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乘风破浪的姐姐》大概是这个夏天最热的节目,我从第一期就开始追,还为此专门开通了芒果会员,但是我从来没写过一篇关于浪姐的文章。直到最近,浪姐风声下去,接近尾声,我才萌发准备拿其中的人物为“人板”进行心理拆分的想法——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我其实是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自媒体账号的作者,我竟然不追热点,非要等热点下去了才悄咪咪的搞创作,对此,你怎么看?


生活中,我不止听到一个人用“佛系”这个词来评价我,甚至还常有人称我为“仙女”、“不食人间烟火”——嗨,别误会,这篇文章可不是我出于自恋想要自我标榜。而是想以“我”作为一类人的“人版”来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绝不可能是这世界上的唯一。


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比较提倡佛系,所以,蓝盈莹才在浪姐的节目中因为“狼性”而饱受争议,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佛系人生的背后,是放下的通透?还是自欺的恐惧?是看尽繁华的淡然,还是顺应潮流的人设?或者也可以简单的说:你真的认清楚自己的“佛系”了吗?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01 佛系背后的恐惧


坦白说,最开始有人评价我佛系、仙女的时候,我是沾沾自喜的。年轻时代的我,有点小才华,但更有知识分子的酸腐气:佛系,不就是说我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吗?


当我带着这个完美人设得意了几天之后,在一次乘公交车的经历中,我忽然觉察到:自己根本不是什么佛系。


中国式公交车是不排队的,所以,当远远的驶来一辆公交车时,如果你想尽快爬上去占到座位,就需要动用一点技巧:比如你需要比较准确的估测出公交车停靠的位置,还需要提前站在人群比较靠前的位置,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颗“抢占”有利地形的心和勇气。


我每次都能在前几名抢先上车,这与我在工作中不思进取、不争不抢,一门心思钻研吃喝玩乐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大相径庭。


于是,我开始了自我觉察之旅。那时,我并没有学习和接触心理,纯粹是出于对自我内心世界探讨的本能,在经过一番认真的觉察之后,我竟然看到了自己内心当中的恐惧。


即使不懂潜意识和防御机制,但我还是看清楚了一点:我的佛系,可能本质上只是一种掩饰,是一种对成功渴望但又无力获得的脆弱粉饰


这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真相。


作为人的三种基本情绪的其中一种——恐惧,从出生开始就与我们如影随形。从某种角度说,人类天生自卑,而自卑的根源,便是恐惧。所以恐惧的情绪,可以说是写在基因里的,毕竟在残酷而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新生儿降临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体会到的第一种感受也是恐惧:陌生、冰凉。


我一直都认为,觉察和感受内心中层次不同的恐惧,是提升心理质量、完善人格的关键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① 对竞争的恐惧


为什么我几乎从来不写热点?我之前给出的理由是:我不会写,不擅长写,追热点很麻烦,辛苦。


是的,“合理化”是人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合理的解释,我成功的规避了问题的真相和本质。不会写是理由吗?可以练习啊,写不好,还写不坏嘛?不擅长,那更应该练啊,辛苦和麻烦倒是真的,但是追热点容易有钱呐?难道跟钱过不去?


是的,我很清高,对钱看得的确不是那么重要。如果让我在辛苦和挣钱两者二选一,那我一定会选择轻松但少钱。


啧啧,多么清高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解释。


但真相也许是相反的,之所以不写热点,是因为写热点的人太多,或者说,竞争太激烈,出于对竞争的恐惧,所以放弃。


也许有的人不高兴——你是这样,我可不是。我可是真的不愿意争,真的不在意钱。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分辨一个人(主要是自己,毕竟,你对得起自己就够了,毕竟,自欺欺人其实是这世界上最没意思的事)是真的佛系,还是假的佛系呢?


一个比较简单的答案是,问问自己,如果看到别人在竞争中成功,你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感受?羡慕、嫉妒、无感、祝福...又或者,是别的什么?


