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靠不住的

文/管剑刚

读回忆录或自传,你会发现不同个人的回忆录或自传所写的同一事件有矛盾,这自会令人生疑,是不是有人说了假话?抛开为自己讳的因素,故意歪曲事实的人当属极少数,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现象呢?钱钟书一语道破了原因。钱氏在一次接受记者受访时,记者劝钱写回忆录,钱钟书这样说:“回忆,是最靠不住的,一个人在创作时的想象往往贫薄可怜,到回忆时,他的想象力常常丰富离奇得惊人。”

记忆是靠不住的

钱钟书记忆力超群,应该是罕有人能比,但他却说记忆靠不住。他当时说的还是自己,像他这种记忆力极强的人尚且靠不住,那一般人就可想而知了。

川端康成在他的作品《十六岁的日记》的“后记”里说:“我发现这些日记时,感觉最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已不复记得这里面记载的一些日常琐事了。”川端康成的意思是说,日记里记录的一些事情,有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他还这样说:“记忆不佳的我,并不特别相信记忆。”若仅凭记忆力,川端康成写十六岁时的回忆性文章,肯定不能完全符合事实。亲身经历的事“不复记得”,那要仅凭记忆写出这一段事情的过程就免不了虚构。


记忆是靠不住的

记者在采访哲学家赵汀阳时,说想听听他的成长经历。赵笑着说:“要讲少年故事就更麻烦,要实在记不清就只好给你创作了。心理学家才特别喜欢早年故事,听说早年经验都是用来研究一个人为什么是神经病的好材料。我不相信故事,自己的故事也不相信,故事总是按照自己的偏好编排过的。”可见,回忆中的往事,很难避免编排的嫌疑。

记忆是靠不住的

有些人有学者的诚实,在写回忆性文章的时候,记得清的往事就说记得清,记不清楚不敢肯定的事情,就说不确定。林文月就是这样,她在散文《迷园》中,回忆描述了童年时期住在上海的一段经历。文中多处反复使用了“似乎”、“大概”、“仿佛”、“好像”、“不知什么时候”、“也许有,也许没有,不甚记得了”等词语和句子,这样写才符合关于几十年前所发生的事情记忆的真实性,不像有些作者所写回忆性文章,语气十分肯定。这一肯定,就成了钱钟书说的,想象力“丰富离奇得惊人”。


记忆是靠不住的


回忆性文章多半属于个人生活小事,即便偶有不实,也无大碍,但涉及到大事的回忆录,对于不确定的记忆,倘若在行文中对不确定的记忆不使用似乎、大概、不甚记得了一类词语,那就有可能会误导后人对历史的认知了。

(原载2020年10月13日《牛城晚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川端康成   记忆   回忆录   记忆力   早年   自传   离奇   不甚   文中   想象力   事情   记者   日记   故事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