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后大哭,懂“情感引导”的妈妈不会说没事,也不会马上扶

孩子摔倒后大哭,懂“情感引导”的妈妈不会说没事,也不会马上扶

作者丨九妈讲故事


孩子摔倒后大哭,你会怎么做?

大部分的家长都会立刻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然后嘴里说着没事没事。

这些话看起来充满了正能量,可是真正懂“”情感引导的父母都不会说“没事”。他们会这样做:

孩子哭,妈妈从容走到孩子身边,

妈妈:妈妈知道你很疼,我们现在可以站起来吗?(建立共情,认同孩子感受,引导孩子解决摔倒的问题)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在哭,也可能不哭了,但是你会明显发现当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理解,他们感觉好多了。看到你的从容,他们内心少了恐惧,他们会做出想要站起来的动作。(开始解决问题)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了。(虽然事情解决了,但是问题还没有结束,这时还缺一个鼓励)

妈妈:九儿,你真棒,摔倒也不怕,靠自己站起来了,这就是勇敢!(这时孩子知道了什么是勇敢!)

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比说“没事,不疼或者直接抱起来”要好的多,不仅让孩子懂得了“勇敢”,还让孩子学会了“我有能力解决问题”。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只是运用了一个工具“情感引导”。

1

到底什么是情感引导?

孩子摔倒后大哭,懂“情感引导”的妈妈不会说没事,也不会马上扶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金伯莉·布雷恩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在她的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她指出,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在这里,有3点需要特别明确:

第一,让孩子知道规则。规则就是让孩子在做事情之前预先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只一味的指责孩子做错了,却忘记给孩子建立规则。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我们总嫌弃孩子吃的到处都是,浪费粮食,但是,我们吃饭前有跟孩子约定吃饭的时候要做到不浪费吗?如果没有,请先把指责收起来,反观自己。

第二,让孩子们学会识别情感。就是告诉孩子哭是什么,笑是什么,坚持是什么,勇敢是什么……当孩子学会认识了各种情感之后,你会发现沟通变得容易起来。当她不开心的时候,她不再哭,而是直接说:我不开心了。

第三,恰当的表达情感。情感不只有“哭”这一种表达方式,恰当的表达情感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孩子哭的时候,爸妈总忍不住心烦,但是这只是孩子诉求不满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让孩子明白此刻的心情并恰当的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

情感引导是一把钥匙,打开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大门,让家庭进入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让孩子和所有家人统统受益。

2

懂得情感引导,让亲密成为一种习惯。

孩子摔倒后大哭,懂“情感引导”的妈妈不会说没事,也不会马上扶

蹲下来,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从来不是你赢我输或者是你输我赢,通过情感引导,你会发现还有第三种状态:双赢。

①情感引导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怎么来的呢?在《积极达成: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一书中提到:“情绪源于认知”。反过来,通过情感引导,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该如何处理。当处理好情绪,处理问题便变得简单易行。

②情感引导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认识情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发挥情感的力量,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了。当孩子认识到情感之后,他们会慢慢明白情感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就像勇敢就是遇到问题奋勇向前,不退缩;坚持就是每天重复做一件事;忍耐就是当现实与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依旧保持情绪稳定。每一种情感的背后都是一份独特的行为指南,当你认识之后,你就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引导,是小暖男和小棉袄的孵化机。

通过情感引导,孩子的情感丰富起来,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她竟然会引导你的情绪,成为你贴心的小棉袄。

有一次,我们在吃饭等位,等了5个号终于快到我们了,结果突然被店员告知因店内原因要再等1个小时,不好的情绪马上就上来了。女儿看我情绪不好,想要发飙,扬起脸对我说:妈妈,要学会忍耐,忍耐就是当你想要吃却吃不到的时候,你可以不发火。看着她一脸呆萌,怒火马上烟消云散。

情感引导会传染,当你以身作则这样去实践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事,有些人在悄悄改变,你的家庭,你的孩子,包括你自己都会变得更好。

3

在家庭中,到底该如何进行情感引导?

孩子摔倒后大哭,懂“情感引导”的妈妈不会说没事,也不会马上扶

家庭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沟通的问题,在沟通中,我们总是把孩子与父母放在对立面,一遇到问题,就剑拔弩张,关系瞬间冷冻。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金伯莉·布雷恩提出了5个步骤,让我们一步步改变。

①播种,也就是定规则。

提前清晰准确的告诉孩子做事情的规则是什么?

