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今年7月,“美拒签中国500余名理工科研究生”的消息冲上热搜,给留学生、准留学生家庭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据悉,目前已有2500名中国留学生“被拒签集体”筹集30万美元用于法律诉讼,状告美国政府。根据外交部援引美国乔治城大学的报告:每年预计有3000-5000名拟赴美留学的相关学科中国研究生受到第10043号总统令(由前总统特朗普于2020年5月签署,签证官可以学生学者就读专业及研究方向,毕业于特定高校,例如国防七子和北邮,而拒发赴美签证)的影响,占总人数的16%-27%。

或许从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随着中美关系逐步紧张,从对于科技企业的制裁,到知名华人科学家被捕,再到今天的500名理工科留学生拒签,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已成事实,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如何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

这个问题,我身边有个朋友是最适合回答的。他是华为无线业务的技术大佬Frank(化名),从上世纪90年代加入华为后,他曾参与华为海外研究所筹建,并且一度管理上千人的团队。此外,他还是2个孩子的父亲,对于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等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解。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华为园区

大家还记得2008年发生在华为俄罗斯研究所的传奇故事吗?

说华为在俄罗斯有个数学算法研究所,这个所里有个小伙子,大家知道他很牛,但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好像整天就是玩电脑。好多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他说他把从2G到3G的制式标准算法给打通了。这个算法成就了华为无线引领行业的SingleRAN解决方案,使得华为用一个基站就能同时处理2G和3G信号,华为由此迅速占领欧洲市场,并且无线业务从第四上升到世界第一。

当时,我的这位朋友就是该俄罗斯研究所的筹建推动人之一。

那么,这位经历丰富的华为技术大佬会怎么看当下的科技、教育未来方向呢?没想到Frank快人快语:过去,我们的科技是跟着别人拼命跑,未来不仅要跟跑,还必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跑出新赛道的事情。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01

在一片空白的时候,我们只能拼命跟跑

“不996不行啊,你在跑,别人也没歇着”

我是96年进华为的,在这之前,我一直在研究所工作,主要是做微波这块。

那时候,国内的移动通讯领域是“一片空白”,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市场。当时,移动通信行业(无线电方面)全球做的最好的,是摩托罗拉。

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无线电”。你看,我们以前的座机,包括电脑等等,是不是都有一根(电话、网)线,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根线去掉。

但其实“无线电”并不是真的无线,而是把“有形”的线,变成了通过电波信号传播的“无形”的线。现在,小到玩具汽车、手机,大到宇宙空间站用的很多设备,都需要无线电技术,这是趋势。

话说回来,当年我们国内的无线电领域到底有多么“空白”呢?除了市场上没有国产手机(那是摩托罗拉大哥大的时代),最严峻的,还是没有相关领域的人才。

我们华为最早一批做射频(无线电)的同事,基本上都是从研究所里做雷达、微波转过来的,没有任何通信射频的相关经验。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一片空白的时候,我们只能向别人学习。

因此,华为有一个文化,就是满世界找老师。友商是我们的老师,供应商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各个高校设立合作项目,在海外也有很多研究所,这都是找老师的过程。

在请老师的过程,我们也看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每个国家的文化、科研的特色差异,比如欧洲非常多元化,在工业工程方面做得很好;美国就很创新,不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基础研究方面;

俄罗斯数学很强,而且是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的地方;而这几年科技发展比较迅猛的印度,在软件开发设计的规范性上做得还不错,而且印度人管理和沟通能力很强。而我们国内,确实在具体产品应用上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在华为官网的应聘板块下有一个专门的「天才少年」板块,这是「天才少年」的应聘要求,截图自华为官网

有了老师,我们就拼命学,拼命干,跟时间赛跑。在当年的环境下,我们是必须996、007的,不然我们怎么赶得上别人,我们和世界的差距太大了。

人家也不是坐在一旁休息的,而且人家的积累比我们多很多,人家也在跑,我们更是拼命跟跑,还得非常幸运有个弯道,可能稍微跑到别人前面去。

现在我们国内很喜欢讲弯道超车。确实这几年我们也是做到了某些领域的弯道超车,但弯道超车是什么意思?首先别人已经把赛道跑出来了,我们因为足够勤奋,市场比较大,应用比别人多,于是我们在一些细分领域超过了别人,做到了所谓的“弯道超车”。

但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跑出过赛道,比方说我们的移动通讯领域,最早是摩托罗拉搞出来的;比如互联网技术发明者是麻省理工教授伯纳斯·李,电商最早也是亚马逊、eBay等搞起来;还有这些年最火的新能源汽车,也是特斯拉把市场做起来了。

未来,光是跟跑肯定不够的,我们需要做跑出赛道的事情了。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华为2020年度报告上「研究与创新」的数据,图片来自华为官网

#02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光“内卷”是不够的,还要足够开放

想要从跟跑者变成跑出赛道者,创造力很重要。

但其实创造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并不是说我想象力丰富,思路不拘一格,就等同于有创造力。

就拿马斯克来举个例子,他是一个典型的具备技术创造力和开拓性的人,但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除了天马星空的想象力,他的执行力也很强,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此外他的时间管理能力、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等等,也是他能创办特斯拉、SPACE X、脑机接口Neuralink等科技公司的重要原因。

