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太忙!这篇文章本来在上个月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候就该出了,一直拖到现在。不过还好,想分享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时效性。


今年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候,我给姐姐弟弟进行了科普。在我的介绍下,他俩对这一殿堂级的奖项兴趣浓厚,缠着我问起了十万个为什么。


这其中,物理奖是他们最好奇的。尤其是这次的获奖者之一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他的研究跟神秘的宇宙有关。


黑洞、量子纠缠、虫洞、时空穿梭……虽然还不太明白这些词具体的概念,但光听名字就超酷的!如此amazing,谁能抗拒得了呢?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姐弟俩兴奋不已,不仅主动要求查资料了解更多,而且还脑洞大开地进行了很多设想。弟弟说以后要制造一台能够穿越黑洞内部的时光旅行机,姐姐立马自告奋勇地表示要亲自设计并且把它画出来。哈哈,看着他们拿着图纸热烈讨论的样子,老母亲我内心暗暗窃喜——Keep going!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此会诞生哦。


当然啦,这是专属孩子们的时刻,我是不会打扰的。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贵的品质正在悄悄萌发。比如,那项对孩子至关重要的能力——创造力。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01


创造力到底是什么?或许,大家对它的理解是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且能够将自己所想的实践为现实。但其实这些还不够全面。


美国科学院院士、创新理论的世界权威Richard Foster教授,是这样解读创造力的——“创造力源于好奇心,是指能够连接过去从未被连接的观念、想法。


换句话讲,创造力是知识、智力、能力、品质等多种因素的结合,是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能够承接过去,开拓未来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想想是不是特别厉害?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看到的研究。


上世纪2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LewisM. Terman)曾开展过一项著名的课题——特曼资优研究(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试图通过追踪那些天资过人的儿童成长的过程和特征,来找到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他从美国25万名中小学生中通过智商测试,选出了近1500名高智商儿童。这些孩子的平均年龄在11岁左右,平均智商为151,更有很多智商高达177至200之间天才儿童。


每隔一段时间,特曼的研究团队便会定向追踪那些孩子的状况。结果,经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他们有了一个出人预料的发现:非凡的智商,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然因素;相反地,在那些长大后成为成功人士的孩子身上,都表现出了另外一项共同的特质——创造力。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也就是说,成就与智商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巨大,却与是否拥有创造力密切相关!


原来,创造力才是孩子开启成材之门的钥匙呀。这个答案看似出人预料,但其实在情理之中。你看,创造力出色的人,往往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行动力也特别强,往人群中一放,在哪儿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


与此同时,无论是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思想驰骋的艺术家、还是用笔构建世界的作家,也都是创造力十足的人。可以说,拥有这项能力的人,未来都不会太差。


因此,它的获得与培养,家长一定要好好把握住哦。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02


爱因斯坦说:“创造力比知识更为重要。知识有局限,但是创造力却可以穿越宇宙。”


但是很遗憾,很多时候,大人的所作所为,却会在不经意间把这份充满童趣的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因为,他们始终在用分数衡量着孩子的未来,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奉为圭臬。


哈佛大学曾在某一年拒绝了164个SAT考满分的中国学生。当有家长问起原因时,校方给出了这样的答复,让所有人都沉默了:“您女儿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


而哈佛大学前校长Neil L Rudenstine曾经说过的一番话,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这一切:


“哈佛需要知道,一个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也具有创造性;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本专业的领域,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是否有广泛的兴趣……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你知道吗?世界上很多顶尖名校录用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是否具备创造力等出众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孩子所欠缺的。


大人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着孩子们充满张力的成长,用他们的刻板印象给世间的一切设置条条框框,还要求孩子们也要严格遵守。


可是,平庸的人总是千篇一律,创新的头脑才万里挑一。如此一来,有多少孩子会成为循规蹈矩的人,而他们的创造力也将由此一点一点被消磨掉。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几年前曾对全球21个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丧失了创造力的孩子,就好比天鹅被剪断了腾飞的翅膀,终将会失掉所有灵气。


