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如果身心疲惫,那一定是方法错了:知行合一,一点不难


养育孩子如果身心疲惫,那一定是方法错了:知行合一,一点不难


前天沙龙,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同学,她整个人瘦了一圈,我问她:你怎么这么瘦?她挑挑眉毛,说:还不是因为儿子今年高考。

沙龙里,她讲了最近等分数,填志愿的“那些事”,她说,她专门找人学习了如何填报志愿,但现在“还是后悔”——如果孩子上高一的时候就去学,那选学校的时候就能更游刃有余了。听完她的话,我有点吃惊:高考填志愿不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嘛?你怎么帮他选?她回答说:我经过多方比对,先选出一个名单来,然后他在名单里再接着选,至于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要遵循他自己的意愿的啊”。

“在妈妈圈定的范围内做出选择”,这样也算按照自己的意愿吗?我忍不住想。

在现实中,她的身份是一名初中班级的班主任,学心理的时间比我长,但是在遇到自己孩子问题的时候,终归还是“放不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她儿子在她钦点的一堆学校里,最终选择了厦门的一所大学。她说:我当时就犯嘀咕,厦门那么远,他怎么过去?当她把这个问题抛给儿子时,儿子回答:那你别管,我不会问吗?没地图吗?

这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毕竟她儿子是一个已经18岁的大小伙子,而他的妈妈居然还在担心“那么远他怎么过去”的问题,但正如她儿子所说:难道自己不会问吗?

我猜这也是她儿子为什么要在那么多学校中选择厦门这个遥远城市的原因——太过黏腻和纠缠的母爱,令人窒息和想逃离。于是我开玩笑说:孩子是好孩子,离你远点就啥毛病都没有了。

那天的沙龙被两位身份同为教师,但都对自己的孩子有各种焦虑和控制的母亲包围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激烈争论:为什么父母懂很多道理,但是却难以知行合一

养育孩子如果身心疲惫,那一定是方法错了:知行合一,一点不难


01 父母:不成熟的人格,无法给出成熟的爱


沙龙上,我想到曾奇峰的一句话,于是讲给她们听:人格不成熟的父母,无法承受与孩子分离带来的分离焦虑的,所以他们虽然在意识层面希望孩子独立和成长,但被潜意识支配的行为,却做着完全相反的事。最终,孩子会按照父母潜意识里对自己的真实期待,成为一个无法独立生存的“巨婴”。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们纷纷摇头否定,说并不是这样的。的确,让父母承认“自己没盼着孩子好”,这的确令人无法接受。事实上,这句话我对我妈也讲过,她也表示了坚决的否认,她说:我巴不得你独立,远走高飞。

但是,作为在母女关系里的“孩子”,我的真实感受却是相反的。

比如,我自己家其实和娘家离得不远,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区,所以我每周都会回去。每次我走的时候,我爸和我妈就会让我带很多吃的,同时我妈还会送我到车站。她的腿不好,走路腿疼,但是却还坚持要拎那装满食物的兜子,我不肯,她就推上自行车,让我把东西放在车子上。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拎点东西能累到哪里。

从事实上,她的确没有说“你别走了”这样的话,但是她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让我有隐隐的内疚和自责,仿佛离开他们是一件残忍的、会让她失落的事,她的细胞向我散发着一种强烈的信号——你在我眼里永远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你拿那么重的东西会累坏,所以妈妈要帮你拿。

她有时候也的确会开类似的玩笑,比如“我和你爸争取再多活十年,做好你的后勤工作,给你站好最后一班岗”——虽然是玩笑,但我却在感觉到甜蜜和温暖的同时,也感觉到压力和负担。

在我结婚后独自居住,只有周末才去父母家。现在我们住的更远了些,有时候我因为忙,周末也不过去,这时我妈就会“不远万里”的倒公交车过来“看看”我。

我:你怎么过来了?

她:过来看看你啊,好久没见你了。

我:不是上周刚见过吗?

她:我来又不会给你添麻烦,我是帮你干点活,如果你不欢迎,那我干完就走了。


分离焦虑并不是儿童的专属,事实上,很多成人身上都有严重的分离焦虑,尤其是“中国式母亲”。在中国,夫妻感情和睦,共同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的家庭相对较少,而男人忙于事业和挣钱,女人照顾家庭的模式更为普遍,在家庭序位的排列中,夫妻关系本应优于亲子关系,但是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丈夫(父亲)的角色被边缘化,很多母亲和自己的子女之间,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共生关系。

与孩子形成共生关系的父母,对孩子既有控制,又有依赖。前者引发逆反,表现在各种形式,尤其是父母最为关心的“学习”领域——孩子用对学习的逆反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和反抗;后者则引发内疚和退行,孩子也顺应父母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期待,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相爱相杀又黏腻不堪的亲子关系,是中国很多家庭的写照。

养育孩子如果身心疲惫,那一定是方法错了:知行合一,一点不难


02 知:修通底层认知的“知”,才能算真的“知”


沙龙上的家长A抛出了一个话题:我从内心是认可“学习成绩并非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即使中高考失利,也不代表孩子的一生完蛋”这种观点的,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不写作业时,还是忍不住愤怒着急,这不是很矛盾吗?

事实上,很多人对于“知行合一”的“知”都有所误会——把”知道、了解、认可“和”修通、领悟、内化“相混淆真正的”知“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非简单地认可某个道理,而是能够修通自己的潜意识,找到认知的根源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从小接受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功利性的爱),即你只有是聪明、可爱、优秀的,父母才会高兴,才会更爱你,那么你怎么能从内心深处接纳全然的自己呢?在这样的抚养环境下,ta的内心必然种植着各种关于“好坏、优劣”的评判标准,把这些评判标准和一个人的价值相联系。

当这个人成为了父母,ta也势必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各种评判的标准,希望孩子能够更优秀。所以,仅仅认可“学习成绩并非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那只是在扭转认知层级上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 比如,你需要深刻的认知自我,看看自我身上的哪些特点是自己不能接受或不愿接受的?为什么?

