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作者丨九妈讲故事

今天看《读者》,一句话把我惊到了:

看到你这么乖,我突然有点心疼。

孩子的成长各有不同,但也惊人相似,那就是时间与成长渐渐让孩子变成你所期望的“乖”孩子。当他们突然变乖,惊喜之余,却让我感到突然的心疼。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何以为家》

在《何以为家》中,赞恩作为家中的老大,不仅要照顾保护弟弟妹妹,还要负责家里的吃喝,虽然是哥哥,却承担起了父母的工作,他不想认命,于是他逃离了这个家,但现实却是:不管你如何叛逆,长大后你依然会变乖。

上学的年纪,却背负着上班人的负担,他学乖了,我们却哭了。

1

让孩子听话,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孩子的“听话”,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吃饭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为什么不能注意点,这么难洗!

玩具为什么又不收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

别玩了,快去先把作业都写了!

是不是非常熟悉?这些场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父母的吼叫只想让孩子听话些,可是孩子的听话,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场景背后的私心是什么?不要把衣服弄脏,是因为父母需要很用力才能洗干净;孩子不收拾玩具,父母就需要花时间精力去收拾;让孩子写作业,是因为做完了你就可以安心做其他的事情了。原来让孩子听话,只是因为“父母可以更轻松”。

但听话孩子的一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孩子听你的话,学着你报的兴趣班,看着你推荐的图书,上着你努力争取来的学校,谈着你觉得可靠的男朋友,嫁给你觉得会幸福的老公,从事着你觉得一生无忧的工作,生一个“听话的孩子”,人生开启了无限循环的“听话”模式。

乍一看,这完全是“人生赢家”的模样,可是看到这样“被听话”孩子的一生我竟然有点难过。当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被安排,被听话,这样的人生一点都不酷。

2

允许孩子不听话,这样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让孩子听从内心想法

允许孩子不听话,是允许他有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学会面对世界与未来的技巧。

① 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你会发现这样的人生很燃!

马云,身价超2000亿元,但是你知道吗?他也是个很不听话的人。高考考了3次,最后靠运气进入杭州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明明可以听话当个老师,但是他非不,他成立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最后凭坚持,让海博成为了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本来这样做下去他也会成为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但是他依旧不听话,他想做网站,而且还是在23个朋友都不支持他的情况下。他只听从内心的呐喊,放弃了在学校的地位、身份和待遇,于是有了中国黄页网。当中国黄页网最辉煌的时候,他又不安分了。他想领导穷人闹革命,于是B2B平台阿里巴巴出来了。他的不听话让他的人生活出了人人羡慕的模样,如果马云当初听话做老师,还会有现在的电商帝国吗?

听从内心的想法,让人生沸腾起来,这样的人生想想就很飒。

② 允许孩子不听话,但要让他知道“底线”在哪里。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允许孩子不听话,并不意味允许孩子任意妄为,而是接受与孩子想法的不一致,不强迫孩子,不压抑自己,合理表达情绪。

还记得那个新闻报道,一个北大经济学院的高材生,阳光帅气的青年才俊,大家眼里的孝顺懂事的吴谢宇,最终跌落在成长的乖巧中。他的成长环境不允许他不听话,他隐藏起内心的叛逆,对现实的不满,他成绩优秀,是老师的宠儿;他阳光善谈,是朋友中的完美男友候选人;他孝顺,是母亲眼中的未来希望。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他听话的太久了,他自由过了火,他的自由变成了刺向母亲的匕首。

作为父母,我们接纳孩子的不听话,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与常态,但我们也要做好引导,让“不听话”变为成长的力量,真正培养“听话”的孩子。

3

听话与不听话?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孩子到底是真的不听话,还是你没听懂孩子想说的话,让“行为窗口”告诉你。

①认识行为窗口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提到:行为窗口,它把“父母眼中”孩子的行为总体分为可接纳行为与不可接纳行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接纳线。父母需要训练自己的不断降低接纳线,彻底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最大限度的接纳自己与孩子,真正听懂孩子说的话。

②不批判,只描述行为本身。

在养娃的过程中,我们习惯给孩子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如懒,爱玩,不爱读书,不爱吃青菜,这个时候不妨试试只描述孩子行为,不给孩子乱贴标签。

比如下面2种表达方式,哪一种更好呢?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左侧带标签,右侧只描述行为

很明显,左边的话带着批判性与否定感,让人很难接受。但如果我们只描述行为(如右框所示),而不直接下定论,这样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③孩子不听话?也许只是父母的“自以为是”。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有时候孩子的不听话,只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们感到很不舒服,但我们却理所当然的把这些问题归于孩子,但问题真的在孩子身上吗?在《PET效能训练中》中提到“问题区”,谁有问题的界定要看“情绪和需求”。谁有情绪和需求,谁就有问题。

1)当孩子处于问题区时,我们可以采取积极聆听的方式。

比如以下这个案例:

孩子:妈妈,我不想去画画。

妈妈:那怎么可以,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孩子:孩子不情不愿的去了,结果整天都闷闷不乐。

采取积极聆听的方式会有怎样的不同?

孩子:妈妈,我不想去画画。(孩子情绪有问题,说明问题在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可以采用积极聆听)

妈妈:你今天不想去啊?(妈妈只聆听,而不发表意见)

女儿:是啊,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孩子发现问题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妈妈:你真的很想出去玩啊(继续聆听中~~~)

女儿:嗯,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画画的,上次老师都表扬我了,还给了我一个奖励。(孩子在独立思考

妈妈:所以你现在很矛盾,想去玩又想去上绘画班?(表述现实问题,不发表意见)

女儿:我还是去吧,不去的话,上课就跟不上了,你下次再带我去玩。(孩子解决问题

在积极聆听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只听不答,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

这种积极聆听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学会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让孩子真正的听自己的话。但在聆听中,我们总想要替孩子找到最快的解决方案,但是“帮孩子”有时候会害了她,如果你提供的方法不对,可能让孩子的心情变得更糟,如果你的方法奏效,会让孩子形成依赖。让孩子真正听自己的话,从父母真正放手开始。

2)当父母有情绪了,要如何处理呢?

当孩子的无心行为导致了父母情绪的爆发,这个时候不妨采用“行为+感受+影响”的模式来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比如

孩子放学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当她回来时你是怎么处理呢?

用行为+感受+影响的模式,妈妈会回答:

你放学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通知我你要晚一点回来(描述行为),我很担心(感受),我无法安心的做任何事情(影响)

当父母这样表达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孩子都会从内心感到舒服,他不会觉得自己被控制,反而会有种被爱的感觉。这样的表达已经让孩子知道本身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我想下次孩子一定会注意的。

还在怪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这样的训练服方法也许你刚开始觉得比较困难,没关系,多试几次,当你进行改变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无形中也成长了,而且你眼中孩子的不听话好像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听话”,但更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听自己的话,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正向的思维,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孩子   杭州   听话   眼中   情绪   内心   想法   身上   女儿   事情   父母   窗口   妈妈   老师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