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


1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约翰尼!约翰尼!”妈妈站在门口,呼唤正在半条街外玩耍的儿子。约翰尼没有反应。妈妈走到约翰尼面前:“约翰尼,你穿上毛衣吧,今天早上有点冷哦。”“没有,一点也不冷,妈妈。我觉得很暖和。”“我觉得你应该穿上毛衣,我去给你拿。”妈妈走回家里,拿出毛衣,走回去,给约翰尼穿上。


这个过度保护的妈妈是在扮演高度权威的角色,她决定约翰尼是不是热、是不是冷,约翰尼只要接受她的决定就好了。


长此以往,约翰尼就有可能发展出让妈妈不停为自己忙碌的“技巧"。妈妈其实在提供没有必要的服务。妈妈认为约翰尼需要穿毛衣,而约翰尼也不抵抗,动都不用动,只需站在原地。


结果是妈妈走过来,走回家,再走过来,再走回家,来回忙碌。而妈妈完全不清楚这个状况,还以为自己掌控了一切。


2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嗨,妈妈,我们俩能不能去一趟商店买些东西?我们想摆个卖柠檬水饮料的小摊儿。"

“吉米,不行,我看不能让你们自己去商店。"

“拜托,妈妈,商店只不过走四个路口而巳。"

七岁的吉米乞求妈妈。

五岁的马尔文也帮忙恳请:“妈妈,拜托啦,让我们去吧!天气这么热,我们的柠檬水肯定能卖得好。"

“我现在没空,你们又太小了,不能自己去。而且你们需要买的东西太多了:纸杯、柠檬,还有好多东西。再说了,你们要把小摊儿摆在哪儿呢?”

“院子前面,肯定会有好多人来买的。"

“不行,我不同意。"

妈妈设法让孩子们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俩孩子转身离开时,吉米用嘲弄的口气说:“哼,她就是怕这怕那。"

马尔文点头同意。


妈妈的确害怕,她担心儿子们一脱离她的视线就会出危险。她想保护他们不受任何伤害,这样的担心和恐惧很自然很正常,但是妈妈的行为过分了,在她眼里,到处都潜伏着危险,结果造成了她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妈妈想要保护孩子不受到任何伤害,这个愿望却有可能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气馁和无助的感觉,觉得自己必须依靠妈妈。这样的愿望,是妈妈错误态度的线索之一。


在“为他们好"的借口下,我们这样的态度造成孩子停留在无助和依赖的状态中,在我们自己和孩子眼中,我们表现出的是,只有大人才具有权威和能力去保护孩子。我们把自己放在占有优势的支配者地位,让孩子顺从。然而事实是,在当代越发民主的社会中,孩子不会忍受这样的地位,他们迟早会反抗。


还有一个我们过度保护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自信。因此,我们对年幼孩子的能力更没有信心。


吉米和马尔文暂时被妈妈说服了,接受了妈妈的决定,但他们接受的态度是轻蔑而不是尊重。他们看到妈妈的胆怯,并因此对妈妈不满。


孩子对待过度保护的父母有什么态度,取决于孩子的目的。最危险的态度,是前面说过的错误目的中的第四种一一自卑。孩子会对自己完全气馁、绝望放弃,期望自己一辈子被保护,无法面对任何困难。


3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两个月前,六岁的乔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每天都需要口服胰岛素。乔不知道自己的病况,妈妈说那些胰岛素是维生素。妈妈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她不想让乔成为特殊的孩子。妈妈从不当着乔的面和医生探讨病情。她每天提醒乔,必须吃妈妈为他准各好的食物,只有这样维生素才能产生效果。


妈妈的顾虑很有道理,当孩子患上功能疾病时,我们会要力求保持生活常态。而事实上,逃避和谎言却很难达到这个效果。妈妈对乔过度保护,她想控制这个状况,并担负起替他选择食物的责任。


