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四岁孩子的“社交”如此重要?|玉米妈妈分享

分享人:玉米妈妈

10年资深媒体从业者,家里男娃四岁四个月。性格温和、友爱、阳光,从一年前的社交0基础,到现在拥有几个好朋友,能在群体中怡然自得,独自解决部分问题。在社交的道路上,继续成长中。

#1

走过的弯路:

孩子缺乏社交环境

什么,三、四岁的小孩也要社交吗?

1年前,孩子三岁,刚入园。当时听到主班老师建议孩子要“社交”时,我内心也是非常懵的。

在此之前,社交离我家孩子很远,我压根没有往社交上想过。平常我上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流看孩子,疫情之前,家里老人每天会带孩子到楼下广场上晒太阳、玩一会儿,但和小区里其他孩子之间仅限于“打个照面”、知道对方的名字,玉米和其他小伙伴之间,几乎没有深入地玩耍过。

大概玉米2岁的时候,公司里三个同龄的小伙伴一块去郊区游玩。虽然同是第一次见面,另外两个小朋友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一起在游乐场里玩闹、手拉手走路。而玉米和另外两个小伙伴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也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当时,我很佛系地将这归因于“性格慢热”。

直到去年9月份幼儿园开学后,我才知道孩子在“社交”上的缺乏。当时主班老师跟我说,玉米的语言能力很好,表达很清晰,照顾自己没问题,但有什么想交流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师,而不是找同伴。老师说,这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孩子更多拥有的是与大人相处的经验,缺乏孩子之间相处的经验。

这两种经验有什么不同呢?

与大人相处,大人会处处“让着”孩子、包容孩子,还会主动发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他。比如,孩子要玩什么玩具,大人自然会陪同。但是孩子之间呢?可能是这样的场景:

A:“我要玩这个。”

B:“这是我的!”

如果B和C正在玩,A想加入:

A:“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B&C:“不可以!”

这只是最简单的场景,现实中,孩子间相处的问题很多样,孩子之间,有他们的语言,有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所以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从之前在家里没有任何阻碍、以自我为中心、舒舒服服的环境,变为需要与人相处、可能会产生矛盾摩擦、不是想做什么都能得到满足的环境。简言之,在幼儿园,不会什么都围着你转,这也是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2

为什么孩子的社交如此重要?

自入园起,主班老师就一直建议家长们“一定要带着孩子多“扎堆”做客哟!”

“扎堆”,也就是聚会,比如放学后、周末,有家长发起“扎堆”活动,地点或在户外,或在某个同学的家里。

为什么要“扎堆”?好处简直太多了!

缓解入园早期分离焦虑的问题

如果有好朋友在班里,好朋友间彼此照顾、相互陪伴,会踏实很多,得到更多的安全感。

感受到友情的快乐

如果在三四岁的时候,找到一个合得来、彼此喜欢的好朋友,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幸运的事情,孩子可以体会到朋友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家长给不了的。孩子们之间交流的话语,集结了他们这个年龄的思考方式、他们的智慧,也是家长没有办法替代的。甚至,孩子之间还会形成“CP”,展开一段“恋爱式的友谊”,这样纯真的友情,对于孩子成长是宝贵的经历。

锻炼社交能力、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社交的好处这么多

如何开始呢?

万事开头难。要知道,我和孩子爸爸也很少有到别人家做客的经验,特别怕麻烦别人。

玉米从开始“扎堆”时候的不算自在、无所适从,到现在拥有几个特别好的好朋友,甚至会说“长大后要和**结婚”,收获了很多纯粹的友谊。

因此我总结了几点自身的经验,分享给需要的妈妈们。

找到志同道合的、愿意带孩子一块约玩的家长。

可以是幼儿园的同学家长,也可以是小区的家长。当大家的教育理念相近,可以解决“扎堆”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玉米所在的幼儿园,很重视孩子们的“扎堆”,因此主班老师经常会督促大家,很多家长也会主动组织。每当有机会,我们都争取积极地参与。

如果班里没有这样的环境,家长可能要花心思去寻找一些机会。比如,孩子在家里有没有常提的同学名字?在小区里的时候,孩子和谁玩的比较好,是否有机会和家长交换一下联系方式?或者和主班老师沟通,在班上和哪个小朋友玩的多?等等。

主动和家长们破冰,可能是孩子收获一段友谊的开始。

寻找孩子的“深度玩伴”。

在孩子不断“扎堆”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志趣相投的朋友。当孩子感受到朋友带来的快乐,可能他/她会主动提出:“我要邀请好朋友来家里玩!”也会经常说:“**是我的好朋友。”随着交友能力的提高,出现在他的好朋友名单中的名字越来越多。