毕竟,早在2002年PayPal被电商巨头eBay收购的时候,马斯克已经是亿万富豪了。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今年还发布了猴子植入芯片后仅靠大脑就可以控制光标玩游戏的视频

与此同时,创造力不仅需要种子,还需要土壤。还是说回马斯克,他从南非到加拿大读书,又转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经济,此后又从美东来到科技、创业公司聚集的硅谷,才成就了今天的马斯克。

同样,作为一家企业,华为之所以能有今天,和他从来不觉得自己牛,从来保持开放的文化分不开。这也是一种开放的土壤环境。

任总喜欢讲热力学第二定律。其实很简单,当我们处于一个封闭的,与外界没有交换的空间时,这个空间最后一定会是一个混乱的状态。

想一想,如果你家娃待在房间里不出门,我相信不出一礼拜,你家就很可能混乱不堪了。

那么,如果我们希望家里重新变得整洁,是不是通常要做两件事:

因此,要从无序变成有序,事务要变得更好,就必须一、做功(整理房间),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倒垃圾)。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不断练习(做功),也需要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信息交换),两种状态缺一不可。所以,保持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03

时代大转弯,家庭教育不能线性思维

“不能依赖曾经的成功路径,规划孩子的未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苹果的iPhone产品拯救了我们的移动通信。怎么回事呢?我们这些做通信的,最初不是把3G搞出来了吗,但当时都是小屏手机,如果我只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2G就足够了,并不需要3G技术呀。

但当iPhone出现之后,我们的手机也有了大屏,我可以像用电脑一样用手机,甚至比电脑还方便。于是3G时代来了,4G时代来了,如今都已经是5G时代了。

因此,对于做移动通信的华为人来说,我们一直非常敬重乔布斯。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因为我们家长一定要承认一个事实:任何产品、技术,甚至科学、社会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你可以在赛道里狂奔,但未来颠覆你,或者拯救你的,很可能是其他赛道的人。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转弯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未来的人类社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像90年的人们无法想象大屏幕手机,5G网络,千禧年的人们不能体会如今的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一样,如今的我们或许也猜不出当人工智能洪流来袭,人类会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未来可能很多工作被淘汰,又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工作和机会。过去也许非常成功的企业,也有可能被时代的洪流淹没。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世界的发展会突破你的想象。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如果我们家长用自己曾经的成功经验,用线性思维“推娃”的话,我认为是非常危险的,是很容易把娃“推到沟里去”的。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家长“躺平式”教育就好了。比起知识,我们更需要关键能力的培养。就好比修水坝,把能力的大坝筑牢筑高,把孩子的势能做高,基础打扎实,后面只要开一个小口子,就能干出一片天地。那么哪些是通用的能力呢?

我认为首先是终身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仅是掌握知识,还要知道如何将知识进行转换、应用,而并不是背书,将一堆知识背了下来。

记忆知识在过去是很有用的。比如过去我们形容一个人很牛,说他学富五车,是因为他掌握了很多知识。可到了今天,任何一个小学生都能用百度、Google去查询、检索,知识在这个时代变得极其容易获取,那么掌握知识就不是关键了,关键是如何应用知识,关联知识的能力。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其次,我一直赞同小孩子有一些人文基础、人际交往能力。未来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很多都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那么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像我们搞研发的,也需要去跟人联系,需要共同协作。一份工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是团队配合,到底是1+1>2,还是说小于1呢?

此外,当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我们过往很多基于逻辑、规则做的工作,基本上都会被机器替代掉。从自动化生产线,无人工厂,再到替代码农写代码,其实后者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始在做了,未来只会越来越普遍。

什么会变得很重要?人文的东西,艺术的东西,人与人交流的东西。就像说我们现在银行都用自动柜员机(ATM)进行存取款,但依旧需要专业人员服务vip客户,毕竟从人性上来说,人还是更喜欢和人打交道的。

换句话说,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人只有更像人,才能立足于时代。反观我们的教育,也应如此。

数千理工留学生遭拒签,华为大佬:“跟跑”的时代进入尾声

「孩子们,千万不要扼杀自己的可能性」

现在很多人谈大厂996,谈内卷,我倒是经常怀念华为早期“拼命干”的时光。那时候忙的话,我们就睡在公司里,楼下就是食堂,洗手间可以冲个凉,那是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所以说,很多时候,别人说的和你自己的体验是两回事。

因此,当我们的年轻人犹豫要不要出国留学?未来要做什么工作?要在什么城市工作的时候?我都鼓励多去尝试一下。

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无限的可能性,千万不要扼杀自己的可能性。

其次,我也会建议大家踏踏实实把一件事情先做好。

不论是你去大厂“搬砖”,还是选择初创公司工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公司能给你更多资源,小公司能让你的能力全面提升,都是不错的学习机会。

对自己不设限,脚踏实地做事,然后再去改变世界,未来才能行稳走远。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华为   大佬   时代   弯道   俄罗斯   人工智能   赛道   理工   创造力   无线电   尾声   留学生   研究所   领域   能力   老师   未来   知识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