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概不外借

文/管剑刚

说概不外借

到一个朋友家去串门,见他的书柜上贴着8个字:概不外借,免开尊口。因是初次进他家,没有太深的交情,所以不便开口多问,我只是微微地笑了笑,顾左右而言他了。

说概不外借

不开口并不表明我赞同这种做法。他这种对待借书人的态度,我猜测可能有三种原因。一,别人向他借书造成损坏或是没有归还;二,他向别人借书遭到拒绝;三,他把书视同钱财珠宝不愿意与人分享。这三种情况,不管哪一种,都不应当成为读书人概不外借的理由。前两点都可以解释,假如“概不外借”的原因是基于第三点,把书当作金银珠宝,以吝啬的心态守护着它,那主人的品位就低下了。

说概不外借

中国古代一些藏书家显得特别小气。明朝的藏书家祁承业在他的《澹生堂藏书约》中对儿子们说:“子孙取读者,就堂检阅,阅竟即入架,不得入私室。亲友借观者,有副本则以应,无副本则以辞。正本不得出园外。”至于外人借阅,则没有言及。从他对亲友借书的态度来看,外人是绝对不借的。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心态,也是把书当作金钱来看的心态,子孙可以给,亲友可以少一点,外人一概不行。更典型的是天一阁的藏书规定,子孙不准无故登楼入阁,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此而造成事故的,除追缴惩处外,永远不得参加家族的祭祀活动。天一阁的做法虽然在客观上对保存中国文化起了甚大的作用,但对文化的传播却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难怪天一阁主人的子孙们当时就心生疑问,不准登楼,不准借读,那藏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说概不外借

当然,书不外借也并非毫无道理。在人们的观念里,书与其他物品的性质不同,其他物品借了不还不行,书好像是一种共享食品,谁吃了都一样。因此,总不拿它当一回事,看过后就忘记了还。千百年来,还没有因借书读不还而去对簿公堂的。正因为如此,才使一些爱好藏书的人拒绝外借。

说概不外借

书不愿意外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书人读自己的书,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将所感所得记在书页的空白处,作学问时还要不时地参考。若将书借出去,需要时就抓瞎了。但是,这也难以成为“概不外借”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是这样处理的,若有人向自己借书,他不拒绝,而是另买一本同样的书借给他。这种做法不是人人都可以学的,需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才可以。当然,若借书人知道你是另买来借给他的,那他以后很可能就不好意思再向你开口借了。

说概不外借

古人说:朋友有通财之义。财尚且可以通,何况书籍?我以为,凡是有缘到家里来,有勇气张口向你借书的人,都应当以朋友视之。若有人借了我的一本好书,因而使他由懦夫变为勇士,由愚鲁变为聪明,由计较小是小非而变为深明大义,至少使他增加了一点点善念,那我就会感到莫大的快乐与欣慰。

说概不外借

所以我不在乎别人借我的书,但我也从不忘记提醒借书的人:看完了吗?(原载《中国青年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通财之义   中国青年报   圈圈点点   愚鲁   免开尊口   读书人   副本   子孙   亲友   藏书   外人   做法   心态   原因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