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前几天看了一则视频给逗乐了,孩子和爸爸比赛“格斗”,眼见自己要输了转身就不玩儿了;

孩子和爸爸下围棋,没赢过爸爸,难过的梨花带雨;

孩子和小姨比赛跑步,小姨赢了,孩子一愣,喊了一声“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转过身就趴在桌子上哇哇大哭起来……

画外飘来孩子爸爸的一句:你别这么输不起嘛!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爸爸深深的无奈,这情形太司空见惯了。

其实,孩子抗拒失败、想要赢是正常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喜欢在一次次比较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与其说孩子想要“赢”的结果,不如说孩子想要的是“赢”给自己带来的关注和赞赏,孩子能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好胜心,对孩子来说是把双刃剑


好胜心人人都有,孩子想赢也是天性,一定的好胜心还能更好地激发出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的进步。

但是,如果好胜心太强,对“赢”过于执着,就会有碍于孩子的成长了。

那孩子是在什么时候变得“输不起”的呢?

细究起来,这个执念很可能是我们亲手给孩子种下的。

当孩子赢得比赛,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很开心,夸奖孩子、给孩子奖励。

当孩子输掉比赛,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又会很失望,批评孩子、甚至指责贬低孩子。

孩子虽然表达能力不佳,但对于捕捉情绪却十分敏感,通过父母的反应,他会清楚地意识到“输赢”的重要性,久而久之,自己成绩的好坏就直接和父母给予的爱画上了等号。

孩子的内心是需要得到父母充足的肯定和信任的,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孩子只能咬牙努力。

甚至有的时候,单单自己成绩好还不够,还必须要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好。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去年,39岁的秦女士就因为5岁儿子的成绩问题患上了抑郁症。

秦女士说,自己班上有一半的孩子都考了100分,而自己的儿子却“只”考了98分。

身为重点小学教师的她,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

在这种绝对不允许“失败”的高压环境下,孩子不敢输,只能拼了命的赢。

荷兰心理学家马丁纳曾提出,快乐分为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无条件式的快乐。

但是,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最低层次的“竞争式快乐”中:我比你强,我才快乐;我的孩子比“你家孩子”强,我才快乐。

于是,孩子也只能用赢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抢夺自己的父母,唯有赢过别人,才能被父母认可、才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关爱。

这样长大的孩子是容易缺失自我价值的,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很低,价值感和幸福感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

只有比别人强,才会有存在感,否则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自己。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怕输,而是父母太想赢


之前微博上有一段令人唏嘘的视频,在郑州举办的一场幼儿平衡车比赛中,一名2岁组的小姑娘因为没有跑出好名次,被妈妈当场拽下赛道当街训斥。

视频中,妈妈一边拍打孩子的头盔、一边尖声斥责:“你有什么好哭的!你在想什么呢!全程都在遛弯!”

孩子惊吓不已,对妈妈哭着保证下次一定好好跑。

气头上的妈妈一时竟扔下哭泣不止的孩子独自转身离开。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在网友一片抨击声中,有位网友的评论戳痛人心:这位妈妈是有多失败,才会要求孩子小小年纪就必须出类拔萃。

很多父母会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反而忘了自身的成长,但是,面对社会的日益发展,担忧自己会渐渐脱节,内心又充满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父母把矛头指向孩子,不惜一切代价逼迫孩子出类拔萃,希望能用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

因为父母太想赢,孩子才不敢输,孩子拼尽全力地去成功,也只是为了不想让父母失望。

阿德勒曾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但是,这对于被父母“有条件接纳”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做到的,努力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而不是为了实现自我。

渐渐地,孩子也失去了做自己的能力,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未来又何谈幸福呢?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现在输不起的孩子,将来如何去赢?


太在乎输赢的孩子是敏感的、不自信的,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过于在意外界的声音,失去自我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困在原地,无法前进。

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面对孩子怕输的心态,家长及时、正确地引导则尤为重要。

1. 接纳孩子的难过情绪,给予孩子安抚疏导

面对失败,孩子会难过、会有挫败感是很正常的,但是,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还不成熟,哭闹是他们排解难过的常用方式。

这时父母不要再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因为“失败”本身已经令孩子很难过了,也不要制止孩子的哭泣,可以给他一个坚实地拥抱,慢慢安抚孩子。

“很难过对不对?因为输掉了比赛所以很沮丧?没关系,我们下次多努力就好了。”

要肯定孩子的情绪,告诉他感到难过是正常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是完全被爸爸妈妈理解并接纳的。

一个情绪被认同接纳的孩子,能够更快地得到平复,走出负面情绪的影响。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2.鼓励多样化,引导孩子重视过程,体会进步的快乐而非结果

曾看过一则泰国的教育短片,一个小男孩因为太过瘦小,在足球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

面对沮丧的孩子,妈妈则每天为他打气:

“教练说你今天很努力哦。”

“你现在会时不时地用头顶球了呢。”

“再努力一点点。”

“不用追上其他人,努力去超过就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好。”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就这样,孩子开始放眼于当下的训练,比起结果更在意每天的进步,终于在赛上有了不错的表现。

比起对孩子输赢的结果进行表彰,不如多鼓励孩子每次的进步,肯定孩子的努力。

引导孩子体会到过程中的快乐,和孩子一起把“输”变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争取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3.不为了哄孩子而故意让孩子赢

有时候,家长为了哄孩子开心,会在游戏中迁就孩子,故意让孩子赢。

但是,这虽然能逗孩子开心,却也给孩子一种“只有我能赢”的假象,同时,剥夺了孩子经历常规挫折的机会。

一个习惯了“赢”的孩子,是无法再经受住“输”的打击的。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地想去拿一个十米之外的球,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之后,急走了两步去把这个球拿给了孩子。

孩子轻而易举得到了球也许会很高兴,但是与拿到球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体验独立完成拿球动作的这个过程。

在这期间,他可能会摔跤、会遇到阻碍,但是当他独立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信念:尽管受到了挫折,但是我还是可以靠自己达成目标。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挫折商的过程。

挫折商越高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的挫折感就会越低,遇事不气馁,越挫越勇,自信能够靠努力做得更好。

孩子只想赢不能输?恭喜你,他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同样,孩子面对失败的处理方式一定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若父母坦然,则孩子也不会太计较;若父母较真,那孩子又怎能放得下?

面对输赢,父母必须要先放平心态,才能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输不起”的误区,学会坦然面对输赢成败,从而在实现自我、突破自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撰稿:莫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条件式   孩子   好胜   出类拔萃   输赢   负面   挫折   情绪   爸爸   父母   成绩   过程   努力   妈妈   价值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