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骨气

在关于民国文人的记忆中,提到鲁迅就会想到 《呐喊》《彷徨》,提到郭沫若想到最多的是自由恣肆,提到徐志摩就会联想起浪漫爱情,而提到沈从文,让人想起最多的却是散漫和害羞。


沈从文的骨气


1931年,沈从文赴北平,当时别人对此的记录是:“沈从文氏,创作极为丰富,月前来申,寓一俄国酒排间楼上,态度闲逸,闻刻已赴平,除任教外,拟编晨报附刊云。”(娟《沈从文已赴北平》,《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第1卷第1期)虽然那时的沈从文其实并不闲逸,但旁观者就是这样认为的。他的经历也被当成传奇来聊起:“高小毕业后即当了兵。后来不知怎的,漂流到北京,在图书馆中当一茶役。后来发现这个沈茶役能抄写,升他为录事,于是沈茶役一跃而为沈录事。这时,在北平各报副刊上发现一新作家,调查之下这新作家便是沈录事。乃再升之为职员。此后沈职员能在馆中自由看书,作品亦渐进步,‘沈从文’这个名字,就是那时开始的。”(芸生《沈从文》,《十日谈》1934年第26期,第20页)

“乡下人”沈从文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个幼稚可爱的形象。民国八卦杂志《老实话》在评价那时名人时,多用语刻薄,甚至无中生有贬损他人,却惟独在谈论沈从文时多欣赏、溢美之辞。比如这篇:“沈从文是一个在文章里表现出嫩弱,聪明,女性的人”。然后又乐滋滋地谈到沈从文的爱情细节:“沈从文由中公教授而爱恋了这位学生,但他始终是没有恋爱的经验,常常红着脸去拜访情人。 ”(式烨《最近之沈从文(青岛通信)》,《老实话》1933年第3期,第13页)

十多年之后,还有作者聊起沈从文“脸红”的话题:“沈从文年轻的时候,曾任教青岛大学……每天前往两次或买些糖果,或买新衣衣裳料拿着,偶然遇见人,就脸红耳赤的,似乎难为情的样子。”(梓芹《沈从文脸红》,《第一线月刊》1947年第1卷第10期,第25页)与沈从文的害羞一道被提起的,还有他的爱情故事和不善经营的生活。有短讯说:“上海多产小说家沈从文自结婚后,生活颇为恬静,近闻沈在南京,为教育部编小学教科书,月薪四百元一月。沈以前一得稿费,辄全用尽,闻最近由其夫人拟定储蓄计划,以备不时之需云。”这里对沈从文的介绍,既包含了喜欢,也带着些许揶揄。

此外,沈从文的高产和专注也是重要的话题。翻看五四以来的民国文人,专注于写作的屈指可数,而如沈从文这样一直以写作为人生乐趣和人生追求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后来就有作者评论他:“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中,一直没有放下那支笔,不停在写,在创作的,到今天我们细数起来,人数并不怎么多……而沈从文先生却是有限的始终没有离开我们读者的作家之一,假若提起沈从文这个名字,对我们读者有多少亲切之感时,这事就得承认是极其自然的了。”(一凌 《我所知道的沈从文先生》文讯1947第7卷第1期,第74-78页)

就在一凌称赞沈从文没多久,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就停止了,而且一停就是一辈子。从高产作家变为停笔作家,这其中不但有时代的背景,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小说创作停笔之后,沈从文将之前自己业余爱好的器物研究当成主业,并且创作了比前面小说还要有思想价值的作品,即书信集。我个人认为,他的书信集的文学价值一点都不逊于他之前创作的小说。

如果全面通读一遍沈从文的作品,特别是按照时间顺序,比照他的年谱读他的小说;如果还能一边放着他的书信集和政论文章,一边读小说,就知道为何他不写小说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是一个擅长写小说的人——他的小说都是未加提纯的“原生态小说”。换句话说,就是他把所目睹的事情,按照小说的格式写出来;在相当程度上他所写的其实是“小说体散文”。建国后,沈从文的小说地位颇低,但在上世纪80年代又忽然非常高,这里面多是非文学的因素。严格地说,真正按照完整的小说格式来判断,沈从文的小说只能在70分以下。但有趣的是,这些不到70分的小说,却比不少八九十分的小说要好看、耐看得多。

原因仍然很简单:这些沈从文式的小说都是真性情、无矫伪地直抒胸臆而出的。但由于接下来的时代条件已经改变,所以他选择在小说领域搁笔,因为大家都必须写80分以上的小说,他已写不了他的70分以下的“小说体散文”了。

沈从文熟悉的人物和事情,已经无法写入他的 “小说体散文”。他笔下的民妓匪兵形象,跟新时代的工农兵形象南辕北辙;他目睹的新生活又无法纳入他写了几十年的“湘西乡下人”风格和趣味中,他的写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搁笔是必然的选择。不过,这倒也成就了他这一时期书信集的写作高度,因为这只是写给抽屉的,所以写出了那个特殊年代文学创作在思想上的高质量。

1935年,刚刚开始自己的戏曲研究生涯没多久,日后成为著名戏曲史学家的赵景深,在提到沈从文时说:“沈从文是多产作家,却不是滥产作家。他的小说写得又多又好,这是在朋友们口中时常听到的。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可以很细致地写上万把字,写的那样的迂回曲折……他取材的范围也很广,有湖南的蛮苗生活,也有从军的士兵生活,他的生活环境和经验比我们复杂多了。”(赵景深《记沈从文》,《十日杂志》1935年第1期,第48页)

后来有读者向沈从文求教写作的秘诀,他答复,真没什么秘诀,只是多关注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罢了,这样“原料”就非常丰富。他解释:“至于‘原料’,恰正好用的着一句旧话,即‘土生土长’。并没有什么可以炫世惑俗的!你若要找寻‘大师’,指点‘秘诀’,传授‘家法’,增进‘思想’,恐得找牌子真货色足的大作家……”(沈从文《关于写作一点讨论》,《周论》1948年第2卷第11期,第6页)

这就是典型的沈从文写作的风格:将自己所闻所睹,精炼化以后改写为小说。由于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也能不按照特定模式来写人和事,所以他只要一提笔,就能写出无穷无尽的各种题材的小说,各种素材碎片在他的脑子涌出、飞舞、拼合,最后被他整合成一篇又一篇的小说。用之不竭,信手拈来,呼之欲出,行云流水,这就是他的小说创作状态。

沈从文是个以“诚实”为追求的写作者,特别看重这两个字的意味。对于他而言,儒家思想也好,西洋的各种主义也罢,更不用提国民党的国家主义思想,都过于抽象庞杂而难以理解。但乡民社会所依据的标准——“凭良心”——却是最简单又最被推崇的。沈从文的精神理念就来自于这个淳朴、原始的民间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北平   闲逸   景深   老实话   乡下人   骨气   书信   民国   秘诀   散文   作家   事情   读者   形象   原因   财经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