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探索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都开始应用于生活中,比如招聘环节,先来一份性格色彩或者九型人格测试。比如九型人格测试的分数你是1号秩序型,那么招聘人员可能会根据这个结果给你贴个标签,来看你是否和招聘岗位匹配。可是对于你自己而言,仅仅是知道自己是1号秩序型,其他的一无所知。

还有比较流行的星座测试,一看星座解说貌似都很符合,于是随便给身边人贴标签:处女座有洁癖,天蝎座腹黑等等。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探索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但其实这样的心理学应用是比较片面的,功利性的,忽视其最重要的作用:提升自己,改善生活。要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的要服务于自己的生活的,否则那些知识就仅仅只是知识,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探索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的作者徐一博,作为心知己创始人,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九型人格分会副秘书长,通过多年的九型人格理论学习和心理咨询研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九型人格人格冲动模式,从以往的自我了解方向聚焦于看人格的完善和提升,让我们从看见到看清人格运作的过程,进而觉察人格运作之后有效的提升和完善人格。所谓“救人先救己 渡人先自度”,首先我们得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格类型,不仅仅是知道看见而已,要知道只有真正的感知才是真相。眼睛可以让我们看见事物,但是显微镜可以帮我们看清事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当我们真正地看清自己,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洞察他人、帮助他人。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一书中作者认为人格既有可变性也有不变性,人格类型的状态和表达方式会在不同时间因不同的情绪而有所波动,想要真正的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人类型,就需要以人格冲动模式为基础,从众多冲动中区分出人格冲动,看到人格运作的瞬间,并且在冲动的三个阶段练习觉察能力,这样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冲动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探索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我们日常经常听到性格这个词,比如这个人性格挺好相处的,而人格貌似只在专业的心理书籍才能看到,其实人格和性格是有差异的:如果说人格是木材,那么性格就是家具。所以说人格是性格的内核,如同性格这个太阳系中的太阳,只要人格得以成长,性格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会从人格的角度来探讨。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格方面的方法论,比如天赋论、缺陷论、特质论,其中特质论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即每个人都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特质。比如一个人在三个不同场景都表达出善良的特质,我们就推测这个人具有善良的特质,如果在另外的场景下仍然有善良特质,那么就证实它的确有这个特质。

可是这个理论并未得到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认同,它认为一个人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与情境情绪有关,没有跨情境的特质存在,比如一个人害怕昆虫却喜欢蹦极,你说他是胆小还是勇敢呢?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不同的情境会触发不同的情绪,同一情境会触发相同的情绪,相同的情绪总会带着相同的情绪冲动和行为倾向,通过这些行为片段中的非语言信息就就能预测出这个人接下里的行为反应模式。

比如刚才说的一个人害怕昆虫却喜欢蹦极,在两个不同情境下,他会有不同的情绪,看见昆虫,他会害怕,可是在看见蹦极的情境下,他是开心喜欢。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同一个人的同一句话而生气,好像开关一样,只要按了,整个人就变得暴躁不安。这是因为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气触发点,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而言,生气的触发点是固定的、特定的,进而说明每个人的每种情绪都是有其特定的触发点,这就会导致在相同的情境下,会引发相同的触发点,进而触发相同的情绪,而产生相同这些情绪后,势必会有一些相同非语言的动作,比如面部表情,还有一些相同具体的行为。

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提出了人格冲动论:情境(具备某类特征)——情绪冲动——模式化的行为。它认为人格就是一类在某种特征情境下导致特定模式化行为的情绪冲动的集合,这种固定的冲动模式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倾向。

比如我很不喜欢被比较,所以只要有人拿我和别人比较,不管好的坏的,都会生气,生气会导致我直接不说话走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喜欢被比较则是一类特定的情境,生气则是情绪冲动,走开不说话则是行为倾向。

了解了人格冲动论,知道人格与情境情绪有关,那想想为什么我们的会产生情绪冲动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在乎的人和事情总能引发我们的情绪。为什么会如此?

