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育探索系列之十九——尊重教育


真教育探索系列之十九——尊重教育

尊重让阳光下的屋内屋外、大街小巷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

我校二5班的宋林同学,有一次历史课上玩手机,我把手机给要回来,并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也没有按规定交给德育处,课后我交还给宋林同学,并叮嘱他以后上课不要再玩手机。结果从此以后,宋林再也没有上课玩手机。我想,如果当时我在课堂上将宋林痛批一顿,并把手机交给学校德育处,起到的效果可能恰恰相反,换来的是他对历史课的厌恶,对历史老师的抵触。

尊重教育是育人者在育人的过程中采用尊重学习者的手段、方法以及尊重的态度、理智的行为处理学习中的问题的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模式、评价模式,尊重学生教育的伦理形成也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纵观古今教育,尊重学生,一直是古今教育家的目标和理想。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尊重学生,让学生量力而行,享受属于自身内在要求的最好教育。近年来,提出的“构建和谐课堂”理念,就是要以尊重这个起点开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而自由发展的环境,开展尊重教育。

当前大力提倡尊重教育,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行教育尊重教育的缺失。如果总结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学生的尊重。自尊心是一个人人性的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心,就会丧失自信心,就会自暴自弃。目前,部分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把侮辱、体罚学生,看成是“恨铁不成钢”。这样做会直接带来一个十分有害的结果,这就是使学生天生的受教育的兴趣被泯灭了。使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受到无情的伤害。有些学生将因此而走上厌烦学习的道路。我所教过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班主任说他是废品而从此一蹶不振。

怎样做到尊重教育?首先尊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例如,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少男少女的“第二特征”出现,随着“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与迷茫之中。这时期的学生心灵脆弱、性格暴躁、行为冲动、自尊心强、意志力薄弱。再加上一个应试教育施与的考学压力,使学习者就如一个正在沸腾中的高压锅一样。这时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方法简单粗暴,就如突然揭开高压锅一样,瞬间学生就会大爆炸。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决定了学生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只有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第三,教师要自我尊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非常高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要自我尊重,比如衣冠整洁、举止文明、形象得体。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担科目的兴趣。 第四,引导学生自我尊重。尊重自己的良好愿望,尊重自己的利益,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做有损自己尊严和人格的事。尊重自己是尊重教育的起点。通过养成自尊的习惯,培养尊重他人、尊重制度、尊重自然的品质。

“尊重教育”是对传统意识的一次强烈冲击。我们对一些现成的做法已经视为正常自然,早已深深积淀于意识深处,以至于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比如师生谈话难以做到平起平坐,使学生感到不安;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老师当众责备,使学生感到尴尬;还有的动不动就翻学生书包,使学生感到隐私权受到侵犯等。这些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而我们还觉得是应该的。而“尊重教育”则把这类看似正常的做法彻底抛弃,极大地显示了“尊重教育”的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

人都有被尊重和赏识的心理需要,这也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体现。有了尊重,才会有和谐;有了尊重,才会有安定;有了尊重,才会有发展。人生和社会不能缺少“尊重”。
尊重只有形成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才能使其真正得到自然体现。而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的时代风尚,就必须从尊重教育抓起。

尊重教育,并非不要严格的管理,严格管理是实现尊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平时的育人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我们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因此尊重教育必须和严格管理相辅相成。只有严格教育,才能为尊重教育提供纪律保证。

21世纪初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在基本的教育精神上体现了尊重的教育理念。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尊严,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坚决把尊重教育贯彻其中,不要成为伤害学生的教育者。

真教育探索系列之十九——尊重教育

尊重大自然、人的身心规律,让自然的创造适宜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把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作为宇宙健康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高压锅   学习者   教育改革   自尊心   课堂   规律   品质   自我   和谐   自然   老师   教师   个性   学生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