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执着于原生家庭,活在当下

近几年,原生家庭犯罪论貌似成为主流,成为解释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的关键词,毕竟连心理学家费洛伊德都说:人现在的不幸,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造成的,都源于小时候受到的精神创伤。还有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曾说,幸运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所以一看好像原生家庭貌似就是人生过得不如意的最大罪魁祸首。可是原生家庭到底影响我们什么、如何影响,很多人却不清楚,原生家庭貌似成了一个口号,很多人只知道喊,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执着于原生家庭,活在当下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是心理咨询师相先生根据自己的咨询经验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这本书从原生家庭入手,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到底影响我们什么,如何影响,以及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活出自己。另外此书还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和广东中医学副教授沈家宏的倾情推荐。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最大的意义不是为了归罪,而是为了找到原因,看见了即治愈,进而改变,所以我认为首先得深入了解原生家庭到底影响我们什么,如何影响的,其次才是对症下药,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


一、原生家庭影响我们什么


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就是他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了。 母子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命运的维形。 父子关系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能力,比如与他人合作或争的能力,以及展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执着于原生家庭,活在当下

01、母婴关系影响构建关系的方法

最近网上一直在热议对于高需求的宝宝我们该不该及时满足,匈牙利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认为6个月前的宝宝是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即婴儿认为母亲就是我,我就是母亲。这个阶段婴儿会有一种共生心理,但是由于母亲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很好的满足婴儿,那么婴儿的就会产生匮乏心理,而这种匮乏心理就是没有安全感的基础,进而导致在成年后我们试图用亲密关系来弥补母婴关系留下的匮乏,渴望被理解,不喜欢被沟通,渴望共生关系,没有边界感。它会如何DNA一样成为孩子的情感记忆。这种情感记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为所有情感的底色,于是出现了不同的依恋关系。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过不要让婴儿长时间处于饥饿的状态,他们会体会到强烈的失望焦虑,而这种感觉会深深地印在它的身体记忆里,进而它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我们带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孩子可能和妈妈分开一会不会哭闹,安静地玩玩具,有的孩子可能可能会对妈妈离开表现的无动于衷,妈妈来了也很漠然,而有的孩子只要一离开妈妈就哭闹不休,等妈妈来了,又有点抗拒。

很多家长会说后者是因为长期和妈妈在一起的缘故,要是经常有别人带就不会这样依赖妈妈。但是从心理层面来说,这三种反应呈现地不同的依恋关系,那个离开妈妈没有哭的孩子,虽然他没有看到妈妈,但是他相信妈妈不会丢下他,他相信,妈妈就在身边,这种依恋就是安全型依恋,这样的孩子在情感关系中更容易信任和忠于爱人,因为它妈妈给予它足够的安全感和爱。


那些对孩子离开和回来表现的无动于衷,看似无情实则纠结,他们总在害怕抛弃和相信母亲不会丢下他之间来回游走,最后它们紧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不信任任何人,这样才不会受到伤害,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这种类型的人不会真正地爱上别人,也很难对他人产生情感,因为他们不信任任何人。


最后一种孩子看不见妈妈伤心,等妈妈来了又抗拒,这种类型是矛盾性依恋,他们更害怕被抛弃,他们也和回避型依恋类型人一样纠结,但是它们又渴望亲近,内心总是很矛盾,难以很他人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这种类型叫做矛盾型依恋。


我们在幼年时候与母亲的共生关系的缺乏和满足,导致分化出不同的依恋型关系,不同的依恋关系构建了不同的情感关系,可以说情感关系是去重塑母婴关系的,所以现在你说下高需求宝宝是不是需要及时满足呢。


02、父亲影响社会能力


前面提高6个月之前婴儿和母亲是共生关系,但是之后应该逐步分离,因为成长就是不断地和过去分离,而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助力的作用,他需要打破孩子与母亲的共生,让孩子知道世界不止有你我,还有他,这就是社会关系的雏形。


