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曾几何时,有人向孔子请教说:“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子答:“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还是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即: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恩怨分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呢?

毕竟,冤冤相报何时了。

当我们读了老子《道德经》,才知道: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也就是说,别人伤害了我们,怨恨我们,我们既不能简单地选择原谅,也不要粗暴地反击,而是要想办法化解怨恨,让彼此之间的恩怨相忘于江湖。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德也不怨”的做人最高境界。

如何理解“无德无怨”呢?

我们可以通过《道德经》中的2个章节来很好理解!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第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经》第38章写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是有德。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在帮助了他人后,施恩不图报,做了好事不邀功。

因此,他们做了好事,就好像没有做好事一样。

但是他们的德行依旧美好,令人尊敬,如沐春风。

拿“以德报怨”来说,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是以一种高高的姿态,站在道德制高点,选择原谅他人,接受他人的道歉,而是不计较他人的怨恨和仇恨,并认为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强求。

所以,这样做人做事,往往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反之,如果我们有心施舍恩德,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原谅他人,就会让人感觉很不愉快,让人口服心不服。

这种行为也就是老子眼中的“下德”,甚至是“无德”。

可见,有心作为和无心作为很重要,它既可以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有德,也可以让人们巧妙地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怨恨。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第二: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道德经》第79章写道: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也就是说:很大的愁怨,就算调解,也还是会有余怨留在心中;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互相怨恨,甚至大打出手。一个大人物出来主持公道,各打双方一板子,然后逼着他们握手言和。

这两人虽然表面上展示出了大度的一面,但是内心却留下了怨恨的种子,早晚还要爆发矛盾。

所以,一味地和稀泥,为了化解怨仇而和解,为了和谐和睦而以德报怨,最终的结果也是非常不理想的。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当初,张耳和陈馀这对刎颈之交关系破裂了,刘邦为了同时拉拢这两人,于是做好人,让他们双方握手言和。

陈馀不答应,非说:“只要你杀掉张耳,我就从命。”

于是刘邦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斩首,派人拿着人头送给陈馀。

陈馀于是答应出兵帮忙刘邦。

后来,陈馀觉察到张耳没死,于是就又背叛了刘邦。

可见,和稀泥的调节怨仇,属于治标不治本,不能算是妥善之举!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79章说道: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也就是说: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就是让大家对他人有恩情,或者被人伤害了,不邀功,不报复,手上掌握证据,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表达出来,形成一种长期的有效威慑。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古时候有个县令,他家有4个儿子,其中尤以三儿子最有出息。三儿子不仅是个富商、地主,他还把很多钱借给他人,并且留下了许多欠条。

这位老县令是位德高望重的大善人,也很想为子孙后代多积累功德。他深知三儿子借出去的钱越多,无形中积累的怨恨与灾祸也会越多。

有一天,他想法让三儿子把欠条都拿了过来,然后一把火杀了这些欠条,再告诉老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不用再还钱了。

其实,老县令的这种做法就是“无德无怨”来取代“以德报怨”,非常高明!

《道德经》智慧:以德报怨,不如“无德无怨”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帮助他人后,也要尽量忘记恩德的事情,不要给他人任何压力,手上也不要留什么“存根”,更不能以“有德”自居,向人索要报酬和好处。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加深矛盾,还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无德之人”,得不偿失。

朋友们,看到这里,估计你已经理解了为什么老子他老人家提倡“无德无怨”的做人境界!因为,以德报怨,不如将一切都相忘,“无德无怨”。

大家觉得呢?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琢磨君的这篇文章,点赞、转发吧!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道德经   以德报怨   借据   和稀泥   孔子   欠条   恩德   县令   刘邦   德行   怨恨   老子   也就是说   矛盾   儿子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