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摆渡人(上)

马云的摆渡人(上)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12(不闲聊)

大概所有的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吧?


尤其是姓马的男人,马保国老师如此,马云老师也如此。


26年前,马云还在做翻译社。


一次周末,他带着大伙儿爬西湖群山的主峰——天竺山。


中途休息,大家都气喘吁吁,马云却捡起一根枯草,开始比划起来:


“我的梦想就是成为武林高手,比方说,我一发功,一甩手,这根草就能穿透这棵树。


哎,我要是有旷世武功就好了,就像风清扬那样。”


后来马云创办阿里,就给自己取了个花名:


风清扬。


风清扬只在《笑傲江湖》里露过一次脸,但这个人物不简单,一出场就是一代宗师,教完令狐冲绝技后,便深藏功与名,再不现身。


这一点和马老师倒是有点区别,马老师虽然早已宣布退出江湖,可还时不时刷一下存在感,出现在公众面前,怼怼这个,撩撩那个,在江湖中这向来是犯忌讳的。


不过,马云和风清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当摆渡人,只不过风清扬只渡了一个令狐冲,顶多算小乘,马老师那可是大乘。


当年阿里上市,渡了100多个亿万富豪,蚂蚁这次登陆A股,准备再渡40多个,谁知这条河难渡,挡了他一路......


之所以每次要渡这么多人,是因为马云这一路走来也有不少渡他的人,只是有的当讲,有的不当讲。

1


如果马云没有遇到莫利一家,他未必会成为英语老师,后来也未必会被骗到美国,当然,他也就不会去做什么中国黄页了。


1980年的夏天。


15岁的马云徘徊在西湖的孤山脚下,他想逮个外国友人来练练口语。


最后他瞄上了莫利一家,于是鼓起勇气和他们say hello。


也不知当时马云说了些什么,反正他很快就和莫利一家打成了一片。肯·莫利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电气工程师,他那时刚刚退休,于是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来杭州旅游。


旅行结束后,莫利一家回了澳大利亚,但他们和马云一直保持书信往来,马云甚至在信中称肯·莫利为father


此后每两年,肯·莫利都会来中国看望马云一家人,他还经常在信中纠正马云的语法错误。


就这样,马云白捡了一个外教老师。


马云考上大学以后,莫利一家为了资助马云,每周还会存5-10澳元,每学期给马云寄去。后来马云和张瑛结婚,莫利一家还出资2.2万澳元帮他买了婚房。


这真的是个father......


莫利一家不仅教马云英语,在经济上给与资助,还为他敞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1985年的暑假,肯·莫利在信中写道:


年轻人,来澳大利亚看看吧。


那时马云正在念大学,他兴奋地飞到澳大利亚,在那足足待了29天。


马云的摆渡人(上)

马云和肯·莫利


澳大利亚之行对马云的影响极大,就像虚竹进了聋哑谷,令狐冲上了思过崖,杨过闯入了活死人墓,这简直是老天爷在偷偷地给他们换人生剧本。


从此以后,马云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但这只是个引子,马云更重要的一次睁眼看世界,发生在1995年。


那时的马云在经营海博翻译社,因此有了一次去美国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马云的这次美国之行很风光,但这其实就是一场骗局。


当时,杭州桐庐县政府和一家美国公司有一个合作项目,美方没有按合同付款,需要一个懂外语的人去交涉。马云因为在杭州的翻译界已经小有名气,所以县政府找到他,委托他去美国谈判。


马云赶到了美国,一交涉,发现那就是一群诈骗犯。


他们安排马云住在拉斯维加斯顶楼的豪华套房,只要一按按钮,屋顶会立刻打开,剩下一层玻璃,马云躺在床上就可以看满天的繁星。


看完星星月亮,马云就逃走了。


因为那些人只是想拉笼马云,一起继续骗政府的钱。


对于那次逃亡之旅,有很多版本,有人说当时他被黑帮追杀,也有人说他曾被人用枪指着脑袋。具体经历了什么,不得而知,只是后来说起这件事,马云就不停地重复:


“那帮人太坏了!”


但当时逃出魔爪后,马云并没有直接回国,而是去西雅图见了一位老同事的女婿——斯图尔特。


正是斯图尔特,给马云打开了一个平行宇宙。


斯图尔特在西雅图VBN公司工作,他带马云参观了一台机器,并告诉马云:


这个叫电脑,还有Internet,你想查找什么就可以查什么。


马云一开始没敢动,怕弄坏了赔不起。


在斯图尔特的再三怂恿下,马云才小心翼翼地在雅虎的搜索栏里输了了四个字母:


BEER(啤酒)。


结果马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他又输入“中国啤酒””,但他看到的搜索结果居然是:


No data”(没有数据)。


马云立马来了兴致,他问斯图尔特:能不能给我的海博翻译社也做一个网页放上去?