到那时,我们就真的追悔莫及啦!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03


记得在美国留学那会儿,我就见识到了美国人对于孩子创造力的重视。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目标不是考试拿高分,而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鼓励孩子去尽情地探索研究。


因此,美国孩子往往都特别有想法,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并善于动手实践。这段经历,对我的育儿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了姐姐和弟弟以后,我也特别注重于培养他们两个的创造力。现如今,两个孩子总会时不时带给我惊喜。哪怕只是平日里画画、搭积木、堆沙堡,蕴藏在其中的无限创造力都让我刮目相看。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那么,这项品质到底该怎么培养呢?来说说我的看法:


1. 不要打破孩子的幻想


法国童话《小王子》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作品。我至今仍对其开头的部分印象深刻,里面是这样写的:


【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看到了一幅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页头上就是那幅画的摹本。


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


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幅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它是这样的:


我把我的这副杰作拿给大人看,我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害怕。


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画的不是帽子,是一条巨蟒在消化着一头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我的第二号作品是这样的: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这多么像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呀。大人们总是用刻板印象禁锢着孩子:


“你怎么画了一朵绿色的花?花应该是红的,草才是绿的。”

“你搭的汽车怎么没有轮子?弄错了!”

“人怎么可能有翅膀飞起来?童话故事都是假的。”

……


过早告诉孩子真相未必是好事。当幻想被打破、想象力被剥夺,他们的创造力也就一并被带走了。


2. 允许孩子犯错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曾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指出,每个孩子都喜欢探索,都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做出某些看似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比如把鸡蛋打碎、把面粉弄得到处都是……


弟弟就经常会干一些“破坏力”十足的事。那天,他就在姐姐画画时把颜料全部挤压了出来。


不过,我没有阻止他,只是温和地提醒了一下要注意。可弟弟的反应却出乎我的预料:“Mommy,我知道了。不过你快来看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居然是棕色耶!”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他为这个新发现激动不已,我也很感慨。大多数父母在发现孩子搞破坏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否定甚至训斥。但实际上,有很多创造的灵感,都是在试错时发现的。


只有积极对待这些破坏行为,才能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哦。


3. 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籍犹太人Herbert Charles Brown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经历时曾说:“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恰恰是这种敢想敢问的精神,成就了孩子的创造力。


在这方面,犹太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个民族素来以出色的创造力闻名于世,诞生过马克思、爱因斯坦、毕加索等无数大师。


而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犹太人尊重知识,但并不盲目迷信书本,而是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


读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重复和拷贝标准答案。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去寻找真相的过程,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创造出无限惊喜。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4.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乐趣


英国伦敦有个爸爸叫Sergei Urban,为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Alex和Max更多的科学启蒙,他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个主页,取名“The Dad Lab” (爸爸实验室)。


他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入一个个有趣的日常DIY实验中,简单易上手,却又趣味满满、硬核十足。


由此,两个小男孩对物理,化学,工程学,天文学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尝试着跟爸爸一块儿设计小实验。


Sergei Urban说,这个实验室建立的本质,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公式——


科学+数学+创造力=家庭乐趣


他一下子成为了网红奶爸,我也围观了他的好多视频,感觉超棒的!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都是创新的好点子呀。带孩子挖掘起来吧!


2020年诺贝尔奖的启发: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的这项能力


04

世界著名创新教育思想家Ken Robinson爵士的演讲《How schools killcreativity》(学校扼杀了创造力?)是迄今最受欢迎的 TED 演讲之一,播放量已超 5100 万次。最近,我又重温了一遍。


视频里最让我难忘的一段话:“所有孩子都是天才。但我们的教育却遏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应占同样比重。


是啊。其实,每个孩子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是让这股火苗最终熊熊燃烧、还是悄然熄灭呢?


这一切,正取决于我们此刻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诺贝尔奖   哈佛大学   爱因斯坦   能力   孩子   蟒蛇   美国   创造力   想象力   好奇心   启发   智商   弟弟   境界   成就   姐姐   兴趣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