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和小伙伴“扎堆”是在北海。两个小伙伴在船上分享零食、在草丛里摘野果、互相下“树叶雨”……一天下来,虽然很累,但心情非常放松,这也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这位小伙伴,后来成为了玉米最好的朋友。两个小伙伴经常“扎堆”,去年还在郊区一起过大年,甚至两个人约定长大了以后要“结婚”……

记得主班老师讲过自己孩子的例子: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一有机会就约小伙伴出来玩,但很长时间孩子都不算感冒,但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找到了“感觉对的那个人”。

走出来!

不管是1对1约玩,还是三五好友的集体活动,我们都积极参与。1对1玩,可以感受到孩子之间深度的交流;集体活动,可以学会在人群中相处,找到自己的位置。

和大些的孩子玩耍,可以被引领,学到各种技能;和小些的孩子玩耍,可以充当“引领”的角色……

总之,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走出来练练。你会发现孩子的进步是惊人的!家长也会收获很多快乐。

约好朋友来家里玩,体验做小主人的感觉,学会招待好朋友。

入园以来,我们参加的“扎堆”可能不下几十场。只要家长群里有人发起活动,我们都争取尽量参加。或者我带,或者爸爸带,甚至家里老人也参与过。

#4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怎么办?

一位同学的妈妈说过:“(“扎堆”的时候)不怕遇到摩擦,有摩擦才有成长,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这也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扎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正是成长的过程。

家长做好最基本的安全工作,孩子们之间有时可以自己解决问题,需要时,家长帮忙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比如,有一次,几个好朋友一起玩蹦床,其中小朋友A推了另一个小朋友B,由于蹦床的弹跳力,小朋友B摔跤的幅度有些大,她很生气也很伤心,问:“你为什么推我?如果我这样推你,你舒服吗?”小朋友A可能也有些懵,说:“我舒服啊。”然后继续蹦床,并没有道歉,B哭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一位妈妈解决的挺好的(并非A、B的妈妈)。她平静的对A说:“我看到刚才B摔倒了,上午**在这里就摔了一跤,脚摔破皮流血了,A是你的好朋友,她没有穿袜子,你问问她的脚疼不疼?”这时候A转过身问B:“你的脚疼吗?”B得到了关心,情绪也好了很多,说:“不疼了”。后来正式道歉后,小朋友们和好了。

面对很多孩子们之间的“小摩擦”、“些许不愉快”,家长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能接受会遇到这样的挑战。当事情发生后,如果孩子之间需要大人的帮助,那么心平气和地帮助解决问题。

也许,大人在第一时间的反应不够完美,解决方案可能也不是最佳的,但这不就是普通家长正常的样子吗?事后也可以复盘,积累了经验,孩子也储备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5

过去一年

最大的受益来自于“扎堆”

过去一年,我在养育方面最大的受益就是来自于社交。

“扎堆”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入园的前几个月里,班里老师有一次在家园手册中反馈到:“最近在晨圈时,玉米都比较兴奋,我们有时候也琢磨不出他的兴奋点从哪里来。兴奋起来时,会大喊大笑。这时,当老师邀请小玉米,‘哇,我看到你的好朋友一直在跟着老师一起唱和做动作呢,你也和好朋友一起做好吗?’小玉米就像‘服用了稳定剂’一般,立马就高投入的参与到晨圈中了。这大概就是小伙伴的力量了吧。”

现在,小玉米可以和陌生的小朋友们很快玩到一起。上半年,有一次在飞机上,小玉米和后座的小弟弟热聊了半个多小时,讨论飞机的起飞过程。

玉米:“飞机在跑道上,需要轮子为他前进。起飞的时候,先滑行,然后起飞、升高。”

弟弟:“飞机是直接起飞的,不需要滑行。”

玉米:“你一会可以观察一下,是先滑行的。”……

两个人辩论了很久。

也感慨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之强,给他们创造适当的社交环境,他们就能取得进步。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走过很多弯路,比如过于强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而现在,至少在孩子四岁的年纪,我把“扎堆”排在前三的位置。这一年的“扎堆”中,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收获了很多纯真的友谊,相信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之路上的宝贵财富。

我们不是要培养社交达人,能交到几个好朋友,足矣。



为什么三、四岁孩子的“社交”如此重要?|玉米妈妈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社交   玉米   妈妈   孩子   蹦床   好朋友   友谊   小朋友   幼儿园   大人   家里   家长   能力   老师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