外患情境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有力改革的?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国粮食的生产远远还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俄国也开始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劳动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俄国发展。

十九世纪上半叶,难以想象的是地主的土地扩大了2至3倍,然而农民的份地却平均的缩减了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随着地主耕地面积的不断的扩大,这也就意味着劳役租加强了,从之前的三四天到五六天。这也是使得农民日益产生不满情绪。

相比来说较发达的俄国省份,一些地主甚至把农民的劳役租转变为代役租去生产发展,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数目。

以克里米亚为例的内忧外患情境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有力改革的?

长期压力山大的农奴们,为了交得起代役租,迫不得已离开熟悉的地方。到边远地区手工工厂,商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做工。这些农奴们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家乡,脱离了他们的熟悉的土地,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劳动者。”这些当然也对当地的自然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以上随之发展,俄国农奴制危机加剧,其农奴制危机的加剧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主经济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自然经济所占据的优势、农奴对地主的依附、自然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等等。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开始出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和机器使用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俄国农业上的危机,而且也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二、克里米亚的挫败,民怨沸腾,随着农民运动发展,改革俄国制度的思潮愈发频繁

1853年10月20日因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顺势在欧洲大陆爆发了一场国际战争,这一场战争也是拿破仑帝国分崩离析之后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俄国历史上有名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为“东方之战、克里木之战等。”

奥斯曼帝国等国家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布战争,致使俄国的战争持续不断,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也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得以结束,这场战争大家也都清楚是以俄失利为结局,俄国也从而迅速进入内部战争时代。

沙皇的失败,也使得它的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就像列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场战争只能显示出农奴制度下俄罗斯政府下的无能、懦弱以及腐败。这也暗示着了农奴制下的危机加深并且慢慢走向崩溃。

以克里米亚为例的内忧外患情境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有力改革的?

这场战争的挫败也直接使得俄国内外交困,民众怨声载道。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使得阶级矛盾更加深厚,农奴制的废除也由此加速。

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俄国长期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这也导致受着俄国农民长期遭受农奴制的压迫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浓厚的皇权主义思想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虽然他们常常也会一股脑的掀起反抗贵族地主以及地方官吏的斗争,但是,他们其实也并不是反对沙皇,甚至对"好沙皇"有着拥护和崇拜的心理。

他们的斗争也始终没有发展到自发的阶段,带有明显的分散性等特点。各地区的农民运动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也没有对沙皇政府起到强大的威胁。而工人阶级也还没有完全的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在农民反抗运动的推动下,1858~1860俄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高达近300次,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这项反抗运动。在这样动荡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情景下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

自由主义者明确的提出沙皇政权需要保存,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去触动,但是需要去废除农奴制度。而另一边革命主义者主张推翻沙皇政府,二者统一废除农奴制,在这一点上自由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当时俄国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革命力量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直至1860年10月方才拟出解放农奴法令的草案,几年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亚历山大开始逐渐完善法令以及宣言。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俄国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粮食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

加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随着农民运动发展,改革农奴制度的思潮愈发频繁。在内部外部处于忧患的情形下亚力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维护统治。于是发起运动来解放农民,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这一举动也给俄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克里米亚为例的内忧外患情境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有力改革的?

三 、废改后的俄国,农民和地主依旧存在着依附关系,且获得一定的经营权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多多少少触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难以顺利进行,借鉴先前失败的改革经验,缓慢而又谨慎的在进行着。颁布“219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经济上,仍然是地主具有所有权,农奴需要缴纳高额的赎金购买田地。在组织上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很多人认为农民们自己购买了田地后就会拜托管控拜托对地主的义务,自负盈亏而成为完全自由的农民。这其实是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农民和地主之间依旧存在依附关系,因为管控农民的村社由地主控制。

解放后的农民生活,沙皇政府第三报告曾有说,农民其实没有能够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真正的权力,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且完完全全占有贵族的土地。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完全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只是农奴们的美好幻想。

农民的确获得一些土地,并且一定程度上获得自由。甚至部分农民成为富农,但是这个并没有影响到农民依旧受到经济上的压迫和压力。这也是很多国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以克里米亚为例的内忧外患情境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有力改革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必然伴随着双刃剑的结果,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的影响。总而言之,俄国的这次改革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与发展。

当然,不容质疑的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比,对沙皇进行挑战的个人或者运动都将要受到惩罚,但是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都要去面对的一些挑战。

我们也知道俄国的今天在世界工业、科研、教育等行业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摸索发展壮大起来的。对于同类型行业国家的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文献:《农奴制改革》

《1821年农奴制改革》

《219法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克里米亚   俄国   农奴主   农奴制   自然经济   农奴   沙皇   内忧外患   法令   情境   资本主义   地主   封建   土地   农民   战争   制度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