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来到卡内基梅隆读计算机硕士后,夏凯的人生仿佛乘上了一艘火箭。

他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地上,花7天做一个搜索引擎,听那些名字印在书上的大神上课,改变世界仿佛轻而易举;

在硅谷实习,星巴克里每个人都在谈论创业,穿着印公司Logo的T恤会被人拦住讨论产品,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每个人996、007;

国内的创业风潮像另一个硅谷,他回国加入小红书,见证了它的崛起,又自己创业“享物说”,从零做到一亿用户,在这场跑马圈地的大戏里写下了自己的一笔……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夏凯的故事,听得台下的家长和孩子们都热血沸腾:“我都想去互联网大厂或者创业公司996了!”“我这把年纪了再去学计算机还来得及吗?”

而坐在他身边的陆嘉,则仿佛是故事的另一面。

这位“白垩纪”的老程序员,清华大学计算机本硕博毕业后,来到著名的摩根大通工作,著名的摩根大通工作,从程序员做到业务技术主管。然而2014年后,公司更多地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进行金融交易。

“做这种用机器替代人的事情,有些良心不安”,于是,他离开了……

听到这里,家长们又纷纷开始焦虑:“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20、30年后,计算机专业还吃香吗?”“互联网大厂都有‘35岁诅咒’,这个行业是不是只能吃青春饭啊?”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以上,就是“真棒家长俱乐部·专业选择”系列活动中的一个现场片段。

“真棒家长俱乐部”是“爸爸真棒”7年沉淀打造的会员制学习社区,围绕兴趣探索、专业规划、多元升学三大教育“元问题”提供专业资讯。目前已开放第一批初始会员名额,目前仅余十余席,感兴趣的话,可以扫二维码向小助手报名~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点击看试运行期间的活动回放→

兴趣培养:《北大+MIT毕业的小学老师:千万不要瞎报兴趣班,除非你唤醒了孩子的出厂设置》

专业选择:《加州理工毕业的浙大教授说“慎选”生物》《10年不涨薪,却越来越热的“奇葩“专业:传媒》

多元升学:《被上纽大录取后,亲诉“体制内外通吃”的成长路径》

回到计算机(CS)和互联网产业这个话题。

一方面,在中国留学生当中,CS绝对是最热门的专业没有之一,互联网大厂不管是国外的“FLAG”还是国内的BAT、字节跳动,都被年轻人视作实现财富自由的捷径;

另一方面,“35岁被优化”“掉头发”(点击→《从普林斯顿到大厂996,有人秃了,有人被救护车抬走了》)的种种传闻,又是这些光鲜亮丽的故事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特地请来夏凯、陆嘉两位计算机名校毕业的“大神”,来给家长、学生们分享自己求学就业的一手经历。意外的是,他们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居然是“你也许比你想象中更适合读计算机”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夏凯

学历:(本科)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卡内基梅隆计算机专业

工作经验:微软美国-软件开发岗,工作2年半。小红书-数据增长、项目管理,工作2年7个月。创立享物说,FLO无人机公司联合创始人。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陆嘉

学历:(本硕博)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

工作经验:摩根大通JP Morgan-程序员、运维工程师、项目经理、业务技术主管,工作15年。

#01

不会写代码、不擅长电脑、是女生……

这些都不是你不选计算机的理由!

提到CS,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可能就是编程写代码,然而夏凯却告诉我们:“CS其实不是一个教你如何编程的专业,甚至,卡内基梅隆的CS专业根本就不存在一门‘教编程’的课!”