斯图尔特随即做了一个简单的页面,上面只有一段海博翻译社的简介和邮件地址。两个小时后,马云收到了5封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的邮件,其中一封写着:


“这是我在网上发现的第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你们在哪,我想跟你们做一笔生意。”


马云像发现新大陆,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于是他花重金在美国买了一台486电脑,兴冲冲地扛回了国。


回到杭州的当天,马云就召集了24个人来到他家里,说他有重要事情宣布。


那时马云的翻译社经营得并不好,要不是他带着大家去义乌进些鲜花、礼品、袜子拿回来卖,他连房租都交不起。


虽然此时的马云创业并不成功,但他一下就能召集24个人,所以你不得不服马云的号召力。


大家到齐后,马云披着毯子缩在沙发里,唾液横飞地讲他在美国的见闻,最后他说他想成立一家互联网公司,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大家一连问了马云5个问题,结果马云一个也答不上来。


所以最后投票的时候,有23个人投了反对票,只有一个人说:


要不试试?


这个人叫宋卫星, 为了表示对马云想法的支持,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


1万元人民币。


于是,1995年,杭州文二路的一间12平米的民房里,一家名为“中国黄页”的公司成立了。


所以说,“机会总是留给眼光独到之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还有句话你也得信,那就是:“猜中开头容易,猜中结局却很难。”


几个月后,宋卫星要结婚,那时“中国黄页”也不死不活,在未婚妻的强烈要求下,他鼓起勇气去找马云退股。


马老师也很大气,直接给了1.5万。这么算来,年化回报率超过了50%啊,小宋同志很开心地拿钱走人。


圈内人评价这事儿,有句经典的话:因为一场结婚,错过了一个时代。


当你把一个事件放到一个时代去看,会变得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马云和所有的互联网大佬都不一样。


其他人要么是见过世面的海归派,比如说张朝阳和李彦宏;

要么是技术流,比如说马化腾、张一鸣和雷军;

要么是出身于互联网大厂的运营或销售铁军,比如说滴滴的程维。


但马云不一样,他没写过一行代码,更没进过互联网大厂。


他多人把马云的成功归为,他掌握的英语技能,以及他那卓越的口才。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


在正确的时代遇到正确的人。


2


1996年,是个朝气蓬勃的年代,无数人都梳着周润发式的大背头,夹着个老板包,满大街地找生意。


其中就有马云的身影。


他跑到北京的一个新闻单位,想推销自己的中国黄页,接待人员问他找谁,他说:


“我们是中国黄页,想给国家体委做宣传……”


对方问:“啥玩意?黄什么?”


马云解释:“中国黄页,就是那个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宣传……”


对方打断了他:“哦,明白明白……请出门左转找龚先生。”


找到龚先生后,马老板递上了名片,说:“我们是中国黄页,想给国家体委做宣传……”


龚先生问:“啥玩意?什么叶?”


马云:“中国黄页,就是那个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宣传……”


龚先生:“哦,明白明白……但不归我负责,请出门右转咨询。”


马云没走多远,龚先生大声补了一句:“黄页我懂的,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马云还礼貌地“哦”了一声,没有反驳。


每每谈到这事儿,马云似乎还不能释怀,他说那天晚上坐公交车回住处的时候,自己把头靠在玻璃上,狠狠地自言自语:


“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


后来马云带着大家离开了中国黄页,又在北京的外经贸部干了一段时间,但也没干出什么名堂。


于是,他带领七八名员工,来到长城上边团建,边开会,说不准备在北京干了,要回杭州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


同时他给大家提供了三条选择:


一是推荐他们去雅虎;

二是推荐他们去搜狐;

三跟他回杭州创业,但工资比现要少,只有500块,每天还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当这些年轻人迟疑之时, 马云大声说道:


“回去吧,从头开始,建一个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众人纷纷响应。


能把失败描述得这么婉约,把降薪说得这么艺术,这世界上也只有马老师了。


马云的摆渡人(上)


在马云这些追随者中,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叫孙彤宇。


他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1995年的时候,还在一家小广告公司做销售。


有一次他跑到马云的中国黄页去拉广告,结果广告没拉成,自己反倒跟马云跑了。


后来,孙彤宇还拉来一个人头——妻子彭蕾。


1999年的“18罗汉大会”中,有两对夫妻档,一对是马云和太太张瑛,一对是孙彤宇和妻子彭蕾。


那时的彭蕾并没有决定加入阿里,她只是陪丈夫来体验一下,后来她说场面蛮诡异:


当时马云站在人群中间,张牙舞爪地说要做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号召大家出钱出力。