自我觉察很重要,但有时候感觉也会骗人。比如无感,有的无感是真的,有的无感则是更深层次的麻木。所以,谁来分辨?我说了不算,问问你自己。


既然拿我自己当“人版”,那我就必须要真实的、如实呈现。当我看到别人因为追热点、善于追热点并名利双收时,我的内心充斥着嫉妒和酸葡萄心理:切,就会追热点,肤浅!读者也是肤浅的,所以他们只会看八卦!我写的太难懂,一般人看不懂,哼!


你不能说我是完全的自欺,我心中所想完全都是出于心理的防御而没有一点事实,但毫无疑问,一定是偏颇的。有嫉妒或其他什么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不觉察、不反思。


当我注意到我有这种难以遏制的愤慨之情时,我耐心的观察了自己,我为什么会嫉妒?而不能也去动笔写一写,追追热点呢?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② 对失败的恐惧


对竞争的恐惧,其实是一种表层、易觉察的情绪体验。更深层次的是对失败的恐惧。为什么害怕竞争,而不是勇于尝试,根本原因是害怕失败


其实真的失败也没什么损失——很多人在劝慰别人的时候都常常这么说。但这种劝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恐惧本身是一种感觉,而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换言之,人在被潜意识的恐惧所操控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被恐惧控制的无力感,就像在非洲草原上,被狮子咬住的羚羊,一时间保持呆傻僵直的状态,动都不动,任其宰割,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防御——当恐惧太大,就会陷入自我麻痹的木僵状态。


所以,说一句比较绕的话,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对失败的恐惧,一般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过分看重结果、轻视过程的父母,会比较容易养育出害怕失败的孩子;对孩子诸多控制的父母,会让孩子缺少试错的体验;有的家长自己有很多恐惧,投射给孩子,在养育过程中这也不许碰、那也不许摸,这种恐惧会被孩子内化,成为自己的恐惧;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积极关注,较少表扬,这样的孩子也很少有成功的正向体验,逐渐变得越来越胆小......


恐惧失败的人,一般都有完美人格的特质,这样的人,多数有拖延症。所谓拖延,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潜意识的恐惧失败,所以他们准备做一件事的“前奏”特别长,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来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当然,失败恐惧中,包含着极大的羞耻感,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说。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③ 对合群的恐惧


相比前两点,这一点可能要稍微解释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君子,君子不争,从某种角度说,这种文化也塑造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今天我发了一个微头条,内容就是关于这篇文章的预告,在微头条里,我写道:“也许你认为自己很佛系,但本质上却是另外一回事”,在微头条下面,有一个读者留言:“都狼性?中国人与人之间虎视眈眈,恃强凌弱,这是狼的本性,只注重获得与结果。我们的国家除了军人,在这和平年代,面对自己的同胞,需要这样的狼性吗?岁月静好是作为平常人正常生活的追求,没有什么不好”,看完我苦笑一声。


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这个留言反映了中国国民的集体意识形态,这与社会文化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如果再要分析这背后的集体潜意识,就太复杂了。所以点到即止。


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身上必然兼具“社会性”,也就是具有合群的本能,当主流文化都崇尚不争、佛系时,“出头鸟”就自然成了众矢之的,这也是蓝盈莹在《浪姐》节目中因为自己的狼性特质而饱受争议的原因。


所谓乌合之众,在我看来也不全是一个贬义词,从善如流、随大流,这些都是人追求合群性的表现,这背后,当然还是恐惧。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④ 对成功的恐惧


这一点,恐怕是最不容易理解的一条。对失败的恐惧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恐惧成功呢?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一个王子,出生后算命的说他将来会弑父娶母、大逆不道,所以被老国王扔了出去。结果,俄狄浦斯天生就是一个王子命,他又被另外一个国王捡了回去并成为骁勇善战的王子。


在和另一个国家战斗的时候,俄狄浦斯大胜,杀死了对方的统帅——国王,还赢取了对方国王的遗孀——王后。结果,这位被他杀死的国王竟然是他的生父,而他迎娶的新娘竟然是他的亲妈,知道真相的俄狄浦斯悲愤交加,挖去了自己的双眼。