通过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询发现,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渴望,我们内心主观渴望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某个事,而是这些特定的人带来的某种感受,比如有些人找伴侣总是喜欢选择和自己爸爸一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让她感受到缺失的父爱,一旦失去了就会找下一个拥有这些特征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女孩总是遇到渣男的原因,其实它们找的不是渣男本人,而是找符合自己渴望特征的人,而这些特征整好是渣男的属性。

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我们会从现实情况中去寻找,一旦外界的现实情况与我们内心的渴望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动,想要改造现实世界去满足自己的渴望。比如一个咿咿呀呀的孩子一样,它渴望是是妈妈的乳头,所以一旦离开了奶嘴它就会哇哇大哭,通过哭来寻求家人关注。

通过上述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作者又给出了人格运行模型:情境——渴望——冲动(伴随情绪和非语言信息),这个模型如同地图一样,可以帮助我们看见人格运作的瞬间。举个例子,1号人格是秩序型,在客观世界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井井有条,比如马路上随意摆放的共享单车,可是1号人格的人内心是极其渴望秩序感的,在客观世界与内心真实想法有冲突的时候,情绪冲动就会产生,于是它就想矫正过来,把非秩序的变为有秩序的,最后它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实践自己的想法。


二、如何找到人格冲动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探索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了解了什么是人格冲动,那该如何找到它呢,毕竟只有找到了人格冲动,我们才能更好的改善人格,进而让自己变得更好。

1、觉察自己有冲动

何为冲动,冲动就是某种让人想要做某件事的强烈动力。所以当某个时刻我们非常要想做什么,这个时刻就是冲动时刻。

根据冲突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冲动时刻分为三个阶段:触发阶段、体验阶段、行动阶段。触发阶段是冲动的起点,体验阶段是过程,行动阶段是冲动的终点,后面会重点解说这三个阶段。

2、冲动的分类

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冲动,根据各自的作用,一共分为四种:

第一种生理冲动,比如饿了要吃饭,它是帮助我们生存下去。

第二种是文化冲动,比如尊老爱幼,它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适应群体生活。

第三人格冲动,比如你生气了眉毛会皱起来,手会握紧拳头,它决定了我们情绪方面的固定行为倾向。

第四种是习得冲动,比如有些人吃饭会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因为大人从小就是这样教育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多的优良的品质和优势。

生理冲动和文化冲动也被成为日常冲动,它们是我们普遍都有的冲动。人格冲动和习得冲动也被成为模式冲动,他们是每个独立的个体身上自己独特的模式化冲动,偏向于个人化。


3、区分人格冲动

在这其中人格冲动和习得冲动很容易混淆,因为他们的作用方式很相似,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是1号人秩序细节型人格,因为他们会说自己在意细节,但是有些人在意细节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比如从小大人告诉我们不要马虎,还有人是因为工作原因,比如从事会计行业,这些其实都是习得冲动,它们都是我们在成长和生活中形成的适应性冲动,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反思、榜样、职业等,通过习得一些有助于提升生活适应力的冲动,来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那如何区分哪些是人格冲动呢,作者列出了人格冲动特点:

Ø 1、非必要性。人格冲动不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产生,它在不必要的小事上也存在,比如1号秩序型人格看到调料瓶摆放不整齐也会产生情绪冲动。

Ø 2、普遍性。人格冲动在生活各方面都起作用,而习得冲动只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而存在,所以人格冲动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

Ø 3、失控性。人格冲动伴随的情绪往往更加强烈,更容易引起失控行为,而习得冲动伴随的情绪往往很平淡,而且自己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比如很多人看到共享单车随意摆放会觉得很生气,但是这并不会让自己达到暴躁的地步,但是对于1号秩序型人格的人而言,却会火冒三丈,进而可能会产生行为的失控,比如烧毁车辆、咒骂、说教。

