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从不麻烦别人?心理学深度剖析“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智者独立,但不傲世

前段时间,见到了一个许久未见的一起学心理的同学。她在过去的半年中经历了很多坎坷,以至于我见到她时吓了一跳:她不但明显的瘦了,而且连说话的时候,似乎都很难集中注意力,一开口就控制不住的带着哭腔。


知道她在过去这段时间的经历之后,我半开玩笑的说:你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和大家说呢?你可以找我啊,我虽然比不了李老师,能做你的心理督导,但是解个闷总可以吧。她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带着抑制不住的哭腔说:我觉得大家都挺忙的,不愿意打扰大家。


这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独立的时代,尤其是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独立”已经赫然成为新时代女性的标签。毫无疑问,独立是人格发展到较高水平的表现,只有在精神上保持独立的人,才能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那样自我负责,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对于“独立”的理解实际上是有偏颇的,比如把“万事不求人”当成独立就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究竟何为真正的独立?此外,对于“开口无能”、“求人无能”、和“合群无能”的“独立者”,他们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又该如何改变?


独立=从不麻烦别人?心理学深度剖析“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01 人格独立的三个维度


人格独立,首先建立在“分离”的基础上——“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终点”,这句话道出了成长的真谛,即一个人在完成了精神上的“弑父杀母”之后,才意味着ta真正的获得了独立。否则,就永远和父母保持着共生、粘稠的关系。


其次,人格独立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着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深刻的揭示了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主题。


自我认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终生课题,一个人精神的独立,需要建立在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形成独立的自我认知,意味着面对真实的自己,独立探索人生的意义。


第三,人格的独立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进行考量



在这三个维度当中,自我负责是“独立”的核心和基础。这四个字可谓内涵深刻、含义广泛。一般而言,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自己犯的错自己承担责任”这个层面的自我负责,但其实自我负责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比如:情绪的自我负责。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你这样做,让我生气”的逻辑,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父母对孩子,似乎自己的情绪都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能为自己的情绪自我负责的表现。“我的情绪我负责”,只有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才有可能从消极依赖的人生态度,转变为积极、可自我选择的人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曾经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负责”的例子,普通人可能会因为被盗而懊恼、悲伤,这实际上是将自己情绪的选择权交给了窃贼,但罗斯福却使用积极心态,将自己的情绪反应扭转为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成年人的不能自我负责。比如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怎么又犯错?这件事妈妈讲过多少次了?! 其实,家长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让孩子承犯错的责任,言外之意是“妈妈没有错,因为妈妈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已经尽到了教育的责任)”,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逃避责任的行为。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不应该让孩子自己犯错的承担责任吗?答案是,如果非要说家长对孩子有责任的话,那么父母的责任是“以孩子能吸收的方式教会孩子”,家长自以为自己提示过几次,或者讲过几次孩子根本听不懂的大道理就算尽到了教育的责任,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当家长把孩子推出去独自承担后果的时候,懵懂中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抛弃的恐惧,同时也能接收到父母潜意识里传递出来的“逃避责任”的信号,自然,孩子也会模仿父母成为一个不愿(不能)自我负责的人。


没有自我负责的精神,就根本谈不上人格的独立。


独立=从不麻烦别人?心理学深度剖析“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02 独立的误区


很多人对“独立”的理解,都局限在“我自己可以挣钱,经济独立”、“我已经搬出父母家,独自组织小家庭”或者“我生活自理,能独自照顾自己”等方面。


这种对独立理解的误区,实际上是混淆了“独立行为”和“独立人格”的概念


真正的独立来源于精神世界,而行为上的独立是精神独立的外在表现但是有独立的行为≠精神独立。


除此之外,最常见的关于独立的误区,是把“万事不求人”当成独立。现在社会上有一个词叫做“女汉子”,本意是指力气更大、更有能力独自做一些事情的女孩,但是很多女汉子却活成了“万事咬牙坚持,绝不开口求人”的伪独立者。


这种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是处在心灵闭合(封闭)状态下的行为反应,但很多人对此认识不清,反倒对自己的“独立”产生了一种悲壮的骄傲感,这种独立,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孤独。就像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样,她能干、要强,也是非常好的人,但是她的心却是封闭的,里面藏着一个孤独的小孩。


独立=从不麻烦别人?心理学深度剖析“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03 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一本讲述情感忽视的书中,有一个自测题,可谓句句扎心。


……


我有理由相信,基本上所有的“伪独立”者在这组测试中都会感觉到每个字都像是在说自己。实际上,这就是把“不求人当成独立”的人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这类人的心理机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当然这几类实际上是互相交叉和关联的)



