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对方态度强硬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吗?心理学解析情感操控

一个男人出轨了,一系列出轨的迹象都摆在了女方面前,比如他频繁的跟一个他不认识的陌生号码联络;手机里有未删除的暧昧短信,以工作为由推掉约会新的日程安排,需要他每周周末都出差等等。


面对女人的推测,男方摆出一副正儿八经的样子,坚决否认,还一脸震惊的反击说他没想到妻子居然会这么想他,他只是想让他们的小家庭过得好一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外出挣钱,有时男方可能还会说他要肩负的责任太多了,所以身体会疲惫,会情绪低落,而妻子不但不体恤他,反而还胡乱猜忌、无中生有。


如果在上面的情形下,我们看到对方充满委屈、愤怒的表情,无比坚定的语气时,是否也会产生自我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是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还是该信任对方?我想对于很多人,都是个难题。也许有的人,甚至从自我怀疑走向了自我谴责,自责自己多疑、脆弱。


在这个案例里,其实包含着一种心理控制的手段——虚假信息。这种操控手段其实并不稀罕,表现方式也不只有刚才案例中的那一种。今天这篇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虚假信息这种亲密关系中的“精神骚扰”。


当对方态度强硬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吗?心理学解析情感操控


01 虚假信息的伤害


在刚才那个关于虚假信息的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点:虚假信息给人带来的伤害,最大的一点是会激发我们的焦虑情绪,因为我们分不清楚到底应该相信自己还是应该相信对方。事实上,不管是做出哪一个选择,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如果选择相信自己,则意味着自己的婚姻处于危险之中;如果选择相信对方,就等于是压抑了自我真实的感觉,这会让自己陷入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当中:虽然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我的感受,和对方强加给我的“现实”是冲突的。这种矛盾让我无所适从。


也许有人会说:当然是相信自己了。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对自己的观点、直觉、判断,有无比清晰而坚定的信念,能够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自己的想法总是被压抑,不允许表达(一旦表达就可能面临批评的危险),那么我们就会习惯于沉默,并在内心有向“强者”认同的倾向,当一方态度强硬而坚定时,我们就会对自己充满怀疑


这种现象并不只发生在亲密关系中,也不只发生在一方出轨进行狡辩的场景之下,这样的“控制与被控制”在人际关系中时有发生。举一个我自己的案例。


我有一个朋友A,她和我一起学习心理。她上课的时候因为过分投入,所以经常在下面接老师的话,这个行为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打扰,但是因为A表现得比较强势,所以那些人有点“敢怒不敢言”,老师在收到这些反馈后找到了我,让我以朋友的身份劝说一下A,让她上课时注意一点,别影响别人。我欣然答应。


可能在我眼里,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自己无意识的行为打扰了别人,经过提醒,以后注意就是了。但没想到,当我向A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她不但非常强硬的拒绝了我,而且还使用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我辩论,她说:谁的情绪谁负责。他们有情绪,是他们的事,我不能为他们的情绪买单,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处理。


我一时语塞。我觉得她说的不对,但是又好像有点道理。这件事不但引发了我和她课下长达一两个小时的争论,还极大的干扰了我之前坚定的判断,让我产生了自我怀疑。


最后,由于实在无法处理我内心的困惑,我找老师做了一次咨询。在咨询中,老师解答了我的困惑:首先,“谁有情绪谁负责”这句话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个人自我负责的表现,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其次,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从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从心理层面来说,每个人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就是在ta自己的认知体系和防御系统里,ta的行为都是合理的。但是从社会道德的标准来看,则有另外一套普世的判断标准——比如上课随便说话,从道德标准来说,是不符合上课规则的,这样做对别人造成了干扰,应该修正。


原来,A使用心理学的原理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是将心理学工具化,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表现,但是这种说法却忽视了道德层面的标准和要求。


心理学不是用来“修理”别人的,而是用来“修正”自己的


在这个案例中,在当时A的成长阶段,她做出这样的选择比较符合她当时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且她也并未对我进行有意识的操控,但我们的争论本身,都是希望说服对方按自己的要求来,这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控制。


可以说,控制无处不在。


当对方态度强硬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吗?心理学解析情感操控


02 虚假信息的原理:利用人类的认知缺陷


从某种意义上说,A当时的话也算是一种虚假信息——即“以不全面的认知覆盖所有”,也就是以偏概全虚假信息的本质,实际上正是利用了人类的认知不足。从孩童时期开始,人类就倾向于在得到别人的确认之后再去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ta会不断向周围的人提问,因为ta潜意识里认为别人知道答案——这正是成长中的关键一步:孩子需要依靠外部世界,特别是他身边的成年人来确认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用来帮助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感知


事实上,认知的建立是必须经历这一步的。但是,建立认知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时”


为什么有的人在虚假信息面前很容易崩塌,产生自我怀疑?这与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一个孩子在早年就经常受到虚假信息的毒害,那么ta在长大后也可能会出现认知不足,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在这里,有必要举个例子,说一下孩子是怎么受到成人虚假信息的毒害的?这里面涉及父母的共情能力。比如一个孩子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如果家长缺少共情能力,或者自身无法接受“弱者”的投射,他就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别哭了,一点都不疼,你是男子汉,快起来吧。


家长的这种反应,实际上是否认了孩子真实的感受,这样做,一方面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共情,感受不到情感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是在无形中鼓励孩子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用“理智”替代“感觉”,这样的人,长大后也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情感冷漠麻木的人,只讲道理,无法共情感受。


