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级钳工,到风投一哥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我认识一位风险投资人,每每去他办公室,都能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他告诉我,那都是他投资的产品。


他还告诉我,作为一名风投,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当别人谈论一个牛逼的公司时,你可以淡然的告诉对方:


“那是我们投的。”


在创投界最有资格说这话的,当然是沈南鹏,他几乎投遍了所有你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因此也名气颇大。


而第一位在中国做风投的熊晓鸽,在业外似乎让人感到陌生,但论投的项目,他绝对可以和沈南鹏媲美。


但凡和熊晓鸽打过交道的人,总能听到他说的一句话:


“是我们投的。”


一次, 一家摄制组去采访他,得知摄影师曾是《时尚》杂志的头牌,熊晓鸽便说:


“《时尚》杂志啊,那是我们投的......”


另一次,他在机场遇到了周冬雨,熊晓鸽自报家门:


“《山楂树之恋》是我们投的......”


此话一出,收获了小女生一波钦佩的眼神。


还有一次娱乐圈活动现场,他遇到了鹿晗,熊晓鸽问他想不想参演《长城》?因为:


“《长城》是我们投的......”


后来,鹿晗也得已参演《长城》。


而当有人去公司拜访熊晓鸽时,他总是让手下打包喜茶招待大家,对方往往会惊讶:


“熊总,你挺潮啊,竟然爱喝这玩意?”


而熊晓鸽会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喜茶是我们投的......”


事实上,百度、腾讯、携程、搜狐、搜房、乌镇、B站、如家等一大波知名品牌,都有熊晓鸽的资本参与。


早在1993年,熊晓鸽便携2000万美元,在中国成立了IDG资本,这是中国的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所以熊晓鸽还有个霸气的别称:


风投教父。

1


多数创投人,都拥有优越的原生背景。


比如,沈南鹏的母亲,是国有造纸厂的厂长;


而风投女王徐新的父亲,是四川某国有汽车厂厂长;


阎焱的父亲,是南下干部......


相比较而言,熊晓鸽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人子弟。


他的父亲是退伍转业军人,曾在解放军15军45师服役。


这个番号,你应该记住,这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的王牌师,黄继光就属于这个师,和熊晓鸽的父亲是战友。


后来,熊晓鸽父亲大腿负伤退伍,被分配到了湖南湘潭钢铁厂。


1956年,熊晓鸽出生,他这个名字有点奇怪,不太像男孩子的名字,他自己也从来没解释过。


但是,我有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当时负伤退役的志愿军,都会得到一枚“鸽子勋章”,上面写着:


“和平万岁”。


只有亲历战场的人,才能体会这四个字的分量,所以,想必熊晓鸽这个名字正是承载着这样的夙愿。


从七级钳工,到风投一哥

来源:B站“二两壶”的视频


从父亲那里了解了很多战争的真相后,熊晓鸽对战争既充满好奇,也带着一丝恐惧,因此他希望长大了能当个战地记者。


不过,这个愿望对于一个孩子有点遥远,没多久,他就改变了主意,觉得当一名电工也挺好的。


那时,他有一个邻居,是一名电工,能把一些零件组装成一台半导机收音机,小熊同学很仰慕,也开始捣鼓二极管、三极管之类的东西。


11岁时,便能自己组装出一台六晶体管收音机。


这种动手能力,让父亲刮目相看,所以,当熊晓鸽高中毕业后,父亲便满足了他的愿望,帮助他进入湘潭钢铁厂当了一名电工。


那是1973年,虽然熊晓鸽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彼时大学的通道已经关闭,进入工厂,似乎就是最优的选择。


这一干就是4年,熊晓鸽也完成了跨界,从一级电工干到了七级钳工......


