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父母,紧张的关系:你还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


焦虑的父母,紧张的关系:你还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


照例,先放上读者留言:“我现在特别反感‘原生家庭的伤害’几个字。这个社会的竞争压力大,生活压力大,造成更多父母的焦虑,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可现实它允许吗?你包容他成绩落后,包容他事事的不完美,最后工作找不到,钱挣不到,那个时候你觉得他不会怪你吗?那时候你觉得他会快乐吗?那时候你觉得他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吗?”


昨天的文章,我澄清了“原生家庭的伤害”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今天对文章可以进入到这位读者的留言上了:我也希望孩子开心快乐,无忧无虑,但是社会形势不允许啊!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怎么可能不焦虑?!


我想这位家长的留言代表了在当代中国的大部分家长的心声。


当代中国,是一个高速旋转的机器,不断创造着“中国速度”的同时,物质基础却并不丰盈,这使得每个人都会产生产生程度不同的无力感,感觉到自己被社会意识的洪流裹挟,并有一种不得不被动跟随的无奈。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体国人都处于安全感缺失的匮乏感当中。于是焦虑和迷茫便成了一种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成人的专利,事实上,处于生物链“最底层”的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并不会少于成人,只不过有的孩子因为无力对抗这种压力,选择了相反的方式逃避而已。


那么,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家长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


焦虑的父母,紧张的关系:你还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


01 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父母,无法给孩子心理力量


重读这位读者的留言,我们可以读出其中深深的无奈:社会现实这么残酷,我不焦虑又能怎样?我不逼孩子,ta将来学习不好、没有前途怎么办?


如果一个人经常问“怎么办”,那么往往意味着ta“没办法”,也就是陷入无意识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活出你自己”这句话在当下很流行,但是什么才叫“活出自己”?答案就是拥有人生的掌控权。掌控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在满足了生理层面的要求之后,安全感就成为人最重要的需要,而掌控感和安全感密不可分。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相信并且认为自己对生活、命运是有掌控感的,是可以自主选择的,ta才有可能算得上是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才有可能迸发出生命的热情和力量。


很遗憾人格的发展并不以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加。很多人虽然年龄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但是心智却仍然停留在早年的阶段,内心对世界充满了不自知的恐惧和无力感。


这样的人一旦成为了父母,又对自己的问题又不自知,不能自我成长的话,那么ta的孩子,就成为了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对于孩子来说,ta自身的力量是孱弱的,所以ta必须依靠父母的照顾和抚养。这种抚养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抚养,比如吃饱穿暖,更主要的是来自于精神世界的抚养。比如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构建安全的依恋关系,能与孩子边界清晰等等。


对于人格不够健全的人来说,做到以上这些是很难的。


脆弱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因为内心脆弱的父母会严重损害孩子内心当中的安全感,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够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时,ta自身的安全感也会随之崩塌。


很多人都会提到安全感这个词,但是对它的理解却并不充分。在我看来,九成以上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安全感缺失。比如上电梯,是否会占到角落,去餐厅吃饭,是不是喜欢坐在里面靠墙或靠窗的位置,但是脸朝向外面;比如是否很讨厌别人站在身后或者离自己太近;比如坐出租车的时候是否喜欢坐在后面;比如不喜欢发朋友圈,但是很喜欢暗中看别人的朋友圈等等。这些都安全感缺乏的具体表现。只不过很少有人将自己的这些表现和安全感联系起来。


孩子也是一样。当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缺少安全感的时候,ta就会不由自主的调动一切注意力去弥补安全感的缺失,比如有的孩子很敏感,能随时听到外面的动静,尤其是对严厉的父母,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有的孩子很擅长察言观色,一旦看到别人的脸色稍有变化就保持缄默或绽放讨好笑脸,再比如有的孩子非常介意外界的评价——虽然这种介意有时候是以满不在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本质上是一种掩饰等等。


这让我想到了在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它们即使在觅食甚至睡觉的时候,耳朵也是竖立的,随时保持着警醒,随时保持着奔跑的姿势。孩子亦然。当一个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无意识的放在防御外界的危险的时候,可想而知ta在学习时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所以,孩子学习不好很大程度上和安全感缺失有关


回到这位读者的留言,如果在ta内心深处,都认为自己对待这个世界是无力反抗的,那可想而知ta的内心是一个无助而脆弱的状态。这样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压力和恐惧,孩子成绩不好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焦虑的父母,紧张的关系:你还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


02 推卸责任的父母,无法给孩子心理支撑


因为我对世界没有掌控感,有焦虑,所以我就把这种焦虑转嫁给你,用每天逼着你学习,促使你用好成绩来抵消我内心的焦虑情绪,但是我不愿意也不能看到这个真相,为了让自己觉得好过有点(心理防御),我会把它说成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以上,才是这类父母的本意。


我只是做了一个翻译官,将他们的内心声音——也许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里的内容拿到了台面上,翻译了出来。


心理学家比昂曾经说: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就是看谁向谁投射焦虑。换言之,是谁在为谁承担焦虑。在中国的家庭中,情况经常是相反的,本应是父母作为孩子的β元素(即不可承受的情感元素)的容器,但实际情况却成为了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不能承受的焦虑情绪转嫁给孩子,希望由孩子来充当自己的情绪容器


所以,控制必然滋生——因为只有你按照我的心意去做(比如有好的成绩),我才能舒服。所以我必须逼迫你,控制你按照我的需要来行动。


这样构建的亲子关系自然也不可能亲密。


焦虑的父母,紧张的关系:你还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


03 “父母”的角色:父母还是老师,你可分得清楚?


