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元开国,到公元1587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明朝已历经十三帝,走过了219个年头。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然而帝国的运转已经僵化,各种弊端也不断扩大,无论是皇帝的励精图治,还是官员的勤勉变革,都已经于事无补,只能目送着大明王朝走向终结。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一、万历皇帝,励精图治,昏庸懒政。

很多人认为,古代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利,然是事实并非如此。万历皇帝,虽然贵为大明帝国的皇帝,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我相信,幼年时的万历皇帝也曾想励精图治,努力做一代明君。但是当他实际掌握大权之后才发现,自己自始至终根本无法抗衡文官集团,因为文官集团所代表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家思想,万历皇帝无法与王朝立国根基的儒家思想道德观相抗衡。最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消极怠工,选择以不上朝、不理政的方式和文官集团对抗持续到生命的尽头。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二、张居正:锐意改革,功亏一篑。

张居正作为大明王朝内阁首辅,治国理政的能力毋庸置疑:颁布新政、力图改变文官集团的腐朽之气,同时整顿经济,强化边防军事力量,通过各项改革以达到中兴大明王朝。

但是张居正的新政触动了不少当权者的利益,在推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结果随着他的逝世,新政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同时也为他死后被清算埋下了隐患,最终身败名裂在所难免。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三、申时行:中庸调和,难挽衰落

申时行中庸调和,左右逢源,这也许是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他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充当着调节阀的作用,他没有张居正如意改革的勇气,也不愿触犯文官集团,他虽然看到了大明王朝的颓势,但是却无无能为力。

如果用“阳刚”一词形容张居正的执政理念的话,那么申时行的执政理念无疑是“阴柔”的。“阳刚”因过于刚猛,而易折;“阴柔”虽能缓解矛盾冲突,但无法解除矛盾冲突。这两种执政理念的失败,预示着大明王朝颓势已不可阻挡。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四、戚继光:重文轻武,军事危机。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戚继光作为明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之一,组建“戚家军”抗倭。然而“戚家军”的兵源不是来自军户和卫所,而是在浙江省招募的自愿兵。

明初的国防制度是建立军户制度和卫所制度的基础上,设立军户制度和卫所制度的目的,在于既保证充足的兵员,又保障民户不致因战争动员受到征兵的骚扰。但是军户制度和卫所制度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民户被编入军户,大部分出于强迫,时过境迁,士兵逃亡层出不穷,导致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比编制的要少,军户制度和卫所制度已经衰落。

戚继光通过发明、改造各种火器、战船、战车等武器,并创造“鸳鸯阵”等战术,带领着“戚家军”历经十余年虽然彻底解决东南沿海倭患,然而技术上创新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阻挡大明王朝的日益衰落。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五、海瑞:廉洁奉公,司法僵化。

海瑞,是大明王朝庙堂中层高官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个清官,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他的信条和个性虽然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他虽然被人敬仰,但是没有人把他作为榜样来办事,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办事的准则。

海瑞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刚正不阿,但是作为在圣贤传统培养下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认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均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海瑞用伦理和道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恰恰暴露了大明王朝司法制度上的短板。

海瑞一生的经历,就是制度的产物,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和道德,政府也没有对付复杂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即使海瑞的个人的道德之长,也无法弥补制度和技术之短。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六、李贽:进步思想,不容于世。

孔孟之道战胜诸子百家的理论思想,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往前发展,统治者对它的依赖程度也愈大。李贽,作为明朝的著名的思想家,突破四书五经的束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重新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

由于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大都为知识分子,如果知识分子抛弃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则大明王朝的安危就会立即受到威胁。李贽在晚年被捕入狱,与他的“惑世诬民”学说有直接的关系。

李贽的悲观和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处的时代。在传统思想的禁锢和约束下,类似于文艺复兴的新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孕育成长,当时的社会还不具备接受思想改造的条件。

大明悲歌——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七、结束语

大明王朝建国初确立的整套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项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自耕自给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保存农业社会的俭朴风气。然而大明王朝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原来整套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大明王朝在建国初,就已经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项制度不能依据社会发展而进行调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大明   万历   申时   明朝   王朝   目的   文官   励精图治   悲歌   新政   弊端   皇帝   道德   思想   制度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