彭蕾的内心一开始是排斥的,后来在孙彤宇的影响下,她才正式加入阿里,成为十八罗汉之一。


比起处于团队边缘位置的彭蕾,孙彤宇一开始就处在团队的核心。孙彤宇在阿里的工号是3,仅次于1号的马云和2号的张瑛。


正是因为一开始有像孙彤宇这样死心塌地的追随者,才有了今天的阿里。


至于这些人为什么死心塌地,除了马老师的个人魅力外,大概是因为他们确实也没地方去。


马云曾说过:“我们初创团队的人,都是没人要的。”


这还真不是谦虚。


当时有个叫雷文超的同学,他是18罗汉里唯一一个名校毕业生(美国普渡大学),而且还是硕士毕业,但他很快觉得阿里容不下自己的才华,便另谋高就。


剩下的人,全都没啥背景和家底,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的,在体系外的蛮荒之地,只有死磕一条路了。


而孙彤宇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孙彤宇对阿里最重要的一次贡献,是在2003年。


彼时,致力于B2B业务(针对企业服务)的阿里巴巴在江湖中已经有了一定地位,但还没有B2C业务(针对个人服务)。


2003年年初,几名员工依次被叫到了办公室。


马云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


现在有一个秘密任务交给你,需要你离开这家公司,到另外的地方去做。


你不能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家人,男/女朋友,你愿不愿意?


如果对方说愿意,马云就会交给他一份厚厚的合同,让他签字。


合同是纯英文的,大家也看不懂,稀里糊涂地就签了字。


都签字之后,当时担任阿里巴巴投资部总经理的孙彤宇就带着这5个人,悄么么回到了阿里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16栋三层,也就是当年“18罗汉大会”召开的地方。


他们加班加点地开始了一项秘密任务。


5月10日,这个项目成功上线。


当时马云坐在家中,他端起酒杯,对着远方遥祝道:


“保佑淘宝一路顺风。”


当时阿里所有的员工都被蒙在鼓里,直到一个多月以后,有人在公司内网发帖,说最近冒出了一家淘宝网,来势汹汹,估计是个劲敌,很多人跟帖表示担忧。


一时之间,阿里人心惶惶,但马云什么也没说。


又过了一个月,马云才跑出来安抚大家:


“不要慌,淘宝网是自家的。”


之所以搞得神秘兮兮,是因为当时美国零售网站巨头eBay已进入中国,并且占领了中国90%的互联网C2C市场,所以淘宝不敢大张旗鼓。


但一场大战终究是在所难免,后来孙彤宇带着团队和eBay周旋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才胜出。


当然,淘宝网能一骑绝尘,也得益于那年2003年的那场瘟疫——非典。


不愿出门的网民们,给了淘宝一次绝佳的机会,等到瘟疫散去,淘宝已在江湖有了一席之地。


随着淘宝网的崛起,被称为“淘宝之父”的孙彤宇在阿里的威望开始大增,因为他的花名叫“财神”,所以大家都叫他“财爷”。


阿里有了一个“爸爸”,怎么还能冒出一个“爷”来呢?


这场面就有点尴尬了。


到了2007年,当淘宝网的销售规模达到了数百亿,孙彤宇正春风得意,阿里董事会却毫无征兆的发了一份人事通知:


孙彤宇卸任淘宝网总裁一职,去海外商学院进修学习。


翻译过来就是:你被炒鱿鱼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传言很多,咱不去阴谋论了,比较靠谱的分析是,两人的性格太相似,所以很难兼容。


孙彤宇也是那种激情强势的做派,有点管理经验的都知道,搭班子要讲究互补。


一把手天马行空,二把手就得严谨务实。


一把手威严,二把手最好怀柔。


如果两人都很刚烈强势,那就要命了,最终会演变成阿里姓马还是姓孙。


结局我们当然都知道了,阿里属于姓马的,当然还有马背后那些朋友们的。


而孙彤宇老婆彭蕾,却很符合互补原则,所以后来开始主政支付宝,成为马云的左膀右臂。


这就是阿里“两父一母”的由来:


马云是“阿里之父”,孙彤宇是“淘宝之父”,而彭蕾是“蚂蚁之母”。


孙彤宇退场后沉寂了几年,直到后来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了拼多多,似乎也是为了完成某种执念。


——未完待续——

-End-


参考文献: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道》, 赵先超

《这就是马云》,陈伟

《马云和他阿里帝国》,何加盐

《商业经典案例课》,张潇雨

《马云背后的那个男人》,十点人物志

《马云旧事:“18罗汉”中的夫妻档,彭蕾与孙彤宇在阿里的浮沉故事》,老方在互联网

《今天,马云退休了》,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国家体委   西雅图   澳大利亚   阿里巴巴   阿里   杭州   罗汉   美国   淘宝   北京   中国   把手   老师   黄页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