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是我们的宿命

鸡娃,是我们的宿命

来源:柯视角

主编:柯谈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吃饭,小华缺席了,原因是他老婆生病了,他要陪老大上钢琴课,晚上还要陪他做手工作业,所以来不了了。


我很诧异,因为一两年前,小华还是个坚定的反鸡娃主义者,他声称不会给孩子安排培训班,也不拼学区房。如今却也加入鸡娃大战中,这真是邪了门了。我问他:“你不是从来不鸡娃吗?”他说:“我也不想啊,但是没办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出来反对鸡娃,他们罗列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道理都是对的,可放到现实中,却又显得苍白无力,鸡娃队伍非但没有缩减,反而越来越壮大。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停下鸡娃的脚步?


1

反鸡娃的人,最后都开始鸡娃


像小华一样“出尔反尔”的家长不少。我表哥表姐就是这样,他俩都是典型的学渣,小孩出生之后,他们也曾在家庭聚会里说,自己本身不是读书的料,所以也不指望小孩学习上有多大出息,更不会给他报各种学习班,哥姐俩一开始也是“放养”主义者。


表哥表姐一开始都不看好学区房,觉得花那么多钱买一个破房子没啥意义。结果去年,哥姐俩就立马出手抢广州的学区房。而且,娃才刚四岁,各种学习班就已经安排上了:表哥的儿子一到周末就去上英语班、篮球班,而表姐一双儿女更狠,周一、三、五晚上安排画画班,女儿周末学跳舞,儿子则去学书法。


我笑着问我姐:“不是说好了不鸡娃吗?咋这就鸡上了呀?”姐说不去学习班能让娃干啥呢,自己平时工作够累了,幼儿园老师啥活都喜欢扔给家长,那作业其实都是给家长做的,晚上辅导娃真的心力交瘁,老人家又教不了娃,直接放养的话,娃就只会看电视刷手机。思来想去,报学习班真的算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了。


我姐还反问我一句:“这样就很鸡吗?周围家长都这样啊,不上辅导班,幼儿园老师还鄙视你不够负责。再说我也没让娃天天上学习班呀,这个量根本不大,不算鸡娃吧。”


我不得不感叹这才是赤裸裸的现实,鼓励别人不要鸡娃的,到最后都心甘情愿地鸡自己的娃。更讽刺的是,他们还不承认自己是在鸡娃,只要娃的学习课表没到997的地步,那就属于“合理学习”,不属于鸡娃。


2

鸡娃的成就


我们总是在喊反鸡娃,可是鸡娃真的百害而无一利吗?其实也未必。我自己就是鸡娃的产物,鸡娃的好与坏,我了解得一清二楚。


因为家里有个虎妈,我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书法画画。写字潦草一点,我妈直接让我重写。上小学一年级后,英语班数学班就从未停止过。每到寒暑假周末,我亲戚家的小孩到处玩,我却穿梭在各种学习辅导班之间。小学考试如果低于90分,我妈就会揍我,如果低于85分,家里直接上演男女混合双打。别人的学生时代叛逆恋爱打球各种疯狂,而我的中学时代只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得益于鸡娃,我在学渣遍地跑的家族里,成了唯一一个考上211高校的奇葩。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爷爷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祖宗保佑,家中三代几十口人才出了这么一个小凤凰,他觉得死了也瞑目了。


说实在,年少时总感觉自己是个学习机器,对自身经历没有太深的思考,直到毕业后步入社会,才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因为学历的原因,我比其他亲戚小孩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平台。我也是整个家族里,唯一一个找工作没让家里人托关系的,甚至连换工作都先斩后奏。而其他表哥表姐堂弟堂妹们在找工作时让家里操碎了心,四处托关系才找了份四五千月薪的工作,即便又穷又忙也不敢换。就这样在父母的监视下,老老实实过着毫无选择的生活。


3

单纯的快乐毫无意义


反鸡娃主义者们一个共同观点就是:鸡娃对孩子身心危害大,也不一定能保证小孩有成功的未来。还不如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每次看到这个观点,我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做一个牛娃快乐吗?当然不!我的童年是有缺失的。常年的鸡娃让我养成了一种随处学习的习惯,甚至连去旅游,包里都会塞一本单词书。我的表哥表姐们一度视我为怪物,我被亲戚们贴上了“书呆子”的标签。我对考试分数敏感到神经质的地步,到了中学后经常失眠胃疼,经常要看中医,我妈后来连跟我谈学习考试都得小心翼翼的。说真的,那段时间经常会怨愤,如果爹妈不逼我读书,放任我去玩多好。


