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政治大变革的时期,更是思想大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老子作为读书人也对这个时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老子认为这个时代之所以动荡不堪,是由于人们的欲望太多。克制了人的欲望,尊顺了自然,这个社会就会回到以前的安定祥和。因此他主张道法自然,告诫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老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非常符合汉代初年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汉初的时候被确立为指导思想,并且引起了汉代很多学者对于道法自然的研究。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并未被采纳,但为汉代思想发展提供了源泉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原来的井田制和分封制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于是分封制出现裂痕,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平王东迁以后拥有的势力范围更小,他的实力仅仅相当于一个小的诸侯。而各诸侯国为了夺得霸主地位,纷纷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开始招纳贤才,希望这些贤才能够为国家的强大建言献策。

在这样大的时代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对时代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老子也毫不例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老子认为现在的动荡就是由于人们的欲望太强了。如果自己的欲望能够控制在有限范围内,那么就不会出现彼此争斗彼此掠夺的情况。人们之所以要争霸,不外乎就是想获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口。

因此老子提出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没有道就没有现在的万事万物,道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根本原则。那么什么是道?道就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则,比如石头有石头存在的道理,人有人存在的道理。

《老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这一思想转变为统治者提供的指导思想就是无为,告诉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随心所欲,要多多考虑百姓。老子认为"无为"的国君才是最好的国君,如果百姓不知道国君的存在,那么国君统治是最好的统治。因为国君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来折腾百姓,这样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

老子的道家思想也主张不要强调自己是贤者,我们要打掉世俗生活中存在的贤者。因为如果你不是贤能的人,你自然而然就会把你的思想强加给其他人,这对其他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反对国君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因为这样国君就会认为自己的百姓是傻子,处处指使百姓。让百姓从事很多大型的劳动,从而误了农时,整个国家也会面临危险。因此一个时代没有贤者也没有智者才是最好的时代。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老子所认为的自然就是弱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弱者存活得下来。比如他给他的弟子讲了一个很通透的道理,舌头和牙齿相比毫无意外是牙齿硬,但是等人年老的时候舌头依然存在,而牙齿早已掉光。这一个简单的事例告诉我们要守静,我们要守弱者。对于统治者而言,也要爱惜他的百姓。

但是,老子的思想并不适合那个动乱的春秋时代,因此并没有被很多家选为指导思想。但是它适应了汉初的政治形势,因此在汉代的时候又发扬了它的作用。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经济上的凋敝,使得政治上实行黄老之术,道家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统治思想的转变成为汉代学者研究道家思想的现实原因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处在你争我夺的情况下,今天还是人人称赞的国君,明天就可能变成万人唾弃的俘虏。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期,如果选择老子的思想作为皇帝的治国思想,那么皇帝很有可能还没有任何作为的时候,就被其他国家灭掉了,因此老子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并不受用。但是到了汉代国家环境的转变,老子思想被选为指导思想,那么是什么样的环境适应了老子思想呢?

秦始皇灭了东方六国以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秦始皇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新修了大量的公共工程。

比如说长城、秦始皇陵等,这些修筑工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老百姓受不了他强有力的掠夺于是决定起义反抗,刘邦便在一系列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汉王朝刚刚建立之初, 国力非常的衰落,经济也非常的凋敝。据说皇帝出行连四匹颜色相同的马都找不到,臣子出行就只能骑牛了。

《史记》中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在这样一个非常弱的国家,如果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有为的措施,哪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都会对百姓造成深深的灾难。只有这个时期统治者"无为",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耽误百姓的农时,这样国家才会缓慢的发展起来。

因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也激起了汉代学者对于道法自然的研究,

道家思想贯穿汉代始终,不仅体现在治理百姓上面,也体现在治理国家上面,之后道教和佛教儒教相结合形成了魏晋玄学,是一个创新的产物

统治者推行道家思想,汉代学者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也越来越透彻,他们的学说影响到了自身,也影响到了寻常百姓。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儒家思想提倡我们要积极的入世,我们要追求做圣人。老子提倡我们要去贤去圣。但是经过庄子等人的发展,看待的道家思想也要求人们去做完美的人,这种完美主要体现在能够尊顺自然,能够积极的有为。积极的有为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道。

道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要时刻践行守静,不要胡作非为,不要瞎折腾。如果你一味的去追求好的强的,那么必将会受到其害。反而你去追求弱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转化为刚强。以柔克刚就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道家的修身养性原则。

而在治理国家方面则强调无为,告诫统治者要尊重客观规律,要爱戴自己的百姓。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兴趣或冲动,就大量的新修土木工程,甚至发动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总之统治者少作为,百姓反而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进行农业生产。这样国家的强盛就在无形之中达到了。

汉初的统治者从思想上认定了老子的思想,在行动上也践行着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比如在军事上,由于建国之初,官兵众多,为了恢复农业,于是刘邦罢免了这些人的军衔,让他们平平安安的做一个农民。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汉初实行了减免税收的方式,百姓在秋天的时候只需要交给国家1/30的粮食就可以,这个是整个封建时期税收最低的时候。为了体现自己的无为,汉初的统治者对监狱里的人实行宽大处理,除了那些发动叛乱的人,全部免除罪行。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进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当时穿五铢钱的线都断了,可见当时的国库是非常丰富的。

汉初的皇帝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但是无为也产生了一系列弊端,皇帝的权力受到了地方诸侯的重重限制,地方经常发生反抗中央的叛乱,这些也有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汉书· 食货志》中记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

小结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家思想,由于不突出争和抢,所以治理的效果也很难快速达到。因此在你争我夺的春秋战国时期并不适用,但是老子关于道的说法,以及提倡的无为而治,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刚刚建立国家,整个国家经济特别凋敝,国家的一切事务及需要恢复。这种独特的时代背景和老子所提倡的思想正好相一致,因此老子的思想在西汉初年被确立为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的指引,使得汉代学者对道法自然观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且在修身养性和治理国家等方面进行了继承与发展,道家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参考文献:

《中国思想通史》

《汉代思想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道家   国君   思想   无为而治   养精蓄锐   道法   社稷   汉代   统治者   指导思想   根基   老子   方针   春秋   时期   百姓   自然   国家   时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