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的林和许家的印(中)

王建的林和许家的印(中)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12(不闲聊)


大家好,我是良叔,接着昨天的文章,精彩继续。


4


在王健林参军的年龄,许家印在饥饿和贫困中念完了高中。


“恰饭”仍然是许家印的头等大事,他先在一个水泥小作坊谋生,又回到村里给生产大队干农活。


主要任务有两件:第一件是锄大地,第二件是掏大粪。


第一件,为许老板日后陪郑裕彤“锄大地”奠定了启蒙教育;


第二件,狠狠地磨练了一下许家印的意志,要知道一个有洁癖的人,天天和粪便过招,不崩溃都是万幸,怎知许家印还兢兢业业,赢得了生产队领导的赞许。


他也因此获得更为高级的工作:大队治安员,也就是村里的保安。


所以,不要随便去DISS一个保安,哪怕你是个网红,搞不好人家就是若干年后的首富。


不过那时的许家印全然没有太大的胸怀,他的念想只有一个:

离开农村,让自己过得好点。


那是1977年,时代的红利不期而遇,中国开放了关闭已久的大学通道。


许家印连考两次,1978年以周口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俊朗的外表,干净的打扮,让他马上被指定为卫生委员。


一个有洁癖的人,终于干上了对口的事。


一边上着大学任着班委,另一边许同学并没忘记自己生意人的本色,课业之余,他总是陷入到深思的状态:


是卖鸡蛋好呢,还是卖猪肉好?

最终他决定和几名同学一起卖苹果,因为老家在周口,很多农民都种苹果。


卖苹果这事儿,能够看出许家印颇有经商天赋,他没有收购完全成熟的苹果,而是选择“早熟”的,他计算了从周口到武汉的路途时间,要确保到达后苹果不能烂掉。


那时还没有次日达服务,几天的舟车劳顿之后,货终于运到了,伙伴们兴奋的打开袋子,发现苹果有一大半都烂掉了,这么有想象力的业务,竟然让大家都亏了钱。


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曾说:


“大事小事一样难,所以我只做大事。”

也许那时的许家印,在心中也飘过同样的想法。


1982年,许家印毕业,被分配到舞阳钢铁公司工作,坐标:平顶山。

许家印在舞阳钢铁的10年,伴随着两种声音,一是能力极强;二是爱自做主张。


当时他是舞钢“热处理”领域的重点培养对象,被派到鞍钢学习。

等他学成归来,还拿了一个小本本给领导看,上面是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和规程,字体秀美,图文并茂。


按文艺的说法就是:“抄都抄得那么的smart......”


在技术领域,许家印绝对是当年舞钢的扛把子,舞钢当年技术领域获得了23个奖,其中有6项都是属于许家印的,其实多数奖项都有许家印的参与,但那时不是讲“谦让”么,风头不能太劲。


然而,许家印还是风头太劲了,他负责的热处理车间,经过几年,竟搞成全厂待遇最好的车间。


许家印用废弃的钢板给大伙焊了一个冲凉房,那种钢板10cm,是用来制造坦克的,所以被称为“防弹澡房”,据说在里面冲澡的人,能找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许家印喜欢打篮球,为了丰富员工生活,他还组织了篮球队,后来队里还有几个篮球打得好的,跟他一起南下深圳,最后都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这是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更不能落下。


那时许家印利用厂里的特殊设备,额外帮客户切割钢材,挣了一些劳务费,他便给员工每人发了一笔大大的福利:200斤大米。


他还擅作主张,把一些废料卖掉,给员工发福利。


总之,许家印的领导才能和经商特质完美结合,被大家称为“小皇帝”。


体系内的人应该都懂,当一个中层干部,被手下尊称为“小皇帝”时,真不是一件好事。


不久,厂里就成立了调查组,开始调查许家印,虽然没查出太大的问题,但是也让许家印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那时正值1992年,老人在南方转了一圈后,深圳成为冒险者的天堂,许家印也是在那一年只身来到了大鹏之城,“小皇帝”的称号则被永远的留在了舞钢。


康熙临死前曾向雍正传授八个大字:“雷霆雨露,俱是皇恩”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很早便深得其中的精髓,王健林如此,许家印也如此。