他说,这个专业教的其实是一套‘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写代码只是其中的一个‘招式’,就好像拍照片一样,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学会。

比如,你上着上着课,发现有个项目需要用到某门编程语言,就花一个礼拜赶紧学一学,然后做完交上去。在校外,也有很多想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自学或者上个培训班,花几个月就能学会编程。

“不擅长电脑”也不用担心,其实在这个时代,你生下来就是一个“数字时代原住民”,不需要“擅长”电脑,只需要“会用”就OK了。就好像你只要会操作相机就能学习如何摄影,并不需要知道相机的工作原理,或者学会组装相机。

但是,也有一些人是真的不适合学计算机的。第一就是“坐不住的人”,没办法,这份工作就是要整天坐在电脑后面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站着办公)。

第二就是“想要轻松地拿个学位的人”,学这个专业,每一项作业和考试都是实打实做出来的,如果你不想学得太累太难,那么计算机绝对不适合你。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第三,思维比较发散、或者情感需求比较丰富的孩子,也要慎选这个专业。从比例上来说,可能更多女生是这种类型,但夏凯和陆嘉都说“个体的差异比性别差异大得多”。

计算机只懂逻辑思维,如果你本身思维比较发散、不够结构化,那么就很难和它“沟通”。同样,如果你情感丰富,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比较大,那么整天和“没有感情”的计算机坐在一起,也是挺痛苦的。

但另一方面,适不适合学计算机,和适不适合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互联网行业是需要多元背景的人才的,你如果是艺术型,可以去做HCI(人机交互),如果是社交型,可以去做产品经理,哪怕是做事一板一眼、喜欢什么都按顺序来的“传统型”,也是不可多得的项目经理人才!

因此,如果你是个梦想将来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高中生,倒并不一定要学习计算机,完全可以遵照自己的兴趣学哲学、传媒、文学甚至艺术……将来都能在互联网公司找到位置。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关于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数据

#02

中国的理工科都这么厉害了

学计算机还要留学吗?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理工研究水平已经进了“第一梯队”,陆嘉这位“白垩纪”老程序员向我们证实:从2010年开始,他熟悉的清华师弟们的研究成果,就已经不逊于北美顶尖高校了。

那么学习计算机专业还有必要出国吗?两位“大神”给出了一致的答案:虽然国内外大学在课程和研究水平上差别不大,但学校的师资力量、业界资源、同伴水平这些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QS计算机与数据科学排名世界TOP10大学

夏凯说:“计算机知识是最开放的,不管你在国内国外,不管在哪个大学,甚至不管你上不上学,学的东西都差不多。”

他给大家推荐了一个网站:Teach Yourself Computer Science,这是一套多年来广大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和爱好者积累下来的素材,在上面可以看到,CS的关键课程基本就是那几本教材和几份练习。他当年在北邮读本科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批量地使用翻译过来的外国教材。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截图自:https://teachyourselfcs.com/

但是,“同样的知识,由一个国内培养出来的老师教给你,还是由这本教材的编写者、这个理论的创立者亲自教给你,是有巨大区别的。

在卡内基梅隆这样的大学,充满了亲手缔造前沿科技的“神人”,比如夏凯曾经遇到一位老师给他讲业内流行的KMP算法,然后自我介绍“我就是KMP算法里的那个M”。(KMP算法的三位发明者名字首字母分别为K、M和P,以此得名)

遇到这样的人,能把知识讲得更加透彻还是其次,重要的是他们对“菜鸟”学生的激励作用:他让你感到自己也能改变世界。

更不用说名校带来的人脉和资源,当你的同学纷纷成为行业中坚力量时,你拓展的视野、了解到的信息和在国内普通院校是完全不一样的。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计算机都在学什么?

此外,2015年前曾有一条中美的发展时间差带来的“财富自由捷径”

那个时候,CS留学生在美国毕业后,多半会先去一个小厂修炼,再跳槽去Facebook、Google之类的大厂,在大厂努力变成一条“大腿”,再去一个Airbnb、Uber这样的新兴创业公司成为一个小的Teamleader,有更多的积累以后,中国也出现了同样量级、同样业务的公司,这时就可以立刻跳回国,成为一个Director。

这种职业发展的快速跃迁,正是得益于留学生距离前沿科技和产业足够近的“先发优势”。当然,现在因为基础科学已经很多年没有新进展,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巨大进步很难再度出现,这条快速的“跃迁”路径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留学对于拓展视野、知道这个学科在它诞生的地方长什么样、当年那批大师在研究什么……还是有巨大帮助的。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大家都喜欢去哪些大学读CS?