一个孩子的一生会有很多位老师,但却只有一个父母”。


父母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总是希望当孩子的老师,却忽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给到孩子信任、支持、情感支撑,这是我们对优秀教师的希冀,但是对父母而言,这却是起码的标配。


但是大多数父母却做得并不合格。


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习惯唠叨和教导?其实这位读者给出了答案——“你包容他成绩落后,包容他事事的不完美,最后工作找不到,钱挣不到”,父母担心孩子出现“糟糕”的结果,所以会用不停地唠叨和教导来“避免孩子犯错”。


恕我直言。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自身安全感缺失的问题。


一个自身人格发展不成熟,安全感缺失的人,会对事物缺乏起码的掌控感,所以,他们会习惯性地关注最坏结果——知道了最坏结果,其实就等于是拥有了一些确定感,自然再遭遇最坏情况时,心里就没那么恐惧了。


但问题是,很多他们担心出现的最坏结果,并不是现实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很多人会无意识的把自己的想象和担心当做现实,煞有其事的做出防御性的准备。而这种防御状态,会制造出很多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确实如此啊。我的孩子现在就是成绩很差,沉迷游戏,难道我不应该干涉,不应该管吗?社会上又不是没有那种沉迷游戏不去上学,将来长成废柴一根的人。难道我的担心就一定是多余的吗?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因为当进入这种逻辑链的时候,其实就等于是进入了一个思维陷阱。这种思维背后包含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僵化思维——现在打游戏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一辈子都不能翻身;再比如糟糕至极——现在不干预,将来一定是按最坏的形式发展;再比如非黑即白——你说我想多了,那难道我就应该什么都不管就对了嘛?


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其实背后是种种不合理的信念在支撑。第一,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有指导义务,但是前提是“恰当的干预”,这既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过度干涉,关键在于恰当。第二,孩子打游戏、成绩不好是现象,也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是否一定和“孩子懒惰不努力”、“管的太少”有因果关系?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归因是错误的孩子成绩不好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比如孩子的内驱力没有被激发,它对于学习有抵触和敷衍的心理——这本质上是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什么“这个孩子就是不努力”;比如刚才提到的,因为孩子的安全感不足,使得ta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所以成绩不好等等。所以,想解决孩子成绩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态度,实际上是家长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换言之,父母自己不愿意费心费力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简单粗暴的将现象和孩子自身的问题勾连在一起,这样其实就等于是推卸了自己的责任,但是这样的家长,还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勤奋”感动了自己,产生自我怜悯和对他人更严重的攻击和指责。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欺欺人。


父母的唠叨和无时不刻的指导,其实是在寻求潜意识的优越感,通过打压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优越——虽然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但效果却是如此。当他们对孩子投射消极期待(即对孩子表现出过度担心)时,孩子注定会“迎合”父母的潜意识,用“一塌糊涂”来证明父母的英明。


悲剧就是这样展开的。


焦虑的父母,紧张的关系:你还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


04 和谐的亲子关系,一定“亲密有间”


武志红曾说: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一切。所以,想要在这焦躁的滚滚洪流中让孩子顺应时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父母能做到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自我成长,为孩子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得到滋养,以抵消外部不可控的社会因素(比如社会和学校)带来的精神消耗。


父母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学习成绩,只是人格的副产品。当然,如果父母自身人格都不成熟,内心脆弱、情绪管理能力很差,那么谈给孩子构建健全的人格,就无异于天方夜谭了。


具体说,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父母恪守自己的职责,保卫自己的边界,也不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在孩子需要支撑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足矣。


所有的亲子问题,都可以在这一点上寻找到原因。父母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比如像这位读者所言,我担心ta将来不好,所以现在必须使劲管ta——这就必然造成了控制和侵犯。


父母只有内心强大,自己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有能力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离开父母也能活的很好——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美好的祝福。大多数给孩子的,都是焦虑和担心,害怕你“活不好”。


但相信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父母自己的人格成长。


【写在最后】


因为已经写了4200多字,所以这一篇有些问题就没有展开去讲。家庭教育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不仅要有理念的修通、认知的改变,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顿悟,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父母之所以责任重大,究其根本是因为家庭教育关乎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一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父母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焦虑   父母   孩子   缺失   边界   安全感   人格   内心   紧张   担心   家长   不好   现实   成绩   读者   关系   心理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