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链是这样形成的

先用一句话来概括鄙视链的形成:群体性偏见导致鄙视链的形成。群体又分为内群和外群体——即你所在的群体,以及你所在群体之外的所有的群体。每个群体的价值观不同,只要狭路相逢,必有相争。

作为人类,我们很自然地倾向于将事情分类:好与坏、健康与不病态、朋友与敌人、对与错。当我们基于表面特征自动融入群体,或者创建群体时,鄙视链就形成了。

事实上,我们会因为一些随意的事情形成群体,比如生日相同、名字相同、最喜欢的运动队,或者来自相同的地理区域。我们觉得自己和那些与我们有共同之处的人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会对他们表现出偏爱。

我们把内部群体的成员看作是独特的、一般来说是好的人,而我们把外部群体看作是同质的、不如我们的人。

鄙视链上的心态


鄙视链是这样形成的


有钱的和没钱的、有房子和没房子的、男人和女人、有车和没车的、有教养和没教养的、文盲与教授、警察与小偷——很多对立的、有差距的的情形形成了人类的各种群体,“我们”和“他们”是所有群体的两种主要心态,这种心态困扰着大家,使我们不断的跟别人斗争。

人们看待事物,很容易过度简化——如果你跟我不在一个战壕里面,你就是在跟我作对,你是我的敌人,在你干掉我之前,我先干掉你

从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会去奴役和伤害一个跟自己平等的人,但是那些低我们一等的人是可以奴役和伤害的。你可以发现,每一场战争都是群体之间的厮杀。

为了避免群体间的斗争,就要克服偏见


鄙视链是这样形成的


为了了解怎么克服偏见,我们先看看两个心理学上的实验: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很多学校都在废除种族隔离,当时的情形需要一种方法来减少教室里的种族紧张关系。学生们因为种族原因而导致种种互相竞争,互相嘲弄,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分歧。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博士被学校聘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创造了一个叫拼图教室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们都参与,并且必须互相合作依赖,才能取得成功。

他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一页资料,为了拥有整个课业的完整内容,学生们被强迫的要去互动,从而获得整个课业的资料,这个情况下,学生们学会了彼此依赖,相互合作的意识,因为只有在排除竞争,无视种族,保持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活动。

最后,学生从种族划分的内群体和外群体变成了一个整体,就像拼图一样,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硬核心理

这项实验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研究人员假扮成夏令营人员,将22名从未谋面的青春期男孩分成两组。 一旦每个小组建立了联系,研究人员就创造了一系列的挑战,导致每个小组在争夺有限资源的问题上,对外部小组的敌意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心态。

然后,研究人员引入了需要团队合作才能成功的机制。其中一个例子是:研究人员中断了营地供水,为了应对缺水的危机,男孩们不得不暂时搁置分歧,合作探索供水的问题。

随着两个团体之间开展了更多,以合作为基础的活动,两个团体之间的敌对情绪逐渐平息。

实验表明,虽然相互接触对于减少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很有用,但是相互依赖,对于建立持久的群体和谐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的想法


鄙视链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对“他们”的心态会导致彼此的争斗,对外部群体中的任何人表现出敌意,同时,也导致我们会觉得,只有“我们”的内部群体才值得拥有资源,无论是金钱、尊严、教育还是权利。这种心态导致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和不公平的社会。@硬核心理

制造鄙视链的人的心态是什么?就是体现优越感,但这制造了社会矛盾,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这种想法,都将人们置于在一个充满火药味的世界中。

但是,我们并不只有一种看待别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

当你的朋友是少数民族的时候,你很难成为种族主义者,当你最好的朋友是警察的时候,你很难讨厌警察,当你的信任的人是个普通人的时候,你会尊重他,当你尊敬某人的时候,你很难蔑视他ーー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你内群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局外人,“他们”变成了“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艾略特   阿伦   课业   敌意   研究人员   拼图   偏见   分歧   种族   情形   群体   心态   小组   警察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