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武汉解封了,各地区的开学时间也都逐渐公布了,这场漫长寒假落幕式终于拉开了帷幕。

之前很多人讨论,如果可以出门,你最想干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围绕着同一主题,那就是出门。出门玩成了这次疫情在家所有人特别是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最迫切的愿望。

虽然快开学了,但孩子们的心还没有收回来,在家的生活虽然长,但似乎每天过的都是同一天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不仅是孩子们,连家长们想出去玩的心都难以抑制。

一家机构在线上做了个调研,调查如果可以出门,家长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排名第一的,就是带孩子去旅游。而没带孩子去一次旅行,也成了这个假期很多家长心中对孩子最大的亏欠。

英国理论家托·富勒曾说:“行路多者见识多。”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他所走过的每一段风景,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宝贵回忆。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旅行多的孩子,更有见识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马克•罗兹维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科学实验:

把在差不多的老鼠分三组,第一组放铁笼里饲养,第二组则养在光线昏暗、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第三组养在一只大而宽敞的笼子里,里面不仅光线充足,而且设备齐全,有滑梯、木梯、小桥等各种“玩具”。

几个月后,科学家们发现丰富环境组也就是第三组的老鼠更加机灵好动,而贫乏环境组的老鼠却呆滞老实。在解剖老鼠大脑后发现,前者的大脑皮层在厚度、蛋白质含量、细胞大小等方面都比其他两组的老鼠有优势。

这个实验要告诉我们,即便基因资质一样,见识过更广阔地方的生物大脑,要比在固定贫瘠地方养出的生物大脑更加发达,而这一点在人身上更为明显。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倪萍在《姥姥语录》中,记下了在乡下的姥姥身边的那段时间。那一段经历虽然在她其它恢弘经历面前略显暗淡,却被她认为是心中是永远的白月光。

姥姥家山崖上从绿转黄,再从血红到黑红的一串野草莓,门口的河道、记忆里的瓜田,还有郁郁葱葱的大碗花,那些无数遍的所见,总能带给她不同的感悟。

倪萍说:“那一嘟噜野草莓红得让我心碎,红得注入了生命。”

倪萍爱上了那醉人的红,后来,在倪萍的画中,大多都有着那时所见、所感的影子。

一位知名的摄影师曾说:“孩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长留在脑海中。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的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到的风景。”

旅行多的孩子,更有见识,那是因为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距离和长短,在于触碰,当孩子触碰到接触到的地方越多,他世界的色彩越多感悟也越多,而这些感悟,就是孩子见识的积累。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旅行多的孩子,更豁达乐观


在赵本山的电影《落叶归根》中,夏雨饰演的背包客是一个只出现了几分钟镜头、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电影中的他是一位驴友,在旅行开始前他是个认为自己干什么都没有长性,觉得生活没有希望的颓废之人。

但在旅途中,他见过那么多人,见过那么多事,他感觉心理得到了治愈,他准备以超强的毅力骑着自行车去准备去西藏,他说:“人活着就得有劲!”一副活力满满,充满希望的样子。

作家徐承华说:"无论贫富,走出家门,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富足而必需的营养。"而对于孩子而言,旅行带来的营养最能滋养的不是他的学识,而是让旅游中的阳光温暖了他的心态。

在亲子旅游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吴尊的女儿Neinei,一开始每次听说要和爸爸分离,都会哭个不停,但经过一次次的旅行她变得越来越独立,慢慢的离开爸爸后也能出色完成任务,

有次村长问她: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棒?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Neinei说:因为爸爸说“你要勇敢”。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每一次的任务,每一次的旅行,每一次爸爸的鼓励,都是Neinei从一个只会躲在爸爸身边哭的小女孩蜕变成开朗善良的大姐姐的基石。

离开了家,走出舒适区的每一次旅行,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他们走向独立的一次捷径,还是他们心灵的一次洗涤。

旅行多的孩子,更豁达乐观,因为当孩子见识过人外的人,见识过山外的山,他的视野才不会被一亩三分地所局限,才不会被身边的小事所困扰。


有益的万里路,并不是出门就算的


闺蜜就曾经和我吐槽过,自己的孩子在上五年级的时候,跑回来和妈妈说在课堂上学习到了巴黎圣母院,非常向往想看,吵着要去那里旅行。

闺蜜很生气,说前两年刚带你去的你怎么忘得一干二净呢?拿出照片给孩子看,还吐槽花那么多钱本来就是带孩子出去增长见识的,但孩子每次去旅游就只喜欢在车上睡觉,去过哪里只能靠照片记住。