这真是一个惊悚的故事。


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描述人恐惧成功(享受)等一切美好事物的恐惧。俄狄浦斯是一个象征:一旦成功,就会遭受惩罚。


如果觉得难以理解,那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中了彩票,是不是在短暂的高兴之后,马上涌现更多的是恐惧——德不配位,会不会飞来横祸?会不会因为这笔意外之财,招来什么杀身之祸之类的。


这种恐惧,就是对成功的恐惧。


但如果你把彩票的钱捐出去一部分做慈善,感觉就会好了很多,自己花剩下的钱,也就变得心安理得了——这样做,其实就等于是用捐钱的方式“惩罚”了自己,获取了心理的平衡。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ta的成就特别大,远远超过了父母,会激发一些父母潜意识里的自卑情节的,所以,很多父母会无意识的“阻止”孩子成功。比如当看到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时,父母会说:你太累了,没必要这样,能考个一般大学就行了。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父母心疼孩子,但是这种心疼可能只是意识层面的内容,潜意识层面,其实是出于“孩子成功,就会抛弃自己”的恐惧。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特别成功,有时候反而会激发自己对父母的内疚,这也是俄狄浦斯情节。


很多人的人格发展并不完善,有的人的人格水平停留在俄狄浦斯期,他们不能成功,不能尽情的享受快乐、不能让自己活得太肆意.....这些都会令他们表现出"佛系"的状态.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02 竞争与羞耻


有的人不惧怕竞争,甚至喜欢竞争,越挫越勇,比如蓝盈莹。也有的人讨厌竞争,一看见有要竞争的苗头,掉头就跑。后者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从现象上来看,竞争可能会激发很多人的羞耻感。


羞耻感其实是很多心理问题共有的现象,比如自恋的人,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羞耻感而做出了无数防御性的行为。在假佛系的人中间,羞耻感也是经常跑出来兴风作浪的东西。


为什么竞争会激发一个人的羞耻感,这还是和失败有关。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恰当的抚养方式对待,这使得他们在“失败”时体验到了很强烈的羞耻感。比如,一个孩子内向,见了长辈没有打招呼,妈妈很失望,觉得孩子的表现让自己丢人了(说明自己没教育好),这时候她就会对孩子表达出很强烈的不满、失望等负面情绪,孩子会吸收到负面的这些情绪并进行内化,潜意识也认为自己确实很丢人。


还有些家长经常使用羞辱性语言攻击孩子,满足自己口欲期的需要,这自然也会带来羞耻感。


羞耻感是会泛化的,当一个人经常体会到羞耻感,就会产生泛化,在该有不该有的情境下都会产生羞耻感。所以很多人逃避竞争,表现得比较佛系,可能是害怕自己的这种羞耻体验——竞争失败好丢人;去竞争说明自己是个“异类”,很丢人;真正能力强的人都不需要竞争,好东西自然就会掉到脑袋上,所以,去争,很丢人。


羞耻感的话题还可以延展开来。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之争——人格不成熟的人,无法给予真正意义上的爱,他们之间的爱情,停留在依赖、功利性利用的水平,所以,这种爱情伴随着各种权力之争。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凭什么光让我一个人付出?我为什么要学习?哦,我学的那么好,我人格发展了,难道是为了迁就ta——一个不进步、不成长的人?


熟悉吗?熟悉的话自己反省一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实际上,这是在亲密关系的权力之争中,单方面的付出会激发出自己的羞耻感——单方面付出、成长,好像是我低人一等,需要上赶着对方一样。这种羞耻感,是一种不能为自己负责的表现,人格不成熟的人,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的成长归结为“为对方付出”,这种想法,必然伴随着对对方给予自己等价交换的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会产生羞耻感。


而一个人格成熟的人,则愿意将成长作为自己的事情,成长不为改变别人,甚至不为修复关系,只为自己。这时候,人际关系的修复,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03 升华:充分释放你的攻击性


我这篇文章这么长,说好的三千字呢!现在已经近5000字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一下我心中的理想人生状态,这当然也是我自己努力的方向。


一次上课时,我老师的一句话如春雷霹雳一样把我叫醒,他说:你都没有入过世,谈什么出世?对金钱名利,你都没有真正拥有过,谈什么淡泊?


