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从小内心强大?如何保护自己?家长哪些行为伤害孩子?

积极的心理,健康的人生。

如何让孩子从小内心强大?如何保护自己?家长哪些行为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一、知识学习萃取[太阳]

如果孩子受到攻击,家长不懂得去引导,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伤害;孩子从小具备心理防御机制,如果家长不懂得教育规律,就可能画蛇添足,不着边际。

1、什么是防御机制?

①它是在外在的人事物的刺激之下,自动自化的程序调节,它有有两面性,正常保护自己是很好的,过度保护就会固步自封。

②人的心理都是趋利避害、追求快乐,远离痛苦,追求奖赏,逃避惩罚。

③不要高估了你的善良,同时不要低估了你的坚强,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会启动自我防御,就是对自己一种非常好的保护,让内心深处变得越来越强大。

④为什么说不要高估了你的善良?因有时候教育是没有马上有结果的,我们要选择放下。可好多人不能放下,别忘了你的善良有时是有限的,放下改变别人的欲望,放下期待,享受快乐,只问播种,不问结果,同时要静待花开,不要高估教育的结果。

⑤同时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坚强,始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轻易地给到瞎掺,让孩子在挑战中去成长。孩子更需要家长的相信、鼓励、带着爱意的精准表达。

⑥我们愿意成为一个静待花开的家长吗?

2、自我保护机制

①它有三个特征:无意识,外在刺激引起的,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②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你说话?因为你说话太唠叨,孩子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你说话神神叨叨,孩子感觉非常烦,无意中把你屏蔽掉了,孩子在心目中远离这种痛苦,目的是让自己内心舒服。

③自我保护机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短期之内对我们有防御保护功能,在长期之内可能有害于自身的,限制个人发展。

4、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保护机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活下去(王力宏《保护》),攻击我们的人都会变成我们的力量。

5、自我保护机制常见的⑥种表现:

①否认机制:是最常见的防御机制,个体在创伤的情境刺激之下,及时规避心理上的痛苦,通过否认事件来寻求心理的接受,任何心理健康的人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都会不自觉得认为“不可能”。

②动机压抑:又称动机潜抑,理智上我们不能接受它,就在潜意识压抑它,比如孩子玩手机,家长不认同,虽然孩子收机不玩,可孩子心里还想着去玩,出现心不在焉。要引导让做完作业之后再玩手机,不要轻松切断孩子的甜蜜点。

③投射:不自觉地把自己过失或不被社会认可的欲望,想得到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以缓解内心的焦虑, 力图把内在焦虑放到外面去,一个不在外面找原因,十年一个样;经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每天都不同。

不求诸人,但求诸己,这是破“投射”局的关键。

④退行:遇到挑战,退行到孩子状态。有时退行是好事,能够保护自己,但如果退行到婴儿期就要不得,以一种幼稚的言行来反成熟倒退现象。短期之内暂行性的退行现象是有必要的,表现童趣的样子,大家都喜欢那些可爱之人(西游记中的四人,你更喜欢谁?)偶尔的退行,会有积极的意义,可能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情绪和色彩。经常退行,就会回到婴儿状态,就会规避痛苦、不主动去思考,容易出现心理有病。偶尔撒娇,是一种骄傲的资本,偶尔的退行,会让人生过得更加的精彩。

⑤合理化:受到外界刺激时,为了避免冲突与紧张,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保护自己。比如没考好,就说是不努力,没看到题或者题目出得太难了等。所以当一些事情不被接受时,快速用一些自己可以接爱的理由来替代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⑥升华:人原有的行动和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处罚或产生不良后果,那如果将这些行动或欲望导向比较积极一面,有利于社会和本人,这便是升化作用。比如一位爱嫉妒的人,通过自己努力取得超越别人的成绩,这对于内在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机制。

二、感悟与践行[太阳]

人生是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生活,每个人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是最好的,任何时候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不跟任何人去作比较,活出自己的光彩,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

如何让孩子从小内心强大?如何保护自己?家长哪些行为伤害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内心   家长   孩子   都会   可能会   花开   之内   善良   痛苦   强大   机制   欲望   说话   状态   理由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