比如:带孩子去上兴趣班,你要提前告诉孩子,上兴趣班的时候要认真听讲。走在路上的时候,也要重复这一规则,到学校的时候,继续重复,让规则的种子深深的烙印在孩子心理,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就可有效避免了兴趣班上各种问题的发生。

②观察并判断孩子的状态。

虽然我们有规则的约束,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控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需要随时观察判断孩子的状况,积极做出回应。如:孩子上兴趣班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定下了规则,但是阻挡不了变数。当孩子因为画画而感到焦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回答:你看起来有点累了,要不我们先做个小游戏吧!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将孩子的“抓狂”及时扼杀在摇篮里,让孩子有个缓冲效果。

③聆听。

当孩子说话的时候你是漫不经心,而是蹲下来认真倾听?伏尔泰曾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之路。”如果你连认真聆听孩子都做不到,凭什么让孩子听你的话。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放下手机,蹲下来仔细听孩子的语言编码并学会解码。

④共情

不得不说,“共情”真的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当你践行共情的时候,你会发现雨后的彩虹。

共情就是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当孩子摔倒大哭,一句“妈妈知道你很疼”便可以瞬间抚慰孩子的心灵。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很多,只需要你一个理解与赞同。

⑤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做好二级反馈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不是直接的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让孩子计学着解决问题。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给孩子喂鱼,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解决问题之后,父母需要给予二级反馈。二级反馈其实是领导力中一个重要的词,指的是表扬+说明为什么或是什么。放到教育里是指当孩子们解决问题之后,你要做出反馈,并总结为什么。在情感引导里,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什么是情感,认识到这种情感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确的知道以后遇到这种事该如何去做。

孩子摔倒后大哭,懂“情感引导”的妈妈不会说没事,也不会马上扶

5个步骤是不是有点晕了,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让你马上了解:

当孩子幼儿园放学回来,她说饿了,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情景1:

孩子:妈妈,我饿了!

妈妈:怎么会饿,不是刚刚吃过吗?(聆听错误,也没有共情。)

孩子:于是开始自己翻零食吃。(此时父母没有建立规则。)

妈妈:不要吃零食,等下我们吃饭的时候又吃不下了!(没有规则就开始指责,让孩子感觉莫名其妙)

情景2:

孩子:妈妈,我饿了!

妈妈:你饿了?是幼儿园的东西不合口吗?(积极聆听,并观察孩子情感)

孩子:幼儿园吃了粥,可是我不想喝粥。所以就吃的比较少。(孩子得到了认同,发现问题)

妈妈:妈妈知道你饿了(共情),再等1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可以开饭了,如果你现在吃零食的话,等下就没办法吃下其他的,你愿意再等1个小时,我们和爸爸一起分享美食吗?(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再建立一个规则,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解决问题。)

孩子:好的。

妈妈:你真棒,你已经学会等待了,等待就是想做的事需要时间来完成,你得耐住性子。(二级反馈,并让孩子认识什么是“等待”)

同样一件事,情景1和情景2的效果是天差地别。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引导的做法顺序并没有前后,重点是你先制定规则,怀抱着同理心,引导问题的积极解决,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问题,然后再来解决问题。

孩子摔倒后大哭,懂“情感引导”的妈妈不会说没事,也不会马上扶

聆听+共情+积极达成=问题解决

身为地球上巨大分母上的一个小分子,我们经常与各种的分子进行加减乘除,但是有时候幸福感却是越加越少。运用“情感引导”让人生幸福感越加越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从来都是“沟通”的问题,当成功的跨越了“沟通”那道障碍,你会发现,孩子的任性与叛逆,从来没有过。


我是九妈讲故事,一个看起来平淡如水,内心却激情澎湃,集写作与摄影于一身,爱探险爱运动爱美食爱唠叨,好奇心特别重的中年老母亲。如果你喜欢我,欢迎随时关注我@九妈讲故事,我们一起来谈谈故事,谈谈心。我有故事,你有心情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妈妈   孩子   情感   都会   恰当   幼儿园   情景   勇敢   情绪   反馈   事情   兴趣   父母   规则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