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文人的悲歌

清末文人的悲歌

读刘鹗的《老残游记》,深感相见恨晚,书中新识卓见,震人发聩,略记一二,是作读感。

一、清官别论

千百年来,老百姓一直痛恨贪官、推崇清官,但刘鹗却在《老残游记》中直斥清官害民、清官误国,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比贪官更甚,这给我们的认知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贪官可恨,人多知之,然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清官的毛病在于在道德上居高临下,往往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问心无愧,有了这种优越感后,往往自以为不贪,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二、儒释道论

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子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释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但凡事物和认知,可分两个层面:面子和里子,儒释道也不例外。儒释道的里子都是同的,面子各有区别,比如和尚剃了头,道士挽了髻,一看便知哪是和尚,哪是道士。

儒释道三教里子相同,同在诱人为善,引人为公。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儒教主张博施广采,兼收并蓄,公到极致。释道两教相比,就有了褊心,唯恐后世人不崇奉其教,所以说出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但其目的还是劝人为善,亦不失为公。

清末文人的悲歌

三、刘鹗其人

刘鹗通过老残,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记述游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对家国命运的痛惜,寄希望拯救民于水火之情。老残并非无志功名,然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攀高跌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这又何尝不是刘鹗的自身写照。

刘鹗的思想和行为,虽被当时之社会所不容,亦不被当时之世人理解。然人生如梦,正如刘鹗所言: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而我想说:知己不必苛求于当世,后世有之,也足以慰平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老残游记   儒教   串铃   儒家   卓见   兼收并蓄   里子   清官   悲歌   清末   铺子   道士   后世   贪官   文人   认知   和尚   面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