在社会层面来看,父亲天然带着攻击性,更具有力量和勇气,而这种力量和勇气是能够传递给孩子的,所以,与父亲关系好的人,大多数是能平衡好合作和竞争的能量。


很多人说父母是孩子的天地,其实不假,孩子站得稳不稳、有没有安全感和母亲有关,够得远不远、飞得高不高和父亲有关。


二、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执着于原生家庭,活在当下

01 原生家庭起作用的媒介

前面提到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构建关系能力和社会能力,那到底通过什么来影响呢。

那就是潜意识,我们和父母关系的相处经验会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每一个选择、每一个情绪,潜意识都在背后操控着。

在《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中作者提到人会产生情绪冲动是因为内心的渴望,我们内心主观渴望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某个事,而是这些特定的人和事带来的某种感受。而这种渴望往往在幼年就已经形成了,它正是我们和父母关系的投射。

比如我们在恋爱中,总是很容易被某一类型的人吸引,或者在紧张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其实这是潜意识作用结果。

书中的案例张女士由于从小去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成年后只要有人对她好一点,她就会忽略这个人的缺点,觉得这个人是自己守护者,于是总是遇到渣男。这就是它和父母的关系通过潜意识投射到亲密关系中的结果。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形成这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真的害怕,而是被蛇咬后的恐惧心理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要遇到相类似的事物,大脑就像雷达响应一样调出恐惧的情绪。


02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人生

那原生家庭起作用的潜意识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生呢?书中通过一些日常所见的现象以及一些潜意识的反应帮助我们觉察到潜意识的存在:


1、吃饭时,是不是吃得很快,是不是挑食,是不是有很多忌口的东西,食谱是不是很窄

2、睡觉时,是不是经常失眠、多梦

3、情绪方面,是不是容易抑郁、焦虑

4、工作方面,能不能赚到钱,是不是能成事

5、生活方面,是不是有自控力,是不是会拖延,是不是有耐心

6、人际关系方面:会不会拒绝别人,会不是麻烦别人、是否能和别人建立及维持长久的关系等等。


你看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实际上都是潜意识的在操控。


三、如何摆脱原生家庭

当潜意识被觉察到,得以意识化,命运就会被改写。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执着于原生家庭,活在当下

01觉察潜意识的存在


现在知道了原生家庭通过潜意识来起作用操控我们的人生,想要活出自我,首先要意识到潜意识的存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内在关系模式

客体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了一种内在关系模式,而这种关系模式如同一个样本一样影响着我们构建其他的关系,比如我们会把和母亲、奶奶等女性相处的经验内化到潜意识,长大后它会指导我们如何和女性相处。比如有些父亲对孩子施加家暴,这样孩子成年后就会惧怕男性和一些权威人物。

2、内在父母

生活中,有些人即使收入很高也舍不得给自己花钱,公司小王就是这样,即使收入已经很高了,依然过得很拮据,一年到头都不给自己买什么衣服,更别谈出去玩之类的,用她的话说:要节约,赚钱容易吗,爸妈还在受苦呢 。可事实上她父母早就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其实是在幼年的时候我们将与父母的关系内化,在潜意识中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关系的缩影,于是模拟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成年后,当我们面对选择或者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内在的父母就会对内在小孩发出命令。所以一旦小王花钱,她就会特别内疚,因为内在的父母告诉她:要节约,花钱是不道德的。

3、向父母认同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是我们的权威,我们会在行为和心理上面认同父母,特别是父母对我们比较严厉,这种认同感更为强烈。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小李本身很有能力,也很做生意,可是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不是说经营不善,而是小李内心开始纠结,因为他家三代都是体力劳动者,尽管贫穷,但是大家以这种生活为荣,他们总说做生意的就是骗子,是不劳而获的懒人。所以小李在家庭的熏陶下,下意识的认同了父母的想法,主动让其生意走向失败。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清楚,很多时候,我们人生的选择,可能在幼年就被与父母的关系注定了。但是不要紧张,因为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让这种存在变得松动,看见即治愈。



02摆脱原生家庭羁绊的方法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改变和疗愈一个人的也是关系,改变就是创造新经验,在新的关系里松动人格的固有成分。


1、和原生家庭分离

很多人和原生家庭纠缠不清,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和原生家庭分离,不管是心理层面还是现实层面上。所谓的分离,就是意识到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不同的个体。如同细胞分化一样,只有分化,细胞才能成为组织,才会成为器官,人也一样,成长就是不断地和过去分离,没有分离,怎么走出家门,怎么和其他人构建关系、构建家庭。