活出真实的自我——这句话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事实上,成年人也同样需要别人来确认自己的感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超级自信,100%的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一定是“真理”、“真相”,那这样的人,就会陷入另外一种不自知的狂妄之中,这同样也是人格失调的表现。


在亲密关系中,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因素,也会容易制造虚假信息:因为亲密关系一般来说是二元、封闭的体系,没有第三方的存在,所以,当对方信誓旦旦的说出一些言之凿凿的话语时,我们很难去求助第三方(第三只客观的眼睛)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


所以,有很多被虚假信息操控的人,最后是在咨询师那里才获得了揭秘真相的答案,而在此之前,她始终处于一种自我怀疑的混乱状态当中。


当对方态度强硬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吗?心理学解析情感操控


03 虚假信息制造的“沟通陷阱”


在生活中,有比较常见的一种虚假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推卸责任这既是一种控制对方的手段,同时也包含着虚假信息。举个例子:


一对二婚夫妻,妻子向丈夫抱怨,丈夫与前妻生的女儿对自己的态度有问题,感觉孩子对自己不够尊重。经常不经过自己同意,就随意拿自己的东西,使用自己的化妆品等等。这时,丈夫的回答却是:“相比起来,你的告状才是大问题。如果你不跟我说这件事,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丈夫用转移话题的方式推卸了他沟通纽带的作用,这样指鹿为马的现象会使对方陷入沟通陷阱,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其背后是心理的防御在起作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丈夫做饭,并使用了一个有霉点的盘子装馒头,将其端到了桌子上。妻子发现后非常生气,指责丈夫“每次都这样,干活的时候就不能认真一点吗?”,面对指责,丈夫也竖起了防御,于是两个人开始抬杠。


丈夫说:你觉得这样的馒头不能吃,那是你的标准和我不同,我觉得把皮撕掉就可以吃。

妻子说:你家的规则是能吃脏东西,是吗?那给你屎,你能吃吗?

丈夫说:能啊。


两个人陷入争论。妻子认为丈夫回避问题——明明就是做错了,用发霉的盘子装了馒头,还死不承认,各种狡辩,这很令人生气。丈夫则坚持说是妻子对他实施了控制,用她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


在这个案例中,丈夫的确是在回避错误,他被妻子指责“做错了”的那一刻,勾起了早年因为做错而被惩罚的恐惧,所以他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妻子潜意识里希望“用指责的方式让对方认错”也同样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妄念——让一个人承认错误甚至改正错误,只有在一种宽松的、令对方感觉舒适的环境下才能实现,而不太可能在对方充满防御、紧张的时候实现。可以说,两个人共同让彼此陷入了沟通的陷阱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沟通陷阱,是用“你信不信任我”替代对真实的事实的追究


比如其中一方说:“你这么说就是不信任我!”,或者“我没有办法继续和一个根本不信任我的人生活在一起”,来威胁对方相信ta,放弃自己的判断,这实际上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情感操控,在这种沟通陷阱的背后,实际上是操控者利用信任来避开“相对原理”,向对方传递虚假信息。


当对方态度强硬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吗?心理学解析情感操控


04 如何避免虚假信息的操控


从以上可以看出,虚假信息的操控主要是利用了被操控者的认知不足。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情感操控,被操控的一方,都处在心理较为脆弱的一方,他们更容易自我怀疑,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没有信心。


所以,识别虚假信息是避免被操控的前提,而坚定自己正确的判断,则是避免被虚假信息操控的关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的确,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坚定地“我很好”的信念,这样的“空心人”即使在长大后有了很多社会成就,但内心依然是空虚的,对自己始终不能相信。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之前欠下的功课。


不管是通过伴侣、抚养孩子,还是自己,都可以完成对自我疗愈和成长。提升认知,不断关注自己的情感反应,尝试接纳自己,从外界吸收正向关注.......这些方式,都是疗愈自己的办法。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要先相信自己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所以与其说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如说是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自己的感觉是出于防御,所以根本不对,与客观事实不符,难道我也要盲目相信自己吗?


事实上,我们相信的是自己真实的感觉,不管这种感觉是否与真实世界相符,还是通过防御机制过滤后的感觉,我们首先要接纳和尊重它们的存在,因为存在即合理。但是,在我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行为的时候,则需要加上另外一个步骤:谨慎求证


这时候,我们需要更客观的、尽量使用祛除防御的眼睛审视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判断自己接下来的行为究竟是出于防御,还是具有建设性和成长性的?


虽然道理说出来很简单,但是具体的实操,却需要用时间来打底、带着觉知,不断“纠错”。正如前文所说,认知,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时


当对方态度强硬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吗?心理学解析情感操控


写在最后


虚假信息,是一个听上去很容易理解,但其实展现形式很丰富的概念。我们对一个概念理解的越深刻,认知的范围越广泛,对其的觉察能力就会越强,反之亦然。


所有的修行其实都在生活里,很多人让我推荐书籍,我觉得书籍的理论确实很重要,这可以扩大我们原有的认知范围,但是书籍当中的内容是否真正能够起效,还取决于能否知行合一。


学习不是一件割裂的事情,并非是把看书算学习,其余时候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实上,真正的学习是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的,它蕴含在生活里,包含在我们对生活每一个细小的事情的感知里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心理学   强硬   认知   虚假   坚定   情绪   丈夫   妻子   态度   案例   自我   真实   感觉   孩子   心理   标准   情感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