许家印日后在恒大同样拥有不可挑战的权威,他能给副总们高达9位数的待遇,也能当众把他们骂哭。


他规定,自己的电话,三声之内下属必须接听,以至于某副总裁洗澡都洗得很没安全感,让老婆拿着手机候在外面。


大家都说“安全感都是钱给的”,其实也不尽然。


5

王健林比许家印大4岁,下海也早4年。


1988年,王健林辞去办公室主任的位置,接手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

这是一步险招,因为至少需要100万来注资,虽然只是1%的“小目标”,可是对那时的王总还真不容易。


无奈他找了一家国企借了这笔钱,年利25%,还款期限5年。


那一年,国民老公刚刚出生,老王的孤注一掷让家人紧张地追问:

“万一失败了,聪聪的奶粉怎么办?”


王健林的处女秀是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他粗略计算了一下,改造成本是每平米1200元,这也意味着,建造后的新房,如果卖不到1200元/米,就会亏本,而当时大连的房价仅为1100元/米左右。


初入地产界的王总很聪明地采取了高端路线,给新房配了洗手间、铝合金窗、防盗门......


在那个年代这种玩法实属罕见,档次上来了,价格自然可以订高一点:1580元/米。


令人想不到的是,1000多套房子,只用了2个月就销售完毕,王总一算账,足足赚了2000万。


从此家人再也不用担心聪聪的奶粉了。


只不过这点钱在房地产行业就是毛毛雨,老王很快发现要想在房地产业突飞猛进,就必须低成本拿到贷款。


于是他开始频繁周璇于各个银行之间,一向霸气的王健林有时也不得不亲自出面去求一些行长。


其中一位让王健林印象深刻,因为堵了他55次,办公室、小区里,王总甚至在他家楼下蹲了一宿,可那行长每次都是绕着走,最终还是没把款批下来。


日后,王首富曾多次在公开演讲时说起这事儿,往往还会补充一句:

“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万达做大做强。”


语气中带着一丝强烈的不甘,其实怨恨有时是一种比希望还强大的力量。

王建的林和许家的印(中)

赚了第一桶金的王健林带同事去香港游玩,站在维多利亚港的码头,海风微醺 ,王老板望着对面的君悦酒店,有感而发:

“人这一辈子就是应该有这么一栋楼,否则白混了......”


那时内地房地产业和香港基本还没什么联通,此时王老板大概也不知道君悦酒店就是郑裕彤的,就是这位香港富豪日后拯救了许家印。


这件陈年往事足以印证王首富日后的一句话:心和舞台是个逐渐放大的过程。

王健林刚创业,开会说3年后要做1个亿,手下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斗胆说到:

“如果能做100万,就很不错了。”

实际上连王老板自己也低估了中国房地产的潜力,3年后一盘家底,竟然发现已经完成了5个小目标。


此后万达便进入到野蛮生长的模式,开始全国布局,


2000年,万达跻身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总资产近百亿元。


舞台大了,心也大了,王老板这时发现赚钱不是个问题,如何持续赚钱才是个问题,如果一定要给“持续”加个期限的话,他觉得至少应该是100年。

在王健林的观念中,住宅房地产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住宅用地会越来越少,而大家的需求也是有限的,这都导致这个行业的风光不能持续太多年。


什么样的商业才能持续呢?

王老板想到了两样东西:消费和娱乐。


当时这样的眼光是很超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收入提升,必然会带来消费升级。

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想逛好的商场,想住好的酒店,想去好的游乐园,想去看好的电影,想像欧洲人一样去现场支持自己的球队......


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商业地产联结起来的。


现在看来,这好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那是2000年啊,良叔还在吃5块钱的盒饭,搞不清楚麦当劳和麦当娜的关系。


所以,当王健林表示要把主要方向聚焦在商业地产时,万达众开疆元老们少有地表达了异议,总裁丁本溪说:

“何必啊,做住宅,只要能搞到地,钱轻轻松松挣到手了,何必搞商业地产那么麻烦的事儿呢?”

