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妈的千万别再这样做了,不然一定会养出一个“玻璃心”的孩子

一说就哭,一难就退,一碰就“碎”,这是当代玻璃心孩子的真实写照。


什么时候孩子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样,稍有不顺就会变得粉碎?


薯条妈妈说4岁的小薯条有颗“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话说重了,眼泪就在眼眶打转,可怜巴巴的。


搭的积木房子倒了,立刻气急败坏地大哭;跟小朋友比赛玩游戏,没拿第一就哭着说再也不玩了,受到一点批评就开始生气哭闹,遇到一点挫折第一时间就想逃避。


当爸妈的千万别再这样做了,不然一定会养出一个“玻璃心”的孩子

玻璃心孩子要不得


到底做什么才养成了这样的“玻璃心”孩子?


以孩子为中心

很多家庭都不自觉地将孩子当作了家庭的中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耗尽全力想要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一切。


然而亲子关系,原本是夫妻关系的附着者,却成了夫妻关系的维系者,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这显然是错位的关系。


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以后都会感到“仿佛我们生活中,除了孩子,已经没有了彼此。”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你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 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当爸妈的千万别再这样做了,不然一定会养出一个“玻璃心”的孩子

父母百依百顺会毁掉孩子


父母百依百顺的背面可能就是孩子并不顺利。父母或者家人把孩子应该做的部分都做了,导致孩子“无事可做”,只懂向身边的人索取和进行享受,形成依赖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一旦遇到拒绝或批评,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所以,家庭关系的核心应该是“夫妻关系”为中心,不应该把所有的目光都集聚在孩子一个人身上。


武志红说:“很多人有了孩子,就把关注点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实际上,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才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是第二位的,婆媳关系之类更在其后。”


过度夸奖赞扬

很多人小时候经历的是父辈传统的打击式教育, 于是他们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多夸夸自己的孩子。


于是,孩子刚会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牙牙学语,就夸奖他:“宝宝真聪明!”刚能握笔,画了简单的涂鸦画,就说:“你简直是个天才” 。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固定思维,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他们为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沾沾自喜,这些夸赞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最猛烈的毒药,增加了孩子的信心,却扼断了孩子努力的翅膀。


当爸妈的千万别再这样做了,不然一定会养出一个“玻璃心”的孩子

不能让孩子认为能力是天生的


捧得越高,摔得越疼。过度的赞美,为孩子造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


如果只是笼统地夸孩子聪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样孩子遇到失败,就很容易将其归咎于自己的天赋或能力,陷入挫败感之中。


孩子只愿听好话,听不进任何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变得消沉。


孩子需要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正确的赞扬却并不容易。


将空洞笼统的夸赞具体化,换做描述细节的夸赞。


你今天上幼儿园路上没有哭,是个乖孩子。


你今天刷牙很仔细,刷了3分钟而且是按照我教你的方法刷的,真好。


这类夸赞描述得越具体,越有说服力,会让孩子看到自己实际的进步,让孩子通过这些夸赞从经历中总结经验,自我激励督促。


很多时候,孩子在某方面有所进步,但是可能还是没达到平均水平,这时,家长盲目的夸孩子厉害,既虚浮又没意义。


这时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内在动机,夸赞孩子的进步。就比如孩子可以安静独自吃完饭,家长可以这样夸孩子“你吃饭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非常的专注,你真的是很认真。


情绪得不到回应

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难过的事表现出不开心、脆弱的情绪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直接,所以通常孩子们有了小情绪后很难控制。


很多时候,家长都习惯了不问缘由便开始说教,开始探讨事件的意义,这让孩子的情绪无处可去。


这个时候,家长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共情孩子当下的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让我们来拥抱吧”,而不是事情本身,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 “他拿了你的玩具,你觉得很生气?”


当爸妈的千万别再这样做了,不然一定会养出一个“玻璃心”的孩子

学会理解情绪、处理情绪


要知道我们无法避免情绪的产生,但是我们可以学会理解情绪、处理情绪。


孩子的世界和家长不一样,有些家长看来都不算什么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非比寻常,站在孩子自己角度,可以发现他的情感需求。大人脆弱的时候需要人理解,孩子也一样。


对孩子来说,可能他还不太会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父母可以做的是给他强大的安全感:他解决不了的事情爸爸妈妈可以和他一起面对,他不必为此闹情绪。


随意发泄的情绪会影响别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孩子也不希望在别人的印象里是个只会哭闹的小孩子吧。


做的太多,爱得太满

很多人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他还是个孩子啊!”因为内心中长期存在这样的想法,无论大小事都会替孩子做好,这其实是孩子的“伪”成长。这种“负责”会阻碍孩子的正常成长,小时候是熊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巨婴。


当爸妈的千万别再这样做了,不然一定会养出一个“玻璃心”的孩子

要让孩子拥有自理能力


教育专家指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大小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


爱得太满,爱过头,孩子会依赖得更多。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的要求始终保持理智,给孩子成长和犯错的机会。经历得多,内心自然就强大了,不再会“易碎”。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学精致育儿。背靠权威专家团队,分享营养、运动、心理相关育儿知识。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孩子   都会   玻璃心   百依百顺   薯条   笼统   夫妻关系   脆弱   批评   情绪   家长   父母   能力   家庭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