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栏目介绍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亲子共读的意义,尤其在6岁以前,每天抽出10分钟与孩子共读,是对他们的教育最好的支持方式之一——很多研究发现,爱读书的孩子有更大的词汇量,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水平的情商,能以积极的方式辨别、使用、理解和处理情感。

但是,6岁以后呢?孩子学会自主阅读之后呢?我们的共读时光是否就可以结束了?

根据英国的一项调查,1000名6-11岁孩子的父母中,有44%表示再没有在孩子7岁以后与他们一起读书。我没有中国的数据,但估计会更糟糕。

几年前,我读到过一本叫《与爸爸一起读书》的绘本。这本书名气不大,也没拿过什么奖,创作于十几年前,作者是一个叫理查德·乔根森的牧师,并不出名。他有两个女儿,父女三人经常一起读书,从苏斯博士、《魔戒》、一直读到莎士比亚、爱伦·坡、简·奥斯丁、罗伯特·弗罗斯特……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这对父女的阅读之旅并没有在童年结束,而是以各种方式贯穿了他们各自的一生。

对他们而言,一起读书,是一种双向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会孤独、静默和沉思。对父母来说,是在孩子的陪伴下,学会天真、惊奇和勇敢。

这个栏目,是希望让我们共读的时光一直延续下去。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在波特小姐的传记(《波特小姐:维多利亚天才的传奇一生》)里,作者琳达·里尔多次提到,波特小姐对于《精灵大篷车》的出版有很大的犹豫,因为这本书过于个人化,本来不应该出版。很多故事是她多年来收藏的英格兰北部民间传说和童话,语言用了大量英格兰北部的方言土语,很多地名也都是她生活过的真实场所。虽然她一向认为,写作画画都是为了取悦自己,但她担心这本书的出版,可能会泄露太多关于她的生活。

我抱着一个粉丝的八卦热情,很好奇这本书到底会告诉我们多少关于她的私人生活?

按照里尔的说法,《精灵大篷车》源于波特小姐从1903年开始写的一个小故事,主角是她的一只叫秃瓢士的宠物豚鼠。当时《彼得兔的故事》刚出版没多久,而她正处在创作的黄金期,但因为一些变故,她暂时放下了这个故事,直到1927年的冬天才又重新翻出来。

那时候,她56岁,已经在湖区居住多年,每天的主要工作不是坐在湖畔树下写童话、画小动物,而是种地养花、照顾猪羊鸡鸭、清理水沟、翻修房屋谷仓、记账……

但那一年,她用了一整个冬天写这个故事:生姜国有一个橘子酱镇,那里是豚鼠的地盘。豚鼠分两种,一种毛多的,一种毛少的。豚鼠世界的审美规则是毛长则美,于是,有一天,镇上来了一对老鼠骗子卖生发剂,可怜的秃瓢士被选出来做实验……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总之,秃瓢士一言难尽地离开了家乡,又误打误撞加入了一个巡回马戏团。他忘了自己是谁,也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就这样跟着一辆“精灵大篷车”开始了在山林间的流浪生活。人类的眼睛看不到他们,因为他们都随身带了蕨类孢子(英国民间相传蕨类种子可以隐形)。

但吉普赛豚鼠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角。波特小姐用她的旧日宠物、她的农场动物,以及邻居的动物们,松散地构建出一个小小的马戏团的故事。比如马戏团的领袖桑迪,一只西高地白梗,是波特小姐童年时代养过的一只宠物狗。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睡鼠沙里发也是她童年时代的宠物,有着她所知道的最甜美的性格,善解人意,人见人爱,后来得了哮喘,躺在她的手中死去。《精灵大篷车》里的沙里发也是一只和善可爱的老睡鼠,她给秃瓢士梳头发,讲故事。书中很多故事是借她之口讲出来的,因为作为一只睡鼠,她很容易就昏昏欲睡。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小马比利,是她有一天在湖区散步,看到一组小小的马蹄印,她想像着仙女骑在小小的马背上,于是才有了这个精灵大篷车的灵感。

查尔斯是她的农场里最受宠的大公鸡,活到终老,一生打架从未落败。

《绵羊》那一章,读起来像是她写给赫德威克绵羊的一封情书。在她的笔下,赫德威克绵羊象征着某种荒野的气质——顽强、不变、不败。它们骄傲地(带着一点点可笑)谈起数千年的古老传统,它们对于这片土地的爱,以及它们对女主人希丽丝夫人(波特小姐婚后的名字)的爱。