孩子嘟囔着说,你要是早点和我说那是巴黎圣母院而不是一座没什么区别的建筑,我不就好好看了吗。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明白了旅行对孩子的意义,但是就如同听了不一定等于听懂,见了不一定等于长见识一样,不是每次出门,都是有益的行万里路的。

有益的旅行,哪怕不是万里路而只是家附近的小公园,也能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启发,而赋予孩子旅行的意义的,就是父母。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父母怎么赋予孩子旅行真正的意义?


1.引导孩子带着探索的心态去旅行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旅途还未开始,旅途的意义就已经随之展开。

每次旅行,比起带着孩子直接就去,让孩子迷迷糊糊地开始一段旅程,不如提前告诉孩子要去的地方,告诉孩子可能要见到的事情,最好能给孩子几个问题引导,让孩子带着问题开始一段旅程,才能在旅途中更好的思考。

2.引导孩子对旅行中的事物多加思考

一叶一树木,一花一菩提,这些微小地事物都隐含着无穷无尽地道理,旅行亦是如此。

在旅行中,不必把教学地重点放在每个名物古迹上面,很多地小事都可以是孩子学习地目标。比如旅途中坐的飞机是怎么飞的,酒店是怎么通过网络预约的,每一张票又是怎么到我们手里的。

这些事情虽然小,但背后蕴含的知识却一点不比名胜古迹要少。引导孩子对旅行中无论大事小事都多加思考,才能将旅途的意义最大化。

3.引导孩子对看过的事物回味感悟

很多人都觉得,能证明你去过旅游的就只有照片和纪念品,但其实旅游的最好证明是记忆。

旅行只是一次特殊的生活,它依然可以回归到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当中。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对旅行中看到的事物事物回味感悟,再将它们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段旅行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真正的完成了他的使命。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有意义的旅行,有时不出门也能搞定


虽然知道一场有意义的旅行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但耗时耗力的去准备,有时候对本就忙碌的家长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再加上现在特殊时期连出门都要思量再三,和旅行有关的事情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家长再是有心想带孩子去又能怎样呢?

其实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市面上很多地理书籍,不仅能解决孩子在旅途中的各种问题,还能让孩子足不出户体验到旅游的乐趣!

武汉解封:开学前,你最想带孩子去做什么?这件事情荣登榜首

符合家长需求的地理书籍,必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专业人士主编,适合多年龄的孩子

市面上的地理书籍参差不齐,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科普读物都适合孩子来读,许多地理书籍初衷是写给有一定基础的大人读的。

这些书虽然好,但比较难懂,并不适合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家长购书的时候可以多做做功课,选择专业人士主编,适合多年龄孩子的儿童读物。

2. 妙趣横生的描写,让地理更富乐趣

给孩子的书不一定要含有多么多么广的知识点,但一定要描写的有趣,能吸引住孩子读书的书才是好书。

比如市面上有些地理科普书将地理知识与唐诗结合,不仅让地理更加生动有趣,还能熏陶孩子,让孩子体会古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韵味,做到多方面发展、文理皆优的培养和引导每一个看过这些书的孩子。

3.新媒体配套程序,足不出户也能行万里路

现如今很多书籍都有配套的音频、视频,比起只有简单文字的书,这些书籍更能做到吸引孩子多方面感官,让孩子对知识了解更全面更渗透,地理科普读物也是如此。

很多地理科普读物不仅配套了音频讲解,还配套了有关视频,甚至还有全景的AI小程序。孩子只需要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观看到书中所讲的地方风景,实现“云旅游”,做到足不出户也能行万里路。家长在选择地理书籍的时候,也可以尽量往这方面考虑。

千里之行,不一定始于足下,也可以始于书中。

打开孩子的眼界不必要等到将来,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

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探索的更远!


撰稿:半勺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解封   足不出户   武汉   榜首   见识   旅途   老鼠   事物   爸爸   地理   家长   父母   意义   书籍   孩子   旅行   地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