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育探索系列之二十一——长效教育

真教育探索系列之二十一——长效教育

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以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贾同学初中毕业,即将走进高中。暑假,他的表哥唐斯基告诉贾同学,说高中地理学科很难,不好学。贾同学听了表哥的话,心里开始犯难。本身在初中学习地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中考过后,几乎全部还给了任课教师。表哥的话使贾同学带着对地理学习的畏惧走进了高中生活。

然而,贾同学到高中学习不到两个星期,他就写信告诉他只考上三本大学的表哥,地理学习不仅有趣,而且简单。贾同学是如何学习地理的呢?

贾同学学习地理很少要老师仔细讲课,他把重点放在地理学习规律的应用上。与各门学科一样,地理学习要遵从学习的一般规律。首先是保持身心协调,大脑健康、活跃、积极、专一、中和,地理学习之前必须调整自己的脑状态,清除干扰学习的杂念;其次是地理学习不能超过自己的能力要求拔苗助长,把握好自己地理学习的五个心理能量,从动机、兴趣、期待、能力、个性去决定自己的学习标准,全面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贾同学学习地理时,总是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处于学习地理的状态了吗?然后用自己拥有的五个心理能量去决定一个时段学习的内容。如何把具体的学习内容学到自己有效的理解程度呢?他采用七步地理自主探究学习法,七步依次是:

●观,即纵览学习的整个内容,知道地理学习内容或图表、或文字、或实物的学习内容呈现方法。

●钻,即一一钻研从标题到学习的整个内容的要点,理解地理学习内容,明确地理学习内容反映的地理现象、事实,揭示的地理规律、原理。同时在反复地钻研中发现自己的学习理解还没有达到学习要求的疑难问题。

●辨,即自己把学习中遇见的疑难问题问同学和老师,通过同学和老师的提示、讲解以及与他们交流讨论把疑难问题辨析清楚,是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建,即构建一个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用一个便于理解、领会的知识要点结构图清楚地表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认知结构简图。

●联,即将学习完的一个内容,与真实生活中的地理环境产生联系,将理论形态的知识生活化,使自己学习的地理知识变得灵活实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地理问题。

●练,即围绕一个学习完成的内容,选取一些相关的试题做一做,巩固学习的内容。

●变,每一个内容完成之后,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反思,检查学习的内容是否进入了自己的认知结构系统,同时检查所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养成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意识,追溯知识的生成与再认识过程。

贾同学告诉他人,他用的地理学习法就是157地理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他说,学习地理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运用157地理学习模式自主探究要求掌握的地理学习知识与技能,把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和地理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日积月累,157提出的地理学习思路使他学习地理越来越轻松。面对要求掌握的地理学习内容,他学会了用157一步一步地理解、识记与应用。

真教育探索系列之二十一——长效教育

157即1个学习的脑动;动机-兴趣-期待-能力-个性5个心理动力;观—钻—辨—建—联—练—变的7个学习步骤。

长效教育是指真教育是为了学习者健康、后续甚至一生有指导作用的教育。这种长效教育不是一时的冲动或者外在强迫的力量取得的,而是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学生认识到读书的过程不是记忆教材的过程,而是钻研理解教材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的长效教育指的是学习养成教育。养成的过程是学习者求学阶段的中心任务。真教育长效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是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教育,是符合学习者成长实情并深植于学习者心灵土壤的教育,它有力地促进了学习者长足、健康的发展。

真教育的长效教育理念是具有鲜明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值得深入研究。他引领育人者立足长远打造学习者长远教育,树立“长效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真教育是直面生命提高生命价值的伟大事业,他要求现代学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重塑有利于长效的真教育的文化特性,实行促进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唱响学习未来的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导引学习者长走上长效教育的道路是现代未来教育与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只有具有目光长远,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才能实现长效教育的育人目标。

长效教育要求今天的那些心怀分数、应试教育的育人者幡然醒悟,要求那些把所谓的中考奖、高考奖给那些有创造力的学生或者育人者。转变评价方式,把学习的外在评价转移到学习者的内在评价,用激发学生多方面潜力的学习能力形成策重塑我们应付考试分数的学校,立足学习者终身实现全面发展。

真教育探索系列之二十一——长效教育

脑袋是个伟大的东西,要变成具有学习力的工具,必须形成不断向前的有效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长效   死记硬背   结构图   学习者   表哥   长远   规律   地理   自主   过程   评价   能力   同学   知识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