自从搬到湖区之后,波特小姐最大的成就是培育湖区特有的这种赫德威克绵羊,还曾经担任过赫德威克绵羊饲养者协会的第一任女主席。她曾经自负地说:“我是唯一能写羊的作家。”因为没有人比她更懂得羊,而比她更懂羊的人不善言辞。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如果你熟悉波特小姐以前的作品,很容易在这里读到她过去的痕迹,比如她独特的幽默和讥诮,比如湖区美丽的风景,还有她笔下那些会说话的动物和它们可笑的名字——她显然还保留着对老鼠的非同寻常的喜爱,《小老鼠》那一章里那只受邀参加婚礼小老鼠简直可爱的要命,谁不想目睹她在婚礼上的动人舞姿呢?而她笔下的猫,总是带着一股英国老小姐的古怪作风,仍然开着无人光顾的衣帽店,仍然热衷于下午茶和八卦,仍然有把人逼疯的能耐。

波特小姐一生热爱自然,但年轻的时候,她似乎更想了解它们的秘密——她热衷于当时的各种自然科学,尤其是博物学,热衷于画各种植物、动物、昆虫、化石、菌类。即使在她的幻想故事里,她笔下的植物和动物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是真实而精确的——不仅在个性和行为上真实,连解剖学上的构造都是完全精确的。

在《精灵大篷车》里,她仍然遵循着真实和精确的原则,也仍然不回避自然的冷酷与暴力, 但与她过去的作品比起来,《精灵大篷车》里似乎多了一种罕见的温柔之意,无论文字,还是插画。也许是因为在湖区生活了几十年之后,她对于这片土地的爱起了变化。她曾经在一篇叫《孤山》的文章里这样写道,“在那些平静空旷的日子,我喜欢在Troutbck高地漫游。有时候我带一只老牧羊犬,尼帕或者弗莱,更多时候,我一个人前往。但我从不孤独。温柔的绵羊,野花、唱歌的流水,我倾听这些小家伙的声音。”

对她来说,理解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爱护才是。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才写了一个精灵的世界。精灵,代表的是神秘、未知、失落的传统、远古的训诫

她写鸟的天堂,仿佛时光骤然停驻在文明毁尽、荒野重生的那一刻。“一个老庄园的花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桓,但蔓生的红玫瑰还在怒放;杂草丛生,但园林花卉还在野蛮生长。红醋栗疯长成林,结出最甜美的小浆果,乌鸫最爱吃。灌木丛没人修剪,也没人结网捕鸟,除了啄食草莓的鸟。那些草莓比野生白草莓大不了多少。所谓鸟的天堂。”

她写月光下的树林,充满了神秘愉悦的气息,微光和暗影交错,成千上百棵树绵延不绝,又高又直的树干白得晃眼,小马比利一路疾驰,与两只友善的狍子比拼脚力,又遇到两个古怪的橡树人……

她写一朵花的感受,“瞅瞅他们举着小脑袋欢笑的样子。他们不能飞来飞去,像那些嗡嗡叫的苍蝇,也不能在山坡上移动,像那只黄色有条纹的大蜂后。但我觉得,不论和风细雨、日月星辰,他们都很享受……”

在《橡树精灵》中,沙里发讲了这本书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动人的一个故事。一个失去了橡树的橡树精灵,四处游荡、无处安身,直到她重新找回那颗属于她的橡树,如今已经成了人类的一座桥。于是,她以木桥为家,长久地佑护着经过这座桥的人们。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这是一个悲伤凄凉的故事,但又带着爱与宽恕。橡树精灵对于橡树的乡愁,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是感同身受,还是已经漠然?

1940年,一个叫南希的美国小姑娘曾经写信问波特小姐,“精灵大篷车开到哪里了?下一站是哪里?”

波特小姐在二战战火的焦虑中这样回复她:

“当我们长大,戴上眼镜,我们的眼睛不再那么明亮,我们的耳朵也不再那么灵敏,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我相信我知道!就在这片高地之间——在Troutbeck我的绵羊牧场之上那些蓝色绿色的山脉之间。看上去多么孤独的地方。那条绵延数里的绿色小路走到尽头,有一个老的谷仓……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在那里散步,在那里吃面包和芝士,在那里避雨。那天,一场暴风雨后,大篷车就停靠在那里,沙里发遇见了一只忧郁的小豚鼠……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音频朗读、微信编辑:想想

音频剪辑:东东

好书推荐

《彼得兔》作者碧雅翠丝·波特百年遗珠《精灵大篷车》首次抵达中国。

内容妙趣横生,集儿童文学、自然文学、生态文学于一体。

译文流畅通达,词句熠熠生辉,适合大声朗读。

在《精灵大篷车》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波特小姐作品中独特的幽默和讥 诮,也会感受到自然的冷酷与暴力。非常推荐给小勇读者们!

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当我们再也看不到也听不到精灵,精灵大篷车能去哪儿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大篷车   比利   波特   豚鼠   精灵   马戏团   英国   湖区   橡树   绵羊   笔下   小姐   动物   孩子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