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

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歌德

我们青年时候往往会有一见钟情的体验,自己没有,可能周围也会有些人是基于一见钟情的爱恋,青涩的年代,不一样的体验,“一见钟情”的心理学基础是晕轮效应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

心理学之一见钟情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一见钟情”就是由于对方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对方的思想、情操、性格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不相配之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方就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样都称心如意。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某一人的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情也很多,回想自己,可能正在发生在自己身上。

成语“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的体现。

晕轮效应有很多弊端:先入为主、以点概面等。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

心理学

很多脑残粉就是晕轮效应的绝佳例子,对自己拥护的明星的负面消息疯狂洗地,完全不顾现实基础。

对于我们自身来时,晕轮效应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即循环证实

想想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

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尽量避免晕轮效应来影响我们的生活。避免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避免刻板印象,避免循环证实,学会正确地衡量一个人。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

每天一点心理学

每天一点心理学,了解生活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更好的指引我们的生活,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钟情   歌德   爱德华   青涩   以偏概全   袈裟   称心如意   爱屋及乌   光环   心理学   效应   特征   印象   年代   基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