熊晓鸽自己也说,如果按照这个脉络发展,自己可能还在钢铁厂打工,甚至已经下岗。


但是,1977年,高考恢复,一切都改变了。


2


2017年12月27日,熊晓鸽去拜望武汉大学92岁的查全性教授。


此时的查教授,神志已不太清晰。


合影时,熊晓鸽忍不住痛哭流涕。


第二天,熊晓鸽向武汉大学捐赠1977万元,成立了“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


1977,一个值得铭记的数字,正是那一年,查教授积极倡言,请求恢复高考。


而这一举动,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有570万人参加考试,其中的27万人,最终步入大学殿堂。


这些延迟绽放的一代,很多日后都成为了响当当的人物,比如段永平、冯仑、徐小平......还有熊晓鸽。


那一年,他考入湖南大学英语系。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产业开始和美国合作,有许多美国专家来到湖南,参与一些基础建设。


这些专家都是带着家属而来,家属们平时没什么事干,于是湖南大学别出心裁,把这些家属请到学校来教英语口语。


熊晓鸽天天和她们泡在一起,完成了英语口语的启蒙教育,以至于当他后来去美国留学,波士顿大学教授惊奇的发现,这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小伙,竟然能讲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


那时的熊晓鸽志向还没那么高远,只是单纯的想学些东西,至于这些东西将来有什么用,谁知道呢,先学着呗。


按这个想法,他通读了很多领域的书,还时不时写点豆腐块,发表在校内期刊。


后来,美国专家及家属回国,为了纪念这段往事,湖大希望能写一篇新闻稿,这个任务自然落到熊晓鸽头上。


很快,一篇名为《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友谊》的文章发表在《湖南日报》上,署名:熊晓鸽


当时报社主编拿到稿件,并没像往常一样让作者多次修改,而是直接要求编辑排版刊登。


熊晓鸽也拿到了一笔巨额稿费:7元钱


这笔钱在当时真的挺多,所以直到现在,熊晓鸽说起这段往事时,都还兴高采烈:


“我的天,7块钱啊,没想到写新闻稿还能赚这么多钱......”


在这件事的驱动下,熊晓鸽决定追逐儿时的梦想,当一名记者。


那是1981年,熊晓鸽刚刚大学毕业,他决定报考社科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的研究生。


不得不说,情怀梦想固然可敬,但是让我们跨出第一步的,往往是最现实的玩意。


3


正当熊晓鸽在湖南大学学习口语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媒体商人,准备来中国冒险。


此人叫麦戈文,长年浸泡在计算机领域,并设立了一家名为IDG的公司,一开始主要从事媒体出版生意,著名的《计算机世界》就是麦戈文设立的。


这哥们是个工作狂,也是个天马行空,敢想敢干的人。


1978年,他要去莫斯科,在订航班时,发现有一班是在中国转机,所以想来这个神秘的国度看看。


那时中美尚未建交,只有政府特批的人员才能进入,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


不过老麦胆子很大,当飞机到达北京,他执意要在北京住一天,搭第二天的航班再去莫斯科。


机长说:“你没签证,人家海关也不会让你进的。”


老麦说自己有办法,不用他操心。


无奈之下,机长拿出一份免责声明让他签,意思是,如果他在中国闯了祸,和航空公司无关。


老麦信誓旦旦的拿着行李,走向海关,果然,海关发现这位美国人只有护照,没有签证,当然不允许入境。


随后,老麦展示出自己过人的口才,竟然说服了其中几位海关工作人员,他们回到办公室激烈讨论,大概又请示了领导。


过了30分钟后,一名工作人员交给他一张手写的签证文件,让他把签证夹到护照页上,离境时就撕掉。


老麦就这样成为当年少有来中国考察的美国商人。


麦戈文每到一个国家,最喜欢去参观图书馆,因为这不仅代表出版业能否在这个国家茁壮发展,更代表这个民族是否对知识充满渴望,是否具备上进的动力。


当他在来到北京几家大型图书馆,看到人流涌动,熙熙攘攘,他发出一句感慨:


“这绝对是一个出版商梦寐以求的市场。”


1980年3月,麦戈文再次到访中国。


他在北京组织了一场科技论坛,邀请了微软等高科技企业参加。


在论坛上,他遇到了中国电子工业部部长,于是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想在中国发行《计算机世界》。


但凡老麦理智一些,大概就不会提这样的要求,因为他也知道外资报刊在中国向来是绝无发行的可能。


然而,事实再一次证明,无论再难的事,尝试一下又不会死。


对方竟然一口答应,并表示由电子工业部合资一起来做。


就这样,1980年10月,中国版《计算机世界》第一期发行,不仅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一消息。


在美国也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第一家合资企业。


从七级钳工,到风投一哥

《计算机世界》的创刊号(这曾是很多理工直男的精神食粮)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麦戈文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希望,此后又成立了IDG资本,招募了熊晓鸽,重押中国的未来。


当然,麦戈文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IDG资本在美国投资界也变得举足轻重。


只不过,中国《计算机世界》在2016年停刊,它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是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狗日的xx》。


4


有一档叫做《赢在中国》的节目,创业者来展示自己的项目,几位投资大佬是评委,谁看中了就直接投钱。


有一个创业者的项目是关于人工智能翻译的。


熊晓鸽和其他评委都提出了一些质疑,那位创业者很不服气,对着评委说:


“你们这些人都没做过翻译,凭什么来质疑这些专业的问题?”


