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和易中天的30岁:1个写大师级著作,1个工资比老婆少

30岁的时候,余秋雨忍受着酷暑严寒,已经试图将社会学、历史、宗教、美学打通,为四本大师级的学术著作做准备了。


余秋雨和易中天的30岁:1个写大师级著作,1个工资比老婆少


  30岁的易中天,还在新疆钢铁子弟公司教书,工资比不上老婆多。要不是为了多拿点工资,他都不至于去考什么研究生。


  不同的人生际遇,创造不同的生命个性。


余秋雨和易中天的30岁:1个写大师级著作,1个工资比老婆少


  30岁之前的历练,让余老师和易老师的个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余秋雨老师这种王勃式的少年英才,打小就被捧在手心里,人生一路腾达。望穿茫茫岁月,其志高远所在,也无非就是成为一代名家了。想想余老师跟那么多古代老铁神交,看过那么多历史兴衰下的文人侧影,就算不想千古留名,怎么也得沾染一些巨擘习气。何况人家本身就是学界名流。
  身份摆在那儿,风度就很难掉地上。加之一贯的自恋,进入电视传媒后,余秋雨总会不自觉地扮演“文化导师”。不知是不是因为研究戏剧学,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时,总是忍不住说一些戏剧化的桥段,将自己衬托成非凡人物。很多时候,观众都快以为余老师和他写的那些历史名人没啥区别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余老师。不管是谁,要是40岁之前都跟他一样天资过人、命途通达,八成也会觉得自己乃天将斯人。
  然而,余老师一边频繁上电视露脸,一边又要显得超然脱世,就特别容易授人以柄:您老人家既然不是俗胎凡骨,为什么又要掺合滚滚红尘里的名利俗务?
  也怪不得当年王朔老师说他:“成天装名士,一装十几年。”


  不管余老师的名士范儿是装的,还是浑然天成骨子里带的,从大众传播“人设学”的层面来讲,一旦成为公众人物,都是非常不利于发展的。君不见,凡是人设立成“深情男”“学霸男”“爱妻男”的,最后都没有好下场。人设这个东西,千万不要往“楷模”和“先进”上立。一旦被抓住把柄,形象就秒崩成渣。
  还是王老师老辣,一上来就“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看你还怎么啐我?
  而你要是立人设“文化导师”,最好连一个错别字都不能有。
  别人给余老师文章挑错时,余老师的策略是,全当作没听见。别人指责他贩卖导师人设博取媒体流量时,余老师的策略,依然是当作没听见。
  所谓大家者,就是不跟揣度人心的小人们计较。这种“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的态度,同样是人生经历的产物。余老师的教养、气质和顺达的过往,注定了他必须保持儒雅、体面的姿态。
  易中天老师,可就没那么好惹了。
  看过新疆的莽莽天地,吃过兵团十年劳苦,一度对人生感到绝望的易老师,历经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后,笑容一点也不温暖纯真。
  他胸中砰砰作响的,是一颗硬核朋克的心。

4


  1985年,一位师兄在台上讲着讲着,“邦当”一下栽倒在地,撒手人寰。易中天去嫂夫人家慰问时,看到穷得只有几张小板凳。
  在挽联上,易中天写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叹人间从此惜年少;身跻九流,家徒四壁,问天意何时纵斯文。
  当时易中天就想:难道中国的学者、学人,就活该受穷吗?
  那年头还有个更有趣的现象,为了评职称,很多学人从工资里省钱,自费出书。出个几千本,到处送亲戚朋友。除了这些人,书根本没人看。
  易中天不禁想起刚入厦大时前辈学者林兴宅教授嘱咐的话:“作为学者,要么研究成果可以永垂不朽,要么是能够广泛影响社会,否则自说自话没有意义。”
  1987年开始,易老师就琢磨着学术自救了。读完《万历十五年》和《美的歷程》,他回屋写了个《走出美学的迷惘》,很不幸,只卖出了800册。1995年,他又用更大众的文风,一口气写了“品读中国”系列,《品人录》《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这种写作风格,已经和他讲话差不多了。
  再次很不幸的是,1995年,还是余秋雨老师的时代。那一年,《文化苦旅》不断再版,余老师的收入从再版30元每千字,变更为8个点的版税,正一步步迈入作家富豪榜。而易老师的“品读”,想必没卖到什么钱,否则不至于1998年连3万块都拿不出来。
  直到2006年,央视让他去《百家讲坛》,说讲一期给1000块,一周录一期。易老师一算账,一年下来,那可是4万块钱啊,夹着包就去了。他没想到自己会火得一塌糊涂,也没料到会一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当然,如果不是来自四面八方七嘴八舌的质疑,我们也无法深入了解易老师硬核的灵魂。在这件事上,首先得感谢早年一个又一个勇于采访的主持人。
  多年以后,当王志以副市长身份接待杨振宁时,不知道他是否还能想起作为“面对面”主持人采访易中天教授的那个遥远的午后。
  与其说那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次揭秘。是王主持的一次次追问,帮我们揭开了易中天身上诸如“明星学者”“学术超男”“富豪作家”这一类的世俗标签,看到了他那颗闪亮、硕大的——朋克之心。
  尽管王志准备充分,带来了网友各种尖锐的声音,深谙朋克话术的易老师却不慌不忙、见招拆招,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
  那天,针对讲述风格,王志提到:“有历史学者说,你把历史庸俗化、娱乐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秋雨   工资   中天   和易   财经   名士   新疆   大众   学人   中国   导师   朋克   学者   著作   采访   老婆   老师   人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