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迈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起始之年。

今年以来,气候问题和“碳中和”的概念一直特别火,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频频上头条。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碳中和将是一个所有国家都绕不过去的长久议题。

5月13日,2021第二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在福建省南平市举办,会议以:“碳中和·绿色资管”为主题,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探究了金融助理绿色发展的路径。

大家好,欢迎来到春阳笔记,我们就聊聊备受关注的气候问题和“碳中和”。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

全球气候出了什么问题

气候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如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这是世界海平面上升的一个模拟,可以看到当海平面上升百十米时,欧洲几乎就消失了。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可能因为气候问题对欧洲影响最大,所以欧洲在气候问题上也最激进。

另外,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大气、海洋和整个地球越来越不稳定,灾害频发。

如果人类不想遭遇更多的极涝、极旱天气;不想澳洲、美国加州有扑不完的山火;

不想遭遇各种不可知的病毒;不想经历6%的昆虫、8%的植物、4%的脊椎动物和70%的珊瑚礁灭绝,那最好不要让地球升温超过2度。

地球不断升温是因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简单说就是温室气体给地球盖了一床被子。

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轻易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这样地表就会升温,而地表增温后,会以发射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外散热,而这个散热的长波辐射就会被温室气体挡住。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也就是有了温室气体这层被子,地球一直吸热却不能散热,全球气候就越来越暖和了。

温室气体有很多种,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氧化亚氮等等。

这张图是全球所有温室气体的来源比例。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要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就要缓解温室效应,要缓解温室效应,就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而温室气体的大头是二氧化碳,所以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就是减少碳排放。

地球上有四大碳库:岩石和化石燃料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

岩石和化石燃料库是地球最大的碳库。

岩石中的碳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而化石燃料主要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岩石和化石燃料的含碳量占了地球碳总量的99.9%。

岩石和化石燃料库起着碳贮存库的作用,这个库里的碳活动非常缓慢。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正常来说,整个地球就是另外的三个库,也就是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中1‰的碳在不停的循环。

在大气圈库里,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循环的主要形式。

在生物库里,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2倍。

森林从大气圈中获得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由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会被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里,另一部分则会被储存到动植物体内,动、植物死后,遗骸内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变成二氧化碳,最终排入大气。

植物光合作用的吸碳速度,与生物呼吸作用的排碳速度大体相等,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受人类干扰以前是很稳定的。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类的科技树攀的飞快,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速,煤和石油的消耗出现爆发式增长。

岩石和化石燃料库中的碳被大量的释放出来,截止2019年底,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革命前高出了50%以上。

二氧化碳多了,地球就会发烧,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国际共识。

什么是“碳中和”

1997年,伦敦未来森林公司提出一项商业策划,其中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

碳中和就是国家也好、企业个人也好,日常排出了多少温室气体,就必须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除掉这些排放。

简单说,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排出了一公斤二氧化碳,那就必须种一片树把这一公斤二氧化碳吸收掉。所有人的净碳排放量都等于零,这就实现了碳中和。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碳中和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减少碳排放,也就是少使用化石能源,多使用新能源;二是增加碳吸收,多种树,把碳固定到树木里。

2015年12月,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巴黎气候协定》,这是历经多次迭代的全球气候协定的最新版本。

这份协定确立了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本世纪末,全球气温的升幅控制在2℃以内

为达成这个控温的目标,全球碳排放量在10年内,也就是到2030年之前,必须从现在的大概590多亿吨,迅速降到250亿吨。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碳排放量在10年内减半,如果不考虑种树,就大概等于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减半。

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来说,砍掉一半的煤和石油消耗量几乎就等于砍掉一半的经济规模。

因为欧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就搞完了,所以在减少碳排放这事上,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

发达国家有俩优势:

一是他们的人均GDP都在三四万美元以上,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年均经济增速都在2%左右;

二是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很高,都在70%左右,因为他们把制造业都外迁到了发展中国家,所以他们的工业能源消耗已经很少了。

早在1990年,包括德国在内的9个欧洲国家就已经碳达峰,碳达峰就是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以后,不会再增加。1991年,英国碳达峰,2007年,美国碳达峰。

而中国的人均GDP才刚刚站上1万美元,工业化进程还在进行中,经济总量在未来必定还会翻番,我们一直都没碳达峰。

作为一个经济还在起飞阶段的工业大国,砍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其实就是在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丁仲礼院士曾说过:排放权就是发展权。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南非等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零碳排放。

2020年9月,我们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从工业革命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敞开了排碳排了近300年,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就先后碳达峰,这意味着到205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美国家有60年的过渡时间。

而我们虽然早就开始节能减排,但因为经济体量不断膨胀,即使我们在2030年碳达峰,到承诺的2060年碳中和时点,我们也只有30年的过渡时间。

碳中和这事不但时间紧,而且看起来还会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发展之路会被碳中和打断吗?或者说,欧美高举气候问题的大旗,真能遏制中国的崛起吗?

