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别以为孩子小,他们才是天生的情感操纵高手

有一次逛商场,猛然听到孩子与妈妈的对话,让我有些震惊:

孩子:妈妈,我最近都没有买玩具了,我是不是很乖啊。

妈妈:是啊。

孩子:妈妈,我这么乖,可以奖励我一个玩具吗?

妈妈:家里玩具已经很多了

孩子:可是我都没有这个玩具,我就买一个,可以吗?

妈妈:买完是不是可以回家了?

孩子:是的,妈妈!

心理学家:别以为孩子小,他们才是天生的情感操纵高手

妈妈与女儿

尽管妈妈非常不情愿,但是最终还是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孩子最终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表面上孩子赢得了玩具,妈妈也早点回了家,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可是实际上,妈妈却输了。孩子把“爱”当成了操控妈妈的遥控器,成功的指挥妈妈为她买玩具。这背后的根源其实是妈妈对孩子的“隐形-攻击”行为认识不清。

一、什么是“隐形-攻击”行为?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一书中指出,隐形-攻击行为是操纵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采用微妙的、卑劣的、欺骗性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威胁别人后退、让步或放弃的一种强有力的操控行为。

心理学家:别以为孩子小,他们才是天生的情感操纵高手

孩子是天生的情感控制高手

当孩子大喊大叫,任性愤怒的时候,其实孩子是在用“吼叫”来逼迫父母退让,满足内心的诉求,这也是一种隐形-攻击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么父母大声呵斥,让孩子屈服,要么被孩子操控,满足孩子的欲望,其实这都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了解并识别孩子的一些“隐形-攻击”行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帮孩子管控好这一行为,帮孩子打造健全的人格体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老师都不知道孩子错在哪里,都不了解孩子背后的行为意义,如何做出相应的指导。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孩子经常使用的“隐形-攻击”策略。

二、亲子关系中,孩子惯常使用的攻击策略有哪些?

所有的孩子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性格障碍者”,而所有的父母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神经症患者”。性格障碍者与神经症相反,在亲子关系中,性格障碍者经常与孩子联系在一起,他们通常用“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来表达自己,遇到问题常常推卸责任;而神经症常常与父母挂钩,他们经常自省,良知过度,他们常常把错误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做的不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形-攻击行为大概有4种:

1. 撒谎。

孩子会说谎,但是你会发现他们说谎的方式很巧妙,一本正经的撒谎,眼都不眨一下,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这些策略,很可能就会被他们的天真脸欺骗了。

之前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家的3岁孩子特别有趣,动不动就掩面大哭,问她发生了什么,他说爸爸欺负她,此时的爸爸正距离她3米开外,一脸无辜的看着自己家的闺女不知所措。好在是妈妈没有中招,她就跟孩子说事实,讲道理,成功让孩子的情绪恢复了平稳,突然想起那句话:当了妈妈,你就成为了谈判高手,不过前提是识别孩子谎言背后的问题根源。

2. 故意夸大事实。

孩子特别喜欢故意夸大事实,引起家人的注意来此获得她的目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妈妈:怎么哭了?

孩子:他们欺负我。(孩子用“欺负”夸大了事实,也许事情并非如此。)

妈妈:他们欺负你了吗?(这时妈妈采用积极倾听的做法,只陈述事实,不发表意见。)

孩子:他们不分享玩具(事实是孩子想玩玩具的欲望没有达到满足,于是他用了夸大的手法,让自己受害人的身份得到了放大,触发妈妈“爱与同情”的按钮,为他争取玩具。)

3. 选择性不注意。

当孩子刻意忽略你的请求或希望时,他们一般会选择性不注意,眼睛看向其他的地方,不听或者做其他的事情搪塞过去。选择性不注意一般会和转移策略一起使用,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次跟同事和她7岁的孩子一起去跑步,不经意间问到上学的话题,突然小女孩停顿了一下脚步,没有回答(选择性不注意,不听我的问题),反而问我,阿姨,你喜不喜欢去上班啊?(转移我的注意力)我那时哑口无言,我竟然忘记了刚刚我才是掌控者。孩子转移话题,是为了让自己有不被掌控的感觉,而上学的问题让她有些不舒服,所以她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由被控制者成功转换为操控者。

4.扮演受害者。

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轻而易举,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对这个策略乐此不彼。在扮演受害者的过程中,哭与委屈都是孩子惯用的手段。只要一哭,就能成功吸引父母所有的注意力,为成功操控父母迈出了最有效的一步。

心理学家:别以为孩子小,他们才是天生的情感操纵高手

哭是孩子最真的表现,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哭渐渐变味了。

人类的攻击倾向和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孩子饿了会哭,痛了会哭,不舒服会哭,但是这些攻击行为并不全是邪恶的。人来的攻击性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应该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攻击本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三、父母如何做才能实现父母与孩子权利的双赢局面?

在父母与孩子的权利较量中,除了输与赢,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双赢。

柯维在《第3选择》一书中提到: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生命不是网球赛,只能有一方赢球。当双方共赢、能够共同创造出一种新局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心理学家:别以为孩子小,他们才是天生的情感操纵高手

双赢才是大家乐于见到的结果。

1.父母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弱点,而孩子却是最懂你弱点的人。我们让孩子感知爱的同时,有2点需要特别注意:

孩子打了碗,我们习惯说没事没事,碎碎平安,而不是教孩子如何端好碗;

学校请家长,我们习惯跟老师客套说在家里没教好,而不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

孩子感冒发烧了,我们习惯将孩子生病的问题归于自己没照顾好,而不是孩子某些客观的原因。

.........