熊晓鸽很诧异:“你不知道我曾做过很多年的翻译吗?”


此时的熊晓鸽,在风投界已经是神一样的人物,那位创业者竟然没提前了解一下他的背景。


事实上,熊晓鸽不但做过翻译,而且还是个牛逼的翻译。


麦戈文之所以会对熊晓鸽器重,就是因为对方能准确的把自己的语言翻译成中文。


麦戈文早年想来中国发展,但是那时美国的中文翻译很少,他勉强找了一个来用。


1980年时,麦戈文终于可以在中国发行《计算机世界》,首发时,他被邀请到北京开发布会。


老麦兴奋无比,为了拉近与中国读者的关系,他冥思苦想,设计了一个幽默的开场语:


来这里之前,我们和中国的渊源已经颇深,我们美国办公室下面是一家中餐馆,每天下午4点半,就会飘来油锅炒菜的浓香,所有的编辑闻到后,就知道干饭时间到了,于是拼命赶稿,所以20多年来,美国的《计算机世界》从未误过刊期,也成为这个领域第一大期刊.....


老麦讲了大概3分钟,翻译只翻了5秒,下面所有的观众都哄堂大笑,拼命鼓掌。


老麦震惊无比,他向同行者感慨:


“我听说过汉语简洁,可没想到这么简洁。”


交流环节,一位大学生找到老麦,说翻译其实讲的是:


“麦戈文先生讲了一个笑话,请各位一起大笑后鼓掌!”


这翻译的是个der啊,喜欢传播自己语言和思想的老麦,感到了一丝寂寞。


直到他遇到了熊晓鸽,成为了他的御用翻译。


只不过,那时的熊晓鸽还是个无名之辈,而且心情有些失落,因为他一心想考的英文新闻采编研究生专业并没有眷顾他,差了4分,失之交臂。


1981年,熊晓鸽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干部管理学院,做英语教师,并兼职做学院的翻译。


这人啊,就怕逮到一样东西死拱,无论事业也罢,爱情也罢,学业也罢。


熊晓鸽就是这种死拱的人,为了这个采编研究生,一拱又拱了三年,最后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取。


这个专业当时是由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出钱办的,基本属于对口培养。


这是熊晓鸽人生路口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仿佛是跨越多个平行宇宙的虫洞,将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元素连接在了一起。


也正是因为这次选择,让他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更是在美国见到了来访的荣毅仁......


人生的境遇,往往就是从一个重要的选择节点开始蔓延发散,最终枝繁叶茂。


从七级钳工,到风投一哥


5


中国商界唱歌最好的有三个人。


一个是马云,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是王健林,大家也知道,第三个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熊晓鸽。


当然,三个人风格也不一样,马云很奔放,唱起歌来,像个工程款刚刚到位的包工头。


王健林总能唱出狂野的沧桑味,钟爱苦大仇深的情歌。


熊晓鸽虽然比王首富只小两岁,但是风格却很青春,喜欢正能量的民俗歌曲,款款深情,像个踌躇满志的四好青年。


我觉得熊晓鸽的唱功更厉害,一飙高音就能看出来,很多人都会唱出便秘的感觉,他却飙得丝滑顺畅,有点专业级的感觉。


而他的这个特长,在读研究生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时,熊晓鸽读研究生的地方是在人民日报社,那时大家下了班,不像现在,都躺在家里刷抖音,而是会聚在一起,唱唱歌什么的。


熊晓鸽靠自己的歌喉,和一大批记者混的很熟,也获得了很多投稿的机会,他写的是英文稿,发表在《中国日报》上,这份报纸的稿费是当时最高的,一千个单词20元。


不断的投稿,不仅让晓鸽同学获得了不少收入,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品牌也得到了扩散。