“碳中和”的背后,本质上是能源结构的转型,也就是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得能源者得天下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经济还在起飞,能源结构却要迅速切换,这在人类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碳中和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碳中和,对中国来说,却不一定是个坏事,如果处理的够好,这甚至可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能源利用史。

在工业革命前,长达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人类文明的基础就是光合作用,太阳能与土地结合,然后变成各类农作物。

谁占有的土地更多,谁占有的太阳能就更多,当人口多的超过了土地的承载极限,战争、瘟疫、饥荒纷至沓来,对土地的争夺贯穿了农业社会的始终。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工业时代开启,蒸汽机把埋藏地下的煤炭转化成了能量,在太阳能之外,人类找到了一块更高效的能量来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借助蒸汽机与工业革命,英国成了第一代的全球霸主。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然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石油取代煤炭。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石油产量是德日意三国石油产量的89倍,靠着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美国驱动着同盟国的坦克洪流和庞大舰队淹没了法西斯。

美国主导的“石油体系”在二战后取代了英国主导的“煤炭体系”,美国成为新晋霸主。

当今的世界仍然处在美国主导的石油体系之下,美国是这个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从太阳能到煤炭,再到石油,历史上一直都是得能源者,得天下。

在石油体系里,我们的角色是世界工厂,每年不但要花2000多亿美元买石油,而且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在输油管线建设、海外港口投资等方面,我们更是花费了天文数字。

碳中和是一场由黑色化石能源向绿色可再生能源转换的新能源革命,这场能源革命往小里说,能让中国在能源安全上更主动,往大里说,可能会打破现有的石油体系,重塑大国竞争格局。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现在地球上的大国,都在押注新能源。

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在疯狂发展氢能。氢能优势明显,不但热效率更高,而且燃烧后只会产生水,所以氢能也被称作清洁能源之王。

但氢能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很不稳定,运输储存很困难;二是生产成本极高,价格昂贵。

至少现在看,氢能还是中看不中用。

但日本也没办法,即便氢能这条路是错的,日本也只能选择一错再错。

日本搞核能搞出了福岛这个大麻烦,搞光伏和风电因为光电、风电资源都很差劲,而且场地也不够,所以日本想在未来的能源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那只剩氢能这一条路。

小国的悲哀就是只能押注一个赛道,押错了,国运就颓了。

我们这几年也在大力的发展新能源,而且每个赛道都试了一下。

气候问题背后的“国运之争”,得能源者得天下

截止2019年,中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27%,均居全球第一。

另外,我们在新能源领域专利数、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国内的光伏产业搞的尤其好,光伏发电成本曾经高达100美元,现在已降至5美分左右

比煤炭发电的成本都低。

现在从光伏、风电到特高压再到新能源车,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构建了一个从生产到传输,再到储存使用的完整的循环体系。

在新能源这事上,我们手里已经攒了不少好牌。

碳中和除了带动新能源革命,还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延缓低端制造向印度、越南等国转移。

这几年,低端产业外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相比之下,越南印度等国劳动力更便宜。

如果大家都必须搞碳中和,那因为中国的新能源搞的比印度越南好得多,能源成本便宜的多,所以把能源成本考虑进去,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被抵消了。

再加上国内在供应链上的巨大优势,企业迁到印度和越南,就没有必要了,我们这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就更稳了。

气候问题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砍人,用不好就成了别人遏制我们的工具。

碳中和是所有国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全球性的长久议题。

它的背后既关系着人类的共同命运,也牵扯着新一轮的能源竞争。

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国和新能源消费国,在这场谁都躲不掉的全球技术变革面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好了,今天就到这了,如果你看了我们的作品有收获,那就点个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气候   能源   越南   国运   工业革命   日本   美国   新能源   化石   温室   中国   气体   大气   地球   石油   全球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