我豁然开朗。


世上当然也有颜回那种人,从来就没吃饱过,但就是心态好,甘心只读圣贤书。可惜,死的有点早。大部分,都是像我这种,有一颗入世的心,但却没有入世的力,最后不得不用佛系自我安慰,安慰的时间久了,也就好像真的佛系了。


心理防御机制并非全都是“坏的”,其中有一种叫做升华。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生本能来自于性和攻击性,那么充分释放攻击性——用升华的方式,即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比如良性竞争,就等同于是一个人真正的活出了自我。


攻击性被压抑,不能释放的人,生命力一定是萎缩的


经过了漫长的心理自助与探索之路,现在的我,关于佛系有一些新的认知和感受:


首先,人活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活出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活出生命力,活出攻击性。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人应该积极的入世。


所谓入世,就是用尽你的一切力气去为你真正喜爱、热爱的事情去奋斗、努力,不留余地的、不计报酬的、勇敢去爱、勇于付出。不管是人还是事,这些,都建立在深度关系的基础上。


金钱名誉等其他外在的东西,并非不重要,但是它不应该成为桎梏我们的东西——当我们太过在意它,把它作为自己的目标时,其实在精神上,就等于被它桎梏和限定了。它们应该是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不是控制人生走向的主目标。


其次,所谓修行,就是带着出世之心,行入世之行,在尘世间修行,在喧嚣中养心。


我曾经很羡慕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但是后来我逐渐明白,一个人真正的修行在于在“关系”中不断锤炼,锻造生命的韧性。


喧嚣的世界,但不是你的心。


当有了这种能力,一个人也就真正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生命的力量。


佛系:真淡然,还是保护色?心理学深度剖析“佛系”背后四种恐惧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不算短,但是写的一气呵成。曾经有一度,我写文章很少写我自己,一般都是拿别人的案例来分析,这与我在写作最初的时候很不一样。但是最近,我又开始写自己了,我觉得这也反应了我的自我觉察和修行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因为先有感,才能发。


成长是有阶段的,螺旋式的上升是大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挫折、瓶颈,也会有再一次的醍醐灌顶和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很像我很喜欢的项目——爬山:不断螺旋,不断前行,不断精疲力尽,不断柳暗花明


学心理的人,大多数都是出于心灵的困惑,有的人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有的人是因为自己实在苦闷,我是后者。对于心灵的探索,一直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这种迷茫的探索,直到我接触心理学之后,才尘埃落定,有些时候,我觉得我天生为心理学而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视野越来越清晰,情绪越来越稳定,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条没有尽头,而且我愿意一辈子前行的路。


我原本不是很爱学习的人,虽然很爱看书,但都是出于兴趣和娱乐,而并没有人生的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中规中矩的上学、工作,刚一参加工作就如被释放的小兽,放弃了自我发展的追求,一门心思的吃喝玩乐,认真的谈着恋爱,最大的期待就是成为一只好吃懒做、被别人供养的米虫。但是当我真的实现这个梦想时,反而进入了更绝望的抑郁期,无论怎么花钱购物,都填补不了内心的空洞,直到有一天我打碎一切,重新再来,人生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重生的过程,从低谷重新攀爬到心灵的高峰,今天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自由——我指的是心灵上的自由,也同时因为这份自由,让我心甘情愿付出任何努力而从不叫苦。


当我把个人成长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时,我终于感觉到眼前不再是模糊一片,而是生机勃勃了。所以,一个人,只有内在的动力被唤醒,能够以升华的方式释放出自己的攻击性,ta才算是真正的活着,很庆幸,在有生之年,我真正的活出了自己。


今天我的佛系,相比之前,可能是更真实的佛系,而对竞争的恐惧,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小。毕竟,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了。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心理学   恐惧   羞耻感   热点   攻击性   保护色   丢人   淡然   潜意识   人格   深度   情绪   父母   自我   竞争   方式   孩子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