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成绩倒数,我们要不要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最近北大的丁教授,因为一条吐槽女儿的视频,突然间火遍了全网

先来看看这位吐槽女儿的父亲背景:6岁凭借惊人的记忆力背下新华字典,“神童”加冕;读书时以出色的成绩考上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后考上北大高等教育科研所硕士,并成功留校;2001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博士生导师、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

这位“神童”没有“泯然众人”,而是充分发挥优势,以学霸的身份一路开挂,稳定在精英人才的金字塔尖儿。

而且,丁教授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这样一个高知家庭的孩子,按照常理推断,无论在先天基因上,还是后天培养上,都应该是 “赢在起跑线”的天才少年。

可事实却相反

一对高智商精英父母,偏偏生了个“学渣”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被同龄的孩子甩开一大截,甚至数学还考过倒数。

用教授的吐槽话讲: “我天天给她辅导学习,我真的是……“

“你(只能)感慨这就是天道,没办法……我那姑娘和我们比差太远了!你必须接受,你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真不真实?有没有共鸣?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在每天陪孩子写完作业呼天抢地之后,那种捶胸顿足的呐喊和无奈?

看完视频里他那参透宿命般的苦笑、那佛系中带着无奈的语气,好多家长顿时欣慰得热泪盈眶。

“原来北大教授也吼孩子,也为家有普娃操心。心理顿时平衡了!”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是拒绝孩子平庸的,这其中还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家长自己比较平庸,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本质,实际上是两层投射,对自己渴望成为龙凤的投射,和对平庸无能的恐惧的投射。

所以,类似“鸡娃都是为孩子好,竞争那么激烈,白领总比扫大街的幸福度高”的观念背后,实则藏着家长的“私心”:拒绝孩子平庸,是在拒绝接受自己的平庸和愿望落空。

第二种,家长本身非常优秀,喜欢拿孩子跟自己比。

他们是矛盾的:意识上渴望孩子超越自己,或和自己水平相当,以维系高自恋水平,而潜意识上,却可能因为恐惧孩子真正超越自己,而导致自恋破碎,或者共生失败。

也就是说,孩子不优秀,会损伤他们的自恋,而孩子太优秀,可能也会损伤他们的自恋。所以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既强迫孩子向自己看齐,又热衷于通过与自己对比来打压。

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大概率不如我们

北大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成绩倒数,我们要不要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北大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成绩倒数,我们要不要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父母再成功,下一代却很有可能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会直接钝化孩子对成就的认知。这会导致孩子无法从最依赖的家庭中,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如果在父母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孩子便会产生一种类似自卑的情绪。即便分数很高,学业很好,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声音,在对自己不断否定,使他不断想逃避、放弃。

这种心理,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成就的认知。在往后的人生里,他会后劲不足,从而越来越真正地趋于平庸。

承认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大概率是个普通人,其实并非失败。

因为做父母的使命,从来都不是让孩子在流水线上成为最成功的那个,而是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不同。

每个孩子,有千万种姿态,就必定有千万种成功。我们不应该用一种成功的标准,去圈定千千万万个孩子。

纪伯伦在诗里唱到:孩子借助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

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使命,奔向远方。

愿我们奋力托举的孩子,都能展开翅膀,飞向属于他的那片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高知   托尔斯泰   普通人   北大   教授   孩子   神童   倒数   概率   平庸   损伤   家长   女儿   父母   成绩   优秀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