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外教,经常看《中国日报》,也开始关注这个叫做「晓鸽」的同学。


后来两人相识后,外教便鼓动晓鸽去留学,还主动帮着写了一封推荐信,连同熊晓鸽发表的文章一同寄给了波士顿大学。


波士顿大学招生办很给外教面子,很快便联系了上熊晓鸽,谈的很愉快,甚至明知熊晓鸽还没考托福,就发去了录取通知书。


这种做法,在美国大学招生史上都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1986年8月23日晚,漫天大雨中,熊晓鸽怀揣38美元,到达了波士顿。


就在三天前,中国内地一位名叫罗燕的女演员,拿着60美元,也来到这里,同样就读波士顿大学。


正如沈南鹏在哥伦比亚大学邂逅了自己的女神雍景欣,熊晓鸽也最终和罗燕牵手。


罗燕曾说过一句被新女性奉为圭臬的名言:


“如果你不是一个百万富翁,就不要嫁给一个千万富翁。”


事实上,那时的罗燕和熊晓鸽都还不是富翁。


虽然罗燕在国内已出演《旅途》、《女大学生宿舍》等名剧,但那时中国演员的收入和打工人也差不多,不像现在,对着镜头发几顿脾气就能买一套上海的豪宅。


所以,罗燕干过不少端盘子的活。


熊晓鸽更雪上加霜一点,他一边在学校做助教,一边修理自行车赚外快,一边抓紧赶课程,想尽快拿到学位,因为:


“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拿到奖学金,生活费才有着落。”


要说这哥们也是真狠,只花了8个月,就拿到了传播硕士学位,这么短的时间,很多留学生连语言关都还没过。


而罗燕在1989年完成研究生课程,并在美国洛杉矶戏剧中心制作部实习。


人生对于两个人似乎才刚刚打开了天窗,而此时的罗燕已经32岁,熊晓鸽已经33岁,多年后,女主成立了自己的影业公司,并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制片人,而男主则成为中国的风投大佬。


你不得不感慨,同样是30来岁,很多人已看破红尘,龟缩在肉眼可见的半径以内,而有些人却不愿意接受格式化的出厂设定。


这和年纪没啥关系,只关乎改变命运的意愿有多强烈。


从七级钳工,到风投一哥


6


《经济学人》杂志曾写过一个牛掰的短文案:


“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32岁的实习生”


意思是,不读这个杂志,你就得不到成长,32岁还要当实习生。


不知道熊晓鸽读不读《经济学人》,不过他确实在这个年纪还是个实习生。


实习单位是卡纳斯出版公司的《电子导报》,时薪15美元。


那时熊晓鸽刚刚拿到波士顿大学的硕士学位,在一位教授的推荐下,他开始攻读弗莱彻学院的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仗着自己不错的文字功底,他获得了在卡纳斯出版公司的实习机会。


那是1988年,正好碰到荣毅仁访美,其中一站就是在弗莱彻学院演讲。


熊晓鸽没有放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建议公司赞助演讲后的晚宴,那时中国巨大的发展机会,已经成为美国商界的共识,老板也爽快的答应。


晚宴聚集了波士顿附近的商界名流,其中就包括IDG的创始人麦戈文,老麦想和荣毅仁交谈,很有眼力见的熊晓鸽自告奋勇地当翻译。


那是两人的第一次相识,一直为中文翻译闹心的老麦,对这个精通两国语言的小伙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多去认识一些有能量的人总没坏处,人生岔路千千万,搞不好在哪个拐角就遇到了谁。


就像当时的熊晓鸽,本打算在《电子导报》踏踏实实做几年,然后去中国大陆发展该报,但是随着1989年国内发生的大事,美国商界又开始看淡中国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卡纳斯出版公司,他们的《电子导报》也全面退出了中国。


熊晓鸽一时也失去了方向,他想到一直看好中国的麦戈文,便贸然发一封邮件表示,“希望谈谈中国市场的事情”。


很快老麦就主动打过来了电话,约他面谈,谈话过程中,老麦很坚定的说,《计算机世界》不会退出中国市场,相反他觉得中国市场的爆发才刚刚开始,他会继续看好中国的发展。


而且,他准备成立投资机构,专门来投资中国。


人和人之所以相互吸引,往往是源于共同的理念和判断,两人相谈甚欢中,老麦抛出橄榄枝似乎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关于待遇问题,熊晓鸽说钱多少都无所谓,只要求一点:


我要向您直接汇报工作。


这种谈法很心机,所谓定岗定薪,薪水不就是根据岗位级别定的吗?


