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2岁少年跳楼身亡:悲剧前早有警示


4月16日,西安一名12岁的少年,在学校旁边国际公寓20楼的楼顶留下一封遗书,便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花样年华。


一个学习委员,掌管着学校办公室的钥匙,被怀疑偷了老师的1200元;


一个家庭优渥的孩子,做生意的父母自以为给的零花钱充足,跟校方交涉着“孩子偷钱”数额。


在老师的逼问、家长的不信任,及同学的围观下,孩子失去了生存的信念,走上了一条消极逃避的道路。


那封不足50字的绝笔信令人深思。

“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20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西安12岁少年跳楼身亡:悲剧前早有警示


纵然在现代青少年普遍心里脆弱的情况下,老师的处理方式有失偏颇。




据说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好,能拿着老师办公室的钥匙,肯定是受到老师们的信任。且老师不会不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怀疑偷钱后:



1)老师没有跟孩子深入交流,引导孩子道出行为背后的动机。



2)而是兴师动众地“请来了”家长,还引起了同学的围观。


3)同时,老师也没有跟家长沟通好,从共同解决孩子问题的角度出发,却忙于跟家长交涉还钱数目。



家长的反应也缺乏对孩子的积极保护,让人心寒。



1)在接到老师的通知后,母亲到校要求查看监控,班主任不让看,忙于互相争执,却把孩子晾在了一边。



2)母亲没有第一时间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她耐心交流,了解她的苦衷。



3)母亲只会纠结:自己家里做生意,经济条件不差,平时给的零用钱也充裕,孩子不曾有偷拿的习惯。却不知道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12岁的女孩,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就这样自尊心被一点点剥离。



为什么女孩会认为“家不是依靠”?想来这不是让她伤心的一次性事件,让她绝望的该是多少次家庭温暖的缺失?或者父母支持的匮乏?想必她早已见惯了父母刻意迎奉的假笑,厌恶了缺乏陪伴信任的生活。她找不到自己可以依靠的安全港湾,她也曾想唤起父母的关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疑似投票),当得不到时便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跳楼轻生)彻底地逃避了。


西安12岁少年跳楼身亡:悲剧前早有警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到这样的观点:孩子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由他自己的目标所决定的。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真正处境,而截取他的一个错误片段来对其进行惩罚是没有用的。学校必须将孩子当作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当作一块有待培养和发展的有价值的璞玉来对待。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要么忽视孩子的人格,否定孩子的品质,要么迫于社会的压力和舆论的监督,无视孩子的行为动机,纵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向错误。疲于生计的家长和急功近利的老师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处境,而是用成人的判断标准为他们的行为盖棺定论。每次只有在发生悲剧的时候才意识到:简单粗暴的惩罚是不是有用?





可惜,这样的反思并不能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恶劣的行为之前孩子其实都有向我们发出警示,只是我们没有耐心发现而已。




懒惰、撒谎、厌学、口吃、拖延、错别字、字迹潦草、丢三落四、甚至表现出一定的好斗、攻击性行为……这些都预示着孩子在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关注,需要我们停下手头的忙碌,怀着关爱和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需要。很多问题的根源并不像表面呈现的那样,如果家长愿意跟孩子一起探索,他们会很乐意。




在上面的悲剧中,大部分旁观者在痛惜孩子生命,谴责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时,有没有留心孩子遗书的字迹:1)潦草 2)有错别字—抱歉的“歉”写成了“谦”。



报道中,孩子是品学兼优的六年级学生。家里有娃的人可以对比一下同龄孩子的书写,且“道歉”在小学六年级已经不算生僻字了。这里不是想批评孩子的书写,只是推想孩子生前已经有的一些行为习惯,或许她早就向家人发出了一些寻求关爱的信号,而妈妈永远都忙着自以为重要的事情。那么,她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妈妈也将怀着悔恨行走在这个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优渥   璞玉   潦草   西安   遗书   字迹   处境   动机   人格   悲剧   家长   母亲   父母   少年   老师   方式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