生活中每个日常都可能成为你引咎自责的理由,但是请尽量克制你内在的“神经症”因子,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性格健全的人才是我们最应该负责的事。

2. 正确识别和标注操控策略。

了解和认识一定的操控手段,了解孩子的行为,仔细观察和倾听,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符合某些操控策略,首先要立即识别并标注,以便想方法进行应对。其次,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们反应要合理,不要做出防御性的反应,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与被操控的地位,跳出围墙,保持一个局外人身份给孩子以指导,这很重要。

当孩子因为想要某个玩具而撒娇的时候,不要马上妥协,立即给孩子买玩具,首先识别孩子正在操控你,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先让孩子明白买玩具是为了做什么,买玩具的正确姿势不是撒娇,不是大哭的威胁,而是有理有据的正当请求。

3. 把精力用在力量之源上

力量之源,即你自己的行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行为上,改变自己远比改变别人要简单的多。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心理学家:别以为孩子小,他们才是天生的情感操纵高手

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容易。

当我们与孩子有冲突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很难改变孩子的想法与行为,这个时候,不妨试试别的方式,先改变自己,让“言传身教”的力量来影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中给了我们几点关于改善亲子关系的提示:

① 先设定好个人的边界。你要对两种行为设定边界,对别人的行为你能忍受的边界是什么?你愿意改变的边界在哪里?设定好这两个边界,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感觉到是可控的,这对实现双赢局面只有利没有弊。

比如孩子做错事,她可能会说谎以此来避免责难,但是这个时候,你需要明确告诉她我可以允许你做错事,做错了,下次改正就好,但是不能说谎。

这时父母明确了孩子的行为边界,就是“不能说谎”,也在自己的行为上设置了边界,“我允许你犯错,但是知错要改”。

② 集中精力于当下。

人很容易会被过去和未来所操控,抱着对过去的遗憾和对的憧憬过现在的生活,最终却发现让现在也成了一种遗憾。当父母与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不要让孩子跟你翻旧账,只专注解决当下的问题就好了。

比如这个例子:

情景一:

孩子:妈妈,你都不陪我玩。

妈妈:我现在有点事,做完就马上陪你好不好?

孩子:你前两天也是这么说。

妈妈:好吧,我现在陪你。

孩子成功操纵了妈妈的行为。

情景二:

孩子:妈妈,你都不陪我玩。

妈妈:我现在有点事,做完就马上陪你好不好?

孩子:你前两天也是这么说。

妈妈:前两天已经过去了,再给我5分钟,我们就一起玩

孩子:好的,我等你。

在情景一种,孩子很会拿捏妈妈的弱点,同时孩子也拿过去的旧账让妈妈妥协,最终妈妈真的妥协了。而在情景二中,妈妈做出的改变在于专注与当下的事情,让过去停留在过去里,结果妈妈的事情忙完了,孩子也得到了陪伴,双赢。

③ 不接受孩子的任何借口。

找借口其本质是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否定,是其攻击策略的一种,当孩子在找借口的时候,请直接拒绝。对就是对,错就要承担责任,不给孩子的不负责任找借口。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他可能会找各种理由,笔不好,没睡好,这个时候请不要给孩子找理由的借口,要为孩子明确没考好是事实,如何努力下次考好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④判断行为,而不是判断意图。

不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做这件事,你永远没办法完全了解孩子的意识,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判断行为本身才是重要的,当你关注孩子的行为的时候,有时候孩子会打开心门,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学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孩子成功意识到问题,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来没有臆断过孩子的想法,当他一次又一次的给孩子糖的时候,反而建立了和孩子的情感链接,让孩子告诉了他整个事实经过与内心想法,让孩子在事件的解决中得到了成长。

⑤ 直接请求并只接受直接反应,但不要带着敌意和威胁。

直接请求是指明确你想要什么,善于运用“我”语句,比如“我要你......”或“我希望你”而你需要的回答应是直接而清晰的,不要带着敌意和威胁,敌意和威胁会让孩子感受被控制,会容易让孩子产生抗拒的情绪。

比如在孩子看电视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看电视,但我希望你看电视是有节制的,比如看30分钟,你觉得怎么样?”

⑥协议规范家人。

家庭协议,是约束与管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正面管教》里家庭会议要求所有人都要按照协议约束自己,没有双标,而且协议长期有效。在制定协议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感受掌控的感觉,以此保证协议的执行度。

4.选择那些你愿意为之争斗的事情。

有时候不是所有的操控都是不被允许的,对于注定孩子会赢的行为,我们不妨让它顺其自然,放弃父母操控孩子的想法,学着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

心理学家:别以为孩子小,他们才是天生的情感操纵高手

共建和谐亲子关系才是我们了解“操控”背后的意义

识别并管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实现双方的共赢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父母长期坚持与正确引导,让亲子关系变得更有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孩子   目的   神经症   选择性   心理学家   边界   借口   事实   父母   正确   事情   策略   协议   玩具   妈妈   高手   方式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