果然,没多久熊晓鸽成功加入IDG集团,职务是亚洲业务特别助理,薪水比原先提升了20%。


后来有人问老麦,为何一上来就对熊晓鸽委以重任,老麦说:


我需要一个愿意把所有青春都押在中国未来的人。


那是1991年,在美国商界是一个分水岭,当时所有愿意投身中国发展的企业,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看空的机构,几乎都江河日下。


7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总能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麦戈文就是如此。


即使感觉熊晓鸽可以托付,但也少不了必要的测试。


比如,刚刚加入IDG的熊晓鸽被要求去合并《国际电子报》、以及协助IDG旗下的一家企业盈利,这两项任务熊晓鸽都完成得很出色。


到了最终测试阶段,老麦的命题是:


根据中国及亚洲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投资企划方案。


同时收到这个任务的还有两个人,一位是IDG香港总经理,一位是IDG亚洲总负责人。


明眼人都能看中,这是一次变相的竞聘。


那时正好是1990年的圣诞节,熊晓鸽放弃了圣诞休息和新年休假,在办公室加班,1月3号就把方案提交给了麦戈文。


老麦说方案不错,可以照着做。


熊晓鸽问到:


“另外两个人的方案我能不能看看,想学习一下?”


老麦哼了一声说:


“他俩还在休假呢......“


1991年年初,熊晓鸽便被任命为IDG亚太区总裁及IDG中国总经理,负责亚太地区的投资业务。


你不难看出,这个世界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最底层和最顶层的竞争手段其实很一致,到头来拼的都是那些最最基础的东西:


自律、勤奋、以及愿意牺牲多少唾手可得的安逸。


熊晓鸽虽然上位,但是压力也随之而来,那时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IDG在中国7年来颗粒无收,没有一个成功的项目。


而且,虽然麦戈文一直看好中国市场,但即使在IDG内部这也不是一种共识。


每次熊晓鸽去总部开会都灰头土脸,在一次会议上,当他说完中国的投资策略后,IDG财务总监说:


“你说的这些玩意听来听去,就像美国的一句俗语,「拿着一把大粪往墙上扔,看哪个能粘住。」”


7年没有一毛钱收获啊,这要是放在KPI导向的公司里,熊晓鸽都不知道死过多少次了。


然而,老麦却给予了足够的耐心,直到2000年开始,IDG中国才慢慢有了回报,不断向总部发送捷报。


2006年时,IDG中国总计为公司贡献了10亿美元的回报,让IDG挤身美国一流的风投行列。


其中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对百度投资的成功,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就这一家公司,熊晓鸽就给IDG赚了1亿美元。


百度上市之际,熊晓鸽去总部开会,脚步都变得轻盈了很多,轮到他汇报时,他所讲内容虽然和以前大同小异,但是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Hogo(晓鸽的英文名),我就知道你可以的,果然没让我们失望!”


台下有人大声说到。


熊晓鸽一看,就是那位财务总监,熊晓鸽开玩笑回敬道:


“你以前不是说我是抓一把大粪往墙上扔吗?你看,这不就粘住了一坨?”


嗯,有点意思,百度,一坨......


8


在BAT当中,熊晓鸽投了腾讯,也投了百度,唯独漏了阿里巴巴。


每每提起这个问题,别人都会追问熊晓鸽这是为什么?


他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只是说,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其实,阿里巴巴刚起步时,IDG资本曾找马云谈过,但不是熊晓鸽本人,为什么没谈成,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风投界是很讲“颜值”的,就连以理性投资著称的沈南鹏也坦言,风投阶段就是看人,看感觉。


你瞅瞅李彦宏,一看就是精英范儿,必须投;

你再看看马化腾,文质彬彬的理工男,可以投;

你再看看马云,嗯,投资人可能需要好好想想......