总体而言,这类人都在早年的抚养经历中遭受过父母的情感忽视,在依恋关系和安全感方面有程度不同的匮乏,这使得他们的人格发展停留在比较早期的阶段,不敢、也不能相信外界(别人)是充满爱意的,是能帮助自己的。


而且,他们一般都会有很强的羞耻心,希望维护自己“坚强、独立、无所不能“的人设,不希望自己的脆弱一面被别人看见——因为被看见,就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被暴露。


在去年的一档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华少请了张靓颖,这期节目令我印象深刻。张靓颖在被问到她失败的感情经历时,使用的都是阳光、积极、正能量的语言,她说: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负能量带给别人。


在节目中,有一刻她忍不住潸然泪下,但马上就做出了掩饰,她说:“讨厌,我的假睫毛都掉了”。她用这种调侃的方式掩饰自己真情流露的不堪。


实际上,很多看上去从无情绪起伏的人,在潜意识深处都很恐惧自己的攻击性,他们的“超我”告诉他们要压抑和控制自己,否则自己的攻击性爆发会伤害他人,但是这种未被疗愈的情绪并未真正纾解,于是以向别人投射敌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表面上,他们懂事,“不愿麻烦别人”,但潜意识里,其实是他们是不信任别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伪独立的人都很可怜,因为他们曾经在心灵上饱受创伤,以至于他们只能选择封闭自己来获得安全,所以,有时候看似独立的女强人,明明有着精明的头脑,但却被情感骗子拙劣的话术给骗了——这是因为她们的内心太渴望有一个能依赖,能提供温存与安全的所在的人了。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看到一个人坚强、勇敢、独立时,先别忙着贴标签,也许ta内心还住着一个未曾疗愈的小孩。


独立=从不麻烦别人?心理学深度剖析“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04 发展方向:独立,但不独于世


独立的是灵魂,是大千世界中独一无二的“唯一”,但生而为人,我们如果想要得到丰富的体验,则需要和这个世界构建深层的链接,所以,最好的状态是“独立,但不独于世”。


伪独立者为何要避世?为何不愿和外界发生链接?本质上是因为恐惧,恐惧外界的危险,恐惧别人的嘲笑等等。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呢?


我想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升自己的觉察力。一切成长都始于开悟,而开悟离不开觉察。在觉察这个词当中,察的意思是观察,所以,我们的觉察就可以从观察开始。


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然后觉知自己恐惧的时候,会联想起什么?觉知自己恐惧的根源是什么?


当有了觉察,就可以尝试性的开放和求证了,有意识的打开自己的心门,用现实的世界检验自己的恐惧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我把自己的糗事告诉别人,得到的是善意的帮助和共情,还是挖苦和嘲笑?我之前想象中的羞耻,是会真实的存在吗?


慢慢来,可以先从最安全的自我复盘练习做起,然后尝试着寻找身边最能信赖、最能提供帮助的人进行谨慎的突破,当“有意识的改变”行为一旦开始,就意味着一颗重新生长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即使真的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挫折,激发出自己的无助感时,也可以先允许和拥抱自己的情绪流动,然后再慢慢的观察:世界真的崩塌了吗?


除此之外,伪独立者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是来源于对外界冲突,尤其是人际冲突的恐惧。这使得很多独立者很难与人合作,容易游离在组织的边缘。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参考四个词:沟通、协商、包容、妥协


我们在世界上遇到的一切冲突和麻烦,都可以用这四个词来获得最终的解决。这是人际关系相处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非要给这四个词加上一个形容词,那么可以是:真诚的沟通、耐心的协商、必须的包容、必要的妥协


是的,我们在与这个世界碰撞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自恋受损而感受到挫折,继而产生一系列并不愉快的情绪,但是,我们生命的韧性也正是在这种碰撞中得到锤炼的,越碰撞,越坚韧。在起起落落中,找寻到独立与联结之间微妙的尺度,在现实的历练中形成真正的智慧


智者独立,但不傲世。愿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大千世界的丰富与精彩。


独立=从不麻烦别人?心理学深度剖析“伪独立”背后的心理机制


写在最后


曾经的我,也是一个标榜自己坚强、独立、勇敢的人,可是我知道,那只是自己的保护色,在这个坚硬的外壳下,藏着的是脆弱、敏感的自我。


我也曾为自己的孤独而自傲过,但那更是一种悲怆的孤勇


只有卸下防御,用真实链接真实,才能感受到这世界的鸟语花香和美好灿烂。


其实一切都在我们的选择。曾经的人生,影响了今天的我们,但它是否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限定,则取决于我们自己自主的选择。


这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也是一种独立的决断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也有同感,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罗斯福   独立   维度   无能   心理学   人格   外界   深度   恐惧   情绪   麻烦   家长   机制   父母   自我   精神   孩子   心理   责任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