只是在万达内部,王健林的决定从来没有人可以撼动。


2002年,万达开了一场“遵义会议”,决定万达将以商业地产作为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会议开了三天三夜,争议很大,很多人仍然觉得转型风险太大,别到时没法回头。


最后王总拍着桌子说:

“人家说,不到黄河不死心,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


心不死的老王,带着万达来了场硬着陆,历经三年,当了222次被告后,终于奠定在商业地产的江湖地位。

除此还收获了一个副产品,据说万达的法务如此强大,大概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6

1992年,当王老板已经实现了5个小目标时,许家印也在舞阳钢铁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万元。

拿着这些积蓄,许老板便来深圳闯荡,在一朋友家住了三个月的走廊。


机缘巧合下,他进到一家叫做“中达”的贸易公司。


能说会道的许家印,不仅很快为公司搞来了10万元的生意,还深得中达老板的常识,3个月便被晋升为办公室主任。

可不要小瞧这个位置,迎来送往,许家印也由此接触到了很多有能量的人物。

无论何时,许家印一提起中达的经历,总会表达对老板的敬佩之情。


然而,他从未提及过老板的名字,总是以“老领导”和“老板”来代替,其实他说的是两个人。

“老领导”应该是当时中达的总裁黎志强,现在是深圳益田集团的总裁,房地产界的老前辈,只是为人低调,很少出头露面。

许家印所说的“老板”是指当时中达的董事长,一位客家籍企业家,更低调,不过却相当相当的厉害。


许家印即使成为首富后,一次过年,请前老板来看自己的项目,许家印携夫人着正装,早早地便在楼下恭候。


说这些,不仅是想表达许家印的为人之道,更想让你知道,当时中达并非是一个皮包公司,而是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

许家印也蛮会运用这种实力,他向老板建议,和舞阳钢铁合作,从事钢材贸易,毕竟这条线对于许家印来说轻车熟路。


老板马上同意,于是中达出资60%,舞钢出资40%,一家名叫“全达”的公司,在深南中路的电子科技大厦成立,许家印成为主要负责人。


不得不说,牵线搭桥这种能力,许老板一直拿捏得死死的。

由于经营有道,许家印的能力得到老板进一步认可,又派他到广州开发房地产,那是1994年,许家印选在国庆节期间前往广州。


一台车挤了5个人,还有司机、出纳、业务员、勤杂工,那一天是10月9日,恰逢许家印36岁生日,都说本命年时来运转,对于许家印貌似还确实如此。

这应该算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恒大的未来,也是基于这次决定。

广州公司的名字叫做“鹏达”,他们接的第一个项目叫做“珠岛花园”,当时开立项会,工程师汇报项目情况,许家印很耐心地听完,然后问了一句话:

“容积率是什么意思?”


他确实是个门外汉,不过许老板却能很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生意的核心:

“快点,快点,再快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尤其是在房地产界。


快,才能迅速收回资金,再去圈更多的地,然后才能贷来更多的钱......如此循环往复。


一眼能洞察本质的人,命运确实会不太一样。


当时地产项目审批手续很麻烦,要盖108个公章,许老板想尽了各种办法,没多久就搞定了。


而且他还创造了当时房地产界的一个小奇迹:八个当年。


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收益。


这种效率,虽然没有现在碧桂园的“456”那么牛逼,但在90年代初的地产圈,这项目绝对值8张S卡。


“珠岛花园”一战成名,2年里给公司赚了2个亿,也成为广州著名楼盘。


许家印优秀的表现,也让中达的管理层很满意,决定给他涨薪,每月工资涨到3000元。


虽然比许家印刚刚进中达时涨了6倍,可许家印觉得这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正比,于是找老板谈:

他简述了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并申明了难处,自己拖家带口的,这点工资,连生活都有点困难。

老板耐心听完了他的心里话,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事已至此,许家印只能和老板友好地分手,他接下老板原来一家叫做“广州天帝“的公司,独自发展,第二年更名为:恒大。

后来,许家印说:

如果当时老板能给10万、20万的年薪,我就不会去创业了。


人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贡献,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待遇,否则留不住人。


当然这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说的话,对于个人,其实过低的待遇,有时反而会降低你的决策成本,当你有新的机会,你会大胆选择,不会纠缠。

想起王朔小说里一位成功的北京地产老板,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但凡领导给我每月多加200块的补贴,我就不出来折腾了,当然我也不会有现在这十个亿的资产。”


未完待续~估计得分个4-5篇,喜欢的宝宝,耐心阅读哦,明天见~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舞阳   周口   舞钢   香港   广州   深圳   首富   商业地产   日后   钢铁   当年   老板   苹果   领导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