但是童年太过快乐自由就一定是好事吗?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跟我有相似经历,大家聊天时都觉得,当年对父母有多讨厌,如今就有多理解。如果不是鸡娃,我们肯定考不上重点大学,毕业之后也没有那么多的工作选择。因鸡娃而活不下去的只是特例,我们这一代普通家庭的孩子,大部分还是尝到了鸡娃的红利。读的书越多,越发现所谓”快乐轻松教育“根本就是伪命题。如果当年自由散漫、没有拼命读书,我们长大后只怕更加被动。


可以说,我们那不够快乐自由的童年,虽然没换来大富大贵,但是长大后,我们比别人多了一点选择和自由。


4

鸡娃的根源?


反鸡娃的理由千千万,每一个听上去都很有道理,可现实中如果不鸡娃,又会怎样?


你会发现自己瞬间与社会为敌:幼儿园小学老师、小孩同学的家长、四邻街坊、社会舆论都不会放过你。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依然是社会主流对成功的狭隘定义。成功不一定会快乐,但是不成功,在生活中被动挨打就是必然的。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任何问题的根本其实都是经济问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和西北大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共同写的一本书《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经济越不平等的国家,虎爸虎妈越多,父母会更相信孩子能通过教育而获得成功;经济差异越小的国家(如北欧),父母更喜欢用放任自由的方式教育孩子。


而我国依然处于经济转型期,很多问题难以避免:东西部、城乡差异依旧明显、 国内还有6亿人月收入1000元、缩小贫富差距依然任重道远。整个收入差距越大,人们越“仇富”,也越渴望实现阶级跨越;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窄,向下的道路却宽阔无比;整个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时代发展太快了,让很多人有一种被抛弃的焦虑……


这所有的一切,根本不是光靠父母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鸡娃不过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已。


对于大部分普通中产来说,生活就像走钢丝,一丝马虎大意都不敢有,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阶级倒退,因为真的输不起。跟中彩票暴富、炒股、创业、婚姻等其他致富之路相比,勤奋读书真的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相对抵抗通胀和各种不确定性的美好投资了。鸡娃虽有弊端,但普通父母何错之有?不过是想在波云诡谲的环境中,牢牢为自己和孩子抓住一根靠谱的救命稻草而已。


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单纯喊口号让父母放宽心、莫焦虑、停止鸡娃,根本就是居心不良。


5

反鸡娃,需要的是实力


太多媒体都在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何谓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你能摆脱这个社会的惯性,随心所欲的生活。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实力。说白了,就是你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和财力,在拒绝跟随社会大流之后,依然能够让自己过得很好。砖家鼓励“减负”,因为人家娃直接送出国,根本不参加高考。富人不买学区房,因为人家的娃上国际学校,或者直接塞条子。人家可以避开社会惯性、可以选择“做个普通人”、可以随心所欲的为兴趣工作,就是因为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财力,来换取选择自由。


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样的能力和财力可望不可及,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才能完成。这样的选择自由,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不自由来换取的。普通人往上攀登固然千难万险,但是谁说自甘平凡、当个基层打工仔、做个小老板就一定是容易而且开心的?


《海贼王》说过一句话,在战场上,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和胆小鬼,牺牲的往往是勇者。


鸡娃的弊端,我相信大部分普通父母肯定很清楚,但即便这样,家长们还是在各种揪心撕裂中决定鸡娃,因为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人云亦云、跟随大流虽然无奈甚至怯懦,但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了。没有超强实力加持的勇气,只会让自己死得很惨。


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没有强大实力来保障娃的前途,那么鸡娃就是唯一出路。要根据自身经济水平和实力来合理、科学地鸡娃。可以少报一两门补习班,可以给娃休息的时间、可以鼓励娃劳逸结合,但是任性放养,只会坑娃坑己。同时也要努力壮大自身实力,因为父母越强大,在鸡娃之路上越能做到“随缘”。


说白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自己的后代可以不被鸡娃,也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学区   学习班   表姐   表哥   宿命   幼儿园   童年   小孩   实力   家长   父母   孩子   自由   社会   快乐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