最后作者给出一条规律:人格冲动就是在你从小到大,遍布你生活各个领域中最能引起你强烈情绪波动的的模式冲动,你对它的态度既是喜欢,又希望改善(可能偏向于喜欢,也可能更偏向于不喜欢而想要改善)。

三、人格的觉察和提升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探索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1、领悟

人格冲动往往让我们做出冲动的事情,影响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事情的结果,因此我们找到人格冲动的目的是领悟人格模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最终提升和完善自己人格。

那如何领悟人格带来我们的影响呢,有两种方式:

一种回顾过去,找到人格模式带来我们的结果性的影响,比如1号人格,会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生气,所以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不好,这种方式可以我们明白彼此的因果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的,并设想以后该做什么来避免发生。

另外一种是在未来生活的每个人格运作瞬间,觉察到过程性的影响,这种方式会让我们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经历了哪些阶段,该如何避免。比如我们和爱人沟通,如果知道对方很讨厌被人比较,一旦触发这个点,他就会生气,那么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避免这种话语,以免进入它的人格触发点,进而产生情绪冲动。要知道我们沟通是为了解决事情,增进感情,而不是为了让对方生气。

2、觉察

知道了人格模式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接下来就是觉察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毕竟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刚才我们提到冲动的时刻分为三种:触发阶段、体验阶段、行动阶段。

在触发阶段,我们是最难察觉到的,因为冲动机制刚被触发,大脑还没来得及意识到。

在体验阶段,我们已经有情绪了,并会不断地增强,大脑也意识到了。

在行动阶段,情绪已经很强烈了,甚至开始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冲动了,所以这个阶段最容易被觉察。

那如何觉察人格运作的信号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在的感受来察觉,可以回顾下自己出现什么样的感受就容易触发人格运作,比如1号秩序型人格可能在感觉到自己想要纠正问题的时候就触发了人格运作。

第二通过外在的非语言行为来觉察。比如1号人格在运作的时候表情会严肃,身体变得紧绷,

第三通过其多种表达溯本求源,即使是相同的人格类型,它们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影响表达的方式主要有三个因素:本能类型、表达倾向、心智程度。通过从表达方式不同,探索其背后的运作原理,看清人格运作的过程。

3、提升练习

根据觉察的难易程度,作者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模式设计了一套提升练习,有助于有效的提升人格,以1号人格为例:

Ø 1、行动阶段:

觉察点:自责、说教

一旦1号人格类型的人的开始自责或说教,说明人格模式进入行动阶段了。

提升方法:1号人格类型的人习惯用说教的方式沟通,比如你应该怎样怎样,这种方式很容易贬低他人的自尊心,所以更好的方式可以调整为改善型方式,比如你已经做得很好,如果再怎样就更好了。这样既认同了当下的状态,又指出了更好的方向,更容易让人在心理上接受。

练习方法:一旦察觉到自己想要说教或者自责的时候,就练习把问题改为改善型方式问题,到了晚上总结下自己有多少次有意识的调整了自己的人格冲动。

Ø 2、体验阶段

觉察点:紧绷、不满

1号秩序型人格感觉到身体紧绷或不满的状态的时候,说明人格运行到了体验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要即时进行调整,让身体放松下来。

提升方法:可以练习冥想来放松自己的身体,比如做10-20个深呼吸。

练习方法:早晚做一次放松练习,改善长期紧绷的状态。

Ø 3、触发阶段

觉察点:评判

1号秩序型人格类型的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判断事情是否符合秩序感,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改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提升方法:通过正念练习学会整体接纳,有句话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所以在放松的情况下,练习让自己在不使用任何评判标准的状态下,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即自我觉察的非评判状态。

练习方法:回顾过往,看看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进入非评判状态的。觉察到这些时刻后,练习回到正念状态。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一书中对于其他几种人格类型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提升和练习的步骤,情绪冲动往往会让我们做出很多冲动的事情,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所以如何通过觉察到人格冲动提升自我效能,是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冲动   性格   模式   情境   特质   人格   秩序   生气   情绪   事情   状态   阶段   类型   方式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