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的不婚主义

文/王小白


小镇青年的不婚主义

△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小武》


我是一个来自平凡的中部小镇的平凡青年,经历了残酷的高考,来到魔都求学,今年大三,20岁。照常来说,接下来就应该是按部就班的毕业、考研、工作、结婚生子……父母大概也是这么构想的。


但事实上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正朝着不婚主义者的方向高歌猛进,以后大概率不会结婚。我之前有跟朋友提到过这些,但大多数人都以为我在开玩笑,我也懒得去解释。


坦白地说,我害怕婚姻;准确地说,我甚至有点厌恶婚姻。


这种害怕和厌恶最初来自父母。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便把我放在另外一个村子中的寄宿制幼儿园里,每周回家一次,到了小学,我转到县城里的私立小学,又变成了半个月回家一次。


那时候我还是十分恋家的,尤其是想念母亲。按理说,我每次回家前都是急不可待的,但事实上我每次都是以一种极其忐忑的心情回到家的——这要取决于那段时间父母的关系。他们经常吵架,吵得很厉害,虽然从来没有动过手,每次我在旁边看着的时候就很不知所措,想劝架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也不敢说;别的小孩回家可能要这个要那个的,我那时候觉得只要在我回家的那几天他们不要吵架,开开心心的就好,所以我自小就相当懂事,尽量不任性,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但大多时候还是不如意,他们还是吵他们的。


因此我从小便对父母为什么结婚感到不解——因为他们的婚姻明显与电视里说的不一样,我甚至有点怀疑他们走到一块不是出于感情,而是包办婚姻。


当然,后来和母亲聊天,她讲小时候她和父亲是一条街上长大的青梅竹马——我当即觉得我“认清”了婚姻的本质:婚姻中的感情是会不断磨灭的,到后面就会只剩下一种叫本分和惯性的东西。


这便是我对于婚姻的最初的印象。


小镇青年的不婚主义


当然我是一个很谨慎(怂)的人,我小时候很清楚我父母的关系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定会有那种很幸福的婚姻。


然而这个想法最终也破碎了,这种破碎起源于一部电影——《飞屋环游记》,我记得这片子前两年有重映(可能记错了),总之当时我看到重映时打出的标签是“喜剧”,我当即破口大骂,我可太记得这部电影当年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过多大的影响了。


我是十一二岁的时候看这部电影的,虽然说不清楚,但那时对幸福的婚姻的确有一个幻想的雏形。《飞屋环游记》的开头就很好地将这种雏形给具体化了——开篇男主人公与妻子从青梅竹马到白头偕老的平凡生活瞬间满足了我对美好婚姻的所有想象,然后它又瞬间将这种想象击碎,老人后来孤身一人的情景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带着极其悲伤的情绪看完了这部片子——虽然这不妨碍我后面笑得很欢。


我从那时开始便认为这就是部悲剧,就再也没看过。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认识到——即使开始时再幸福的婚姻也逃不过最终结束时的凄凉。我后来就这个问题细细想过——假设我和妻子能够有一段十分幸福的婚姻,那我们一定十分相爱,那如果她先我一步走,到时候我肯定悲伤孤独得要死;如果我先她一步走,那她又该是多么的悲伤与可怜。最好是通过我们两个同时死去这一种方法来避免上述情况,但这又十分困难。想来想去,可能也只有到时候飞到荷兰安乐死这一种方法。


可能有人会说,我这种想法过于偏执了——虽然结局避免不了一个人的孤独和悲伤,但过程还是美好的不是吗?这不就像顾城的那句诗“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我以前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我后来发现,我从小接受的是“苦尽甘来”、“用长时间的艰辛去换取结果的成功”这类教育,也是这么做的。


我几乎从来没有体验过这种“过程的美好”,我接受不了那种凋零的结果。


小镇青年的不婚主义


我婚姻观念的进一步成型是在表哥结婚后。表哥这人,据他自己说,在高中时是学校一霸,校规于他如无物,抽烟喝酒打架逃课上网便是家常便饭。但十分聪明,因此虽然高考前一天晚上还在网吧上网,最终还是考上了大学,并且靠着在大学里的机缘,毕业后也相当成功。表哥大我很多岁,但在我小时候还带我玩过那么几次。


在我眼中,他便是“自由”的代名词——自由自在,极其潇洒,和那时候的我完全是反义词——我是镇上著名的乖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我确实很羡慕表哥的那种生活方式,能够不受人管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不是说抽烟喝酒打架。


后来在我去城里的重点高中上学,他突然就结婚了,对方是相亲认识的,比他小很多。我当时有点诧异,因为表哥明显并不很喜欢对方,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的基础,但我也没有特别在意。只是他明显和婚前有了很大的差别,也就我们常说的,他被婚姻和家庭拴住了,各种麻烦事、婆媳矛盾以及孩子的问题接踵而来。


从那时候起,我的婚姻观念就逐渐确定下来了:婚姻首先并不意味着爱情,而是责任和义务。我不认为我是那种上辈子可能拯救了银河系的那种多么幸运的人,也就是说,我大概率碰不到真正喜欢的人,如果我结婚的话,它首先将夺走我的自由和激情,最终成为纯粹的枷锁。


如果足够幸运,能够碰到真正喜欢的人,但这又有两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我可能会像父母那样,在度过婚姻的甜蜜期后陷入漫无止境的争吵与烦闷;即使我们婚后一直十分幸福,我也会在晚年的孤独与悲伤前望而却步。


我说过,我是个谨慎的人,在这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占了一大半可能性,剩下的一小半可能性中第二种又占了一大半,婚姻能给我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镇青年的不婚主义


实际上,将婚姻简单粗暴的划分成这三种类型是有些草率了,我当然知道现实会比这复杂太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的,无论哪一种类型,婚后各种麻烦事都会“不期而至”——婚礼、房子、车子、孩子、上学、养老,一样都不会少,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大部分麻烦和困难也多源于此。


我不结婚的想法正是在那时候产生的——老子在父母、亲戚、学校、老师各种各样的人的管教下耐心忍耐了十几年,现在你告诉我以后可能会像表哥一样被一个没那么喜欢的女人再捆上几十年,被房子、车子、孩子等各种麻烦事折磨到退休,我一想到这里就浑身难受,仿佛我这十几年的忍耐毫无意义。


我曾经觉得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对我来说唯一的意义在于我以后能够自由地生活,因此我变得极具耐心,父母的期盼、老师的教诲、学校的要求我一一接受,我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为的就是最后的“苦尽甘来”,能够摆脱他们的管教,我不可能为了那一种希望渺茫的“美好婚姻”赌上我十几年来的努力——我是个谨慎(怂)的人。


我现在有点累了,在这十几年的压抑里,我越来越糊涂,活不明白,如果,我是说如果我结婚了,生了个孩子,我实在不知道我应该如何教导他,应该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他,我害怕他的人生像我一般。


所以,不婚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理性的结果,以前我没有自由,也没有爱情,现在我有机会,我要尽可能地去抓住我能得到的东西。“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终究只是一个玩笑罢了。


至于老年后的生活,我倒是不大在意——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在老年时活得不悲伤孤独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麻烦事   苦尽甘来   表哥   小镇   可能性   谨慎   小时候   悲伤   孤独   美好   父母   主义   婚姻   情况   青年   孩子   幸福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