▪ 比如,你对孩子的挑剔,究竟是源于“为孩子好”,还是因为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不能接纳的部分?换言之,你是否将对自我的不接纳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 比如,当你孩子学习不好时,你除了感觉到愤怒之外,你能看清楚愤怒背后是什么情绪吗?是否只有孩子如你所愿(不仅限于学习这一项),你才会感觉到舒适?在你口口声声说自己“为孩子好”的同时,你能看到自己的掌控欲吗?

从这个角度说,全然的接纳孩子的前提,是先学全然的接纳自我真正认可“成绩并非唯一标准”道理的前提,是看清并祛除自己心中的评判。大部分人的认知是在一定情境下才成立的,比如曾经对孩子要求很高,最终孩子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辍学在家,这时,家长可能会比之前更认可“只要孩子健康,比其他一切都重要”的观点,这其实不算真正的认知,而只能算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妥协

那些根植于内心根深蒂固的功利性标准,真的是无懈可击的吗?曾奇峰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的一位女患者来咨询过几次后,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曾医生,我希望你能根据对我的综合评价,为我打个分。曾奇峰想了一下回答说:我给你打100分。女患者先是小小的高兴了一下,然后又有些羞涩的对曾奇峰说:曾医生,我知道你给我打100分是为了让我高兴,但是如果下次你能给我打90分,可能我会觉得更高兴,因为那说明你打的分是真实的。曾奇峰回答说:我给你打100分也是真实的。之所以打100分,是基于你是一个造物主的神奇、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打的打分,这个分数不会因为功利性的评判标准——比如你少了一只胳膊就应该减分。正如对待老年人,你不会因为他们老了、没用了,就认为他们应该去死一样。作为“人”,你的价值就是100分。

那位女士听完,怆然若失。

如果每一个父母都能把孩子当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来看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评判规则——你成绩好是加分项,成绩差是减分项,听话是加分项,特立独行是减分项等等。

所以,认可“成绩不是检验孩子的唯一标准”的认知,仅仅是冰山上露出的一角,在冰山下面,还有庞大的认知体系作为真正支撑,只有真正修通了这种认知体系,才会有真正的知行合一。

养育孩子如果身心疲惫,那一定是方法错了:知行合一,一点不难


03 行:突破“灯下黑”的限定,将目光收回至自己


我们的两只眼睛视野所及,均是向外的,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自己。这原本是人的生理状态决定的,但在认知方面同样适用。

沙龙上,家长们谈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都是围绕着孩子,基本上每句话都有“我家孩子”这几个字。对于他们最困惑的问题——无法遏制自己“管理孩子,希望帮助孩子更努力、更勤奋”的欲望,我的建议是希望他们把目光收回来,从孩子身上关照到自己身上

都说知行合一难。到底应该怎么“行”,在与孩子的相处上,所谓的“度”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如何拿捏效果才好?这是很多家长困惑的点。实际上,当你把焦点聚焦于“到底和孩子保持多少距离才算合适”上,其实也就等于是把自己陷入到了一个永远无解的陷阱里——因为这个度,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当你从认知上真正接纳了教育的理念,认识到自己对孩子因为自己的人格成熟度不足、安全感不够,而向孩子投射了很多焦虑情绪时,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握自己的边界。换句话说,关上门看自己。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当你能够内观和自省时,你对于“知”的理解和领悟一定比现在听到了某个道理并认可,要深刻的多。

觉察越多,你越会发现,很多东西不是孩子的,而是自己的。那些看上去因为孩子不写作业产生的焦虑,实际上根源是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失控感。

第二,当你能够把目光投向自己时,会极大的减少对孩子的“骚扰”。你不再总盯着孩子,是不是没写作业,成绩是否下降,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问问自己“我有什么特别想做而一直没做的事?”“我给自己定的flag,完成的如何了?”“我在完成flag的过程中,是什么阻碍了我的坚持?我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你有无数的问题可以问自己,当你痴迷于解开自己内心的这道难题时,你和孩子的距离也就拉开了。距离产生美,过密过近的关系除了制造冲突和矛盾以外,别无好处。家长用的力越多,孩子表现得越不尽如人意。

就像养花一样,如果你每天都把花从花盆里揪出来检查一遍,花肯定死得快,但如果你把花放在一旁,看到它的叶子有些萎蔫时浇浇水,暴晒时搬动一下位置,那么一般来说,花就会开的比较好。

事实上,养花和养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大多数花都是死于折腾,而非照看不周

在沙龙上,这位焦虑的妈妈说起了最近她尝试放开孩子,和自己的闺蜜一起出去玩耍、谈心的感觉,她说“真的是太好了,特别舒服,特别放松”,而对于她的离开,儿子的态度是“拜拜”,她用略带失落又释然的语气说:我都能感觉到他其实特别希望我离开

写在最后

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为孩子好”,但是所做的事,往往是让孩子变得更糟糕。这是家庭教育中最拧巴的一环。正所谓懂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其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懂还仅仅浮于表面,未曾深刻。

“跳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自己感觉到无能为力时,不妨以“第三者”的身份去冷静的观察一下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你看到一个人每天都着急的把昨天埋下的种子挖出来又重新放回去一样,你很快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想改变,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把“知道”变为“信念”,退后一步,多一步审视和观察。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孩子   奇峰   焦虑   认知   沙龙   身心   疲惫   事实上   道理   内心   身上   儿子   父母   成绩   关系   家庭   标准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