但是到最后,乔必须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因为最终他需要自己面对和处理。如果乔患上的是麻疹(而不是不容易看到的糖尿病),妈妈就会告诉他,并且全心照顾他直到痊愈。妈妈会觉得,像糖尿病这一类终身疾病不太容易跟孩子解释。而其实六岁的孩子已经足够大了,能够了解他患了病,需要药物帮助自己的身体正常运行。


妈妈可以一开始就用轻松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态:


“你的身体里有一个胰腺不能正常工作,我们需要用这个叫做胰岛素的药物帮助它。如果你给胰腺太多食物,也就是太多工作,那么胰岛素就没办法帮助它。所以我们需要很小心,注意你吃了多少。”


这样帮助乔慢慢对他的身体失调有所认识,相信他能够面对,并得到鼓励自己面对。而家长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等乔再长大一点,懂得更多的身体知识,会对自己的身体失调问题更加了解。这时妈妈可以解释:“你之所以需要频繁地做尿液检验,是因为我们要检查你的胰腺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如果妈妈能够轻松应对这个压力,她就能教给乔处理方式,以及面对困难的能力。而如果妈妈不让孩子面对问题,她就是在忽视并且不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克服困难。


不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被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活非常让人郁闷和生气。我们不能安排命运,也不能控制命运。当我们竭尽全力去控制时,势必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困扰和痛苦。


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学到的是:明知道结果是不可避免的,还是要继续斗争,不论怎样都要继续。最后当一切努力都无用,孩子会非常容易产生愤怒和怨恨一一一不仅对父母,也对生活本身,对生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而愤怒和怨恨。


被宠坏的小孩就是因为生活不如意而发怒的孩子。让生活顺从自己的意愿,这是个多么可怜而注定无效的意愿!更加不幸的是,当孩子长大成人,不能再做被宠坏的小孩,这种态度却己经成为他们的基本生活观。


当我们对孩子溺爱,试图保护他们一辈子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送给他们一件“性格礼物":认为生活令人愤怒,而自己只能无助地暴躁。


为了避免给孩子带来这样可悲的错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法和态度面对生活。步骤是:


首先,我们要审视自己面临的情况是什么。

然后,找出答案:“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引导,对让人不安的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孩子们的脑力其实非常发达,我们引导他们好好使用吧!


4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妈妈,乔治把我的书撕坏了!"布鲁斯看到还是婴儿的小弟弟撕了自己的书,暴怒地尖叫。


布鲁斯已经说了自己的问题,也表现了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他想让妈妈为他解决问题,并且做点什么,最好是惩罚乔治。


“哦,亲爱的,你的书被撕坏了,我也很难过。书已经被撕坏了,但是你有什么办法让乔治不会撕坏你的另一本书吗?"

“我不知道!"布鲁斯愤怒地大叫,“你应该做点什么,让他不要再这样!"

布鲁斯一脸怒气,但妈妈依旧保持了平静:“你想想看,你能做什么?布鲁斯,咱们先等一等,一会儿再继续讨论这件事。我现在要先去一下卫生间。"


妈妈去了卫生间。过了一会儿,布鲁斯平静了,妈妈再次把问题提出来和他讨论。布鲁斯再次声称,这样“不公平",并且表现出对弟弟的敌意。但妈妈避开了他的敌意:“我们没有办法让乔治不撕东西,布鲁斯,这个你也知道。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让你的书不被乔治撕掉呢?"


妈妈很智慧地提问,慢慢引导,最后布鲁斯想出了好主意:自己把书放到乔治拿不到的地方。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是吗?


如果我们自己心里有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就会认为他们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或者承受不了挫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必须被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能力这样的新观念取代,然后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


当然,我们不会对孩子完全撒手不管,更不会让孩子忽然面对生活的所有打击。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保护孩子,而是让自己成为“过滤器",过滤出孩子可以面对、应付的情况,然后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随时准备好,在他实在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


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我们就可以开始这样的行为。慢慢地,通过观察和引导,将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问题解决后的满足感、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


——摘自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孩子: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乔治   孩子   目的   柠檬水   胰腺   胰岛素   意愿   毛衣   愤怒   态度   身体   能力   东西   妈妈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