事实上,不仅是IDG,绝大多数中国创投在早期都没投阿里巴巴,机会反而让日本人孙正义给逮到了。


连马爸爸也多次自嘲那副无处安放的颜值,总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其实这个困扰,熊晓鸽也有,一张娃娃脸,丝毫看不到岁月的沉淀,也很难让陌生人找到靠谱的感觉。


每当他说:”我是VC(风投的缩写),想投你1000万时。“


对方往往会惊讶的看着他,回到:


“啥?你个卖果汁的,怎么可能这么有钱?”


有一次,他摸到金蝶总部,找到一位高管,说看好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所以想投给金蝶2000万。


高管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走走,随后叫来保安队长,说:


“这人像个骗子,你跟他几条街,看看他去哪儿。”


很多金蝶的朋友还给这个故事起了个名字:“晓鸽献金”。


当然,结局是美好的,IDG资本最终还是投资了金蝶,2001年,金蝶在港上市,IDG资本以2亿港元的价格退出,几年间翻了10倍。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大概能看出,即使给别人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作为投资人,你是要回报的,不仅仅是撒币那么简单,很显然,IDG资本在回报率及投资项目上,绝对算是中国风投界当之无愧的一哥。


连续3年都蝉联中国风投榜单第一,总计投出近700多个项目,有近200个项目成功退出,其中还有26个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如今但凡上市一家公司,你去查查股东背景,保不准都有IDG资本在里面。


而熊晓鸽本人在2016年,也走向了另一个巅峰。


麦戈文逝世后,熊晓鸽联合泛海集团,收购了IDG全球的业务,成为了前东家的主人,这种事情在商界还真不多见。


不知道熊晓鸽会不会找那位财务总监叙叙旧,聊聊“粘上墙”的事......


9


关于熊晓鸽,我曾问过几个创投圈的朋友,他们评价是:


“隐忍、仔细、圆滑、工作狂、脑子好、没有不良嗜好、滴水不漏......”


这些标签,大概就是熊晓鸽走向巅峰的重要原因,然而,就像老麦所说,熊晓鸽是敢拿自己的青春来赌中国未来的人。


这才是决定性的要素,否则在波士顿出版社当个主编搞不好就是熊晓鸽的最好归属。


当然,不仅熊晓鸽,当年敢对中国下重注的人,最终都收获颇丰。


2004年,熊晓鸽安排美国创业投资协会组团来华访问,红杉、KPCB、DCM......这些大名鼎鼎的投资公司都受邀前来。


考察结束后,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对众大佬说:


“中国现在的投资环境不行啊,不管你们怎么想,我是不准备来这里投资的。”


然而,一转眼,瓦伦丁就联系了沈南鹏,成立了红杉中国,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招“无中生有、暗度陈仓”让其他资本大佬很不爽,因为他们晚几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少赚了N个小目标。


所以,别人怎么说不重要,别人怎么做才最重要。


当然,美国也有表里如一的投资人,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芒格,他就一直看好中国,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巴菲特十几年前大量购入比亚迪。


直到去年的Daily Journal股东大会上,芒格还在对记者说:


“没有哪个大国能像中国一样快速的发展起来,我认为他们做的很多都是对的,所以我非常欣赏那里发生的一切。所有人都应该对中国的未来保持乐观。”


事实上,就像熊晓鸽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品性是乐观一样,我也觉得,无论怎样,对自己的国家乐观,对自己的行业乐观,对自己的未来乐观,就是最简洁有效的人生策略。


从七级钳工,到风投一哥

-END-


注:这是良叔《资本大咖》系列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是写沈南鹏和张磊,可在公众号后台输入“资本大咖”阅读这一系列文章,你不仅能窥见那些幕后资本大佬的真实身份,也能洞见他们的投资趋势。


参考材料:

《创投之巅:中国创投精彩案例》·投资界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梁素娟

《导向未来:IDG创始人麦戈文领导力十讲》·格伦·里夫金

《罗燕:熊晓鸽背后的女人》·创业茶餐厅

《熊晓鸽》·遇见大咖

《「投资教父」熊晓鸽的江湖沉浮》·陈墨

《肖波:一个从销售做到CEO的程序员》·笨蛋师傅

《熊晓鸽独家披露收购美国IDG幕后故事》·冯军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波士顿   大佬   钳工   中国市场   美国   商界   中国   创始人   计算机世界   父亲   资本   事情   美元   未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