#03

学计算机,注定要996吗?

在微软工作2年半后,夏凯离职回国,原因是“生活节奏太慢了”

那是他在卡内基梅隆毕业和回国加入小红书之间的一段经历。他发现,互联网产品的更新速度是24X7,微软却保持着两年推出一个操作系统的节奏,这里的生活注定无法再让他像往日那样“光速成长”。

西雅图潮湿多雨,同事们每天4点就下班去接孩子,未来20年的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头。“以前我也听说过一些特别聪明的人,他们进了‘大厂’以后就消失了,没再听到他们做出什么成就来。”夏凯说。会回国加入初创公司乃至创业,就是因为想要远离这种“被注定的人生”。

也正因此,他对“35岁危机”并没有那么在意。“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快速迭代的行业,你可能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得把自己5年内学的知识全部更新掉,但好处在于,你可以在35岁时就积累到别人50岁才能积累的东西,也能更快地试错、得到反馈。”

如果你是运气比较好的那一部分,35岁后“财富自由”了,就可以去做投资、开店,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就算运气不那么好,你在这个行业里还是能找到新的机会的,做管理、做需要经验的业务、做数据、独立咨询、创业……有很多其他事可以做。

“总的来说,我认为进入一个快速迭代的行业是件好事,因为你总是希望能快点收到反馈的,无论是好的反馈还是坏的反馈。而不是等年纪大了,才发现自己在做的事情并不适合自己。”夏凯说。

“白垩纪老程序员”陆嘉则有不同的看法。“夏凯其实是人群中的少数,对创新最敏感的前2.5%。”他说,“除去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有大量的金融机构,甚至传统制造业,都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在这里的工作内容并不会改变世界或者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是为了提高效率。”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一项创新成果在人群中是如何扩散的,你是最头部的2.5%吗?

他自己当年所在的摩根大通,雇佣了大量计算机工程师来做风控管理、流程保障等工作,而由于金融行业的基础性和欧美几百年来的积累,工作流程非常成熟,计算机工程师们要做的只是让精确度越来越高,很少有新业务要做。

这样的生活其实非常稳定,就像夏凯去了Facebook、Google、微软这些美国大厂的同学,基本上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工作节奏比国内轻松很多。

所以,计算机只是一个专业,学了这个专业以后是决定在35岁前拼一把,还是决定过比较平衡的生活,全看你自己的选择。

那么未来10、20年里,计算机的哪些领域最前沿、最不容易被淘汰呢?

夏凯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权威的技术研究机构Gartner,它每年会发布关于新兴技术的报告。大部分的新兴技术都会经历几个阶段:

首先是技术的萌发期;之后是快速爬升期,此时该技术会受到巨大关注,大众会第一次听说该技术,最近的“自动驾驶”就处于这一阶段;

但爬升期的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对它的关注会有一个快速的回落,叫做“失望之谷”,前几年的AI就处于这一阶段,人们发现AI并没有那么重要,市场还没有准备好;

沉寂一段时间后,技术会进入“成熟期”,也就是应用足够广、已经无法被忽视的阶段。但显然在这个阶段进入就已经晚了,你应该“低买高卖”,在技术的失望之谷进入。

财富自由,但35岁秃头?清华博士解读计算机专业的真相

最近几年,最热门的领域自然是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但夏凯认为,未来5-10年深度学习可能会遇到局限,会沉寂下来等待理论上的突破;除此之外他自己最看好的其实是“量子计算”,如果他现在是个高中生,大概会投入这个领域。

“一旦做出来的话,7、80年代的互联网,或者2015年前的移动互联网的盛况将会重现吧。”他的语气中充满憧憬。乘过火箭的人,很难再慢下来。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计算机专业   白垩纪   网大   秃头   清华   微软   程序员   算法   真相   博士   阶段   快速   财富   计算机   自由   行业   工作   大学   专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