说分离看似简单,但是最难过的就是心理层面,很多人总是纠缠于原生家庭中,他们总是在意自己过去的不幸,等待父母的道歉。没有被看见的就一直等着被看见,没有被理解的一直等着被理解。

但是其实我们分析原生家庭不是为了责怪,而是为了更好的摆脱,而且我们的父母也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所以首先你要正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不要一直纠缠,学会容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从中分离开来,意识到我们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只为自己负责,在各种关系中优先满足自己,活得自私有一点,先让自己变得充盈和丰富,再去给予别人,这才符合客观规律,即要给予,你自己首先不能匮乏。


2、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说原生家庭占据了你太多的注意力,那么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则是让自己精力得到转移,停止内耗。

很多人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也不感兴趣,那么我建议你首先从玩和娱乐开始,从身体状态改变开始。


根据心理研究发现,会玩、会娱乐的人往往心理更加健康,因为这样的人更懂得生活,更有趣,更容易结识朋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娱乐的方式都是与外界建立联系,当我们在新的关系中积累了新的经验,我们的性格、潜意识就有可能被改变。


就拿玩来说,会玩的人在玩的时候身体是放松的,比如你玩过山车,就是你要放下潜意识的控制,把自己完全交给机器,体验速度和激情。当你习惯于放下控制时,你的内心就变得开放起来,也变得更加包容,这样你的心理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健康。

所以当你长期陷入原生家庭的负面情绪中,想要改变心理状态,首先从改变身体状态入手,给身体一个刺激,一个改变,让他变得开放,久而久之,你的心理状态也一定变得更加健康。



3、建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


前面提到母子关系是一个人命运的雏形,成年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实际上去重塑母子关系。当然前提是这种亲密关系是要真实存在的,毕竟我们只有活在关系中才能被疗愈。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真实的地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这样可以让我们真实的看见自己,当亲密关系中的两个真实自我相互碰撞,那些原生家庭形成的固有的东西才会松动,才会得以重塑。

可以说亲密关系就是打破原有的原生家庭形成的关系模式,通过双方原生家庭的不断碰撞深入融合,让双方的自我得以重塑,所以说好的伴侣可以治愈原生家庭。


4、到三个以上的人际关系中去竞争


竞争力是我们在社会立足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灵空间的表征,如果一个人所拥有的关系只局限于家庭关系,那么它的心中只有两个支点,很难容纳矛盾和冲突,倘若他去竞争,则是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第三个支点,这样的的心胸变得更加包容一些,可以容纳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可是很多人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一说到竞争就很迷茫,我到底该竞争什么,如果遇到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先从会赚钱入手。


竞争性也代表着攻击性,攻击性是人的基本动力,攻击性越得以展示,则心理越健康,而赚钱则是攻击性的一种升华,所以从心理角度来说,赚钱其实有益于心理健康。

一个人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和人发生冲突,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势必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攻击性的,也不会赚到钱。


所以在职场中,不要做老实人,因为老实人意味着要压制自己的攻击性,没有竞争的欲望,也不要害怕麻烦别人,要知道没有相互麻烦,人与人也不会建立联系,被需要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当你去麻烦别人的时候,他不仅在达成自己的意愿,同时也在满足别人的需求。


一个敢于表达情绪、敢爱敢恨的人,和他人合作还会更加顺畅,才会抓住更多机会去赚钱,也能赚到更多钱。同时这样的人的心理也会变得更加健康,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中了讲述了原生家庭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不不是,会与不会,背后的动力都是潜意识,只有让潜意识得以意识化,拓宽意识的边界,命运才会被改写。


人生的路很长,我们要知道无论之前的人生是如何的黑暗,对今后的人生都是没有影响的,决定自己的人生的,从来就是活在当下的自己,成年人最大的素养就是为了自己的行为负责。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执着于原生家庭,活在当下,如何安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执着于原生家庭,活在当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家庭   攻击性   羁绊   潜意识   婴儿   执着   情绪   父母   母亲   竞争   妈妈   关系   孩子   心理   情感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