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音乐智能

(音乐是)声音智能的具体化。

音乐与语言都有久远的进化史,它们也许源自一个共同的表达媒介。但无论这样的思考是否有用,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那就是许多万年以来,两者一直遵循着不同的进化路线,而现在,它们又服务于不同的目的。音乐与语言所共有的,是一种与客观物质世界并无紧密联系的存在(这与智能的空间及逻辑数学形式形成对照),是一种与其他人的世界也无紧密联系的本质,正如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的认知智能所表现的那样。

在人可能拥有的所有才能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虽然许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至今还是不能确定音乐才能为什么会出现得这么早,这种天赋的特征又是什么。音乐智能的研究,可能会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的特殊情趣,同时,又会使我们弄清音乐与其他人类智能形式之间的关系。

音乐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分别是音高、旋律和节奏,也就是以某种频率发出的、按一定规则系统地组合起来的声音。在某些文化中,音高是音乐的关键要素,例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甚至使用微小的四分之一音程;而在非洲的撒哈拉,则节奏是音乐的关键要素。在那里,音乐的节奏之复杂,简直令人头晕目眩。音乐织体的一部分是横向的,即音乐随着时间展开时音高之间的关系;另一部分则是纵向的,也就是当两到三个音同时响起时,产生协和的或不协和的音程效果。仅次于音高和节奏的音乐要素,是音质(timbre),也就是一个音的特质。

两个月的婴儿就能模仿母亲所唱儿歌中的音高、声响和大致的旋律轮廓,四个月的婴儿就能模仿这些儿歌的节奏。这些权威人士主张说,婴儿特别具有掌握以上音乐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他们对语言的核心特性的敏感性相比,要强得多。此外,在这时候他们还能够参与明显表现出创造性或更新能力的音乐游戏。

到一岁半的时候,儿童的音乐生活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他们开始自己发出一系列不同音高的声音,试图掌握不同的小跨度的音程,如二度音程、小三度音程、大三度音程和四度音程。他们自发地编唱无法记录的歌曲,然后过不久,就能学唱从周围熟悉的歌曲听来的只言片语——“特征片段”。如从《老麦克唐纳》中听到的“EI–EI–O”,从《绕着露西转》中听到的“都跌倒了”。儿童唱出的自编歌曲和熟悉的曲调中的“特征片段”,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存在着一种冲突。但到了三四岁时,主流文化的音乐旋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自发编唱的歌曲和探索发声的游戏,一般就逐渐消失了。

除去具有非凡音乐天才的儿童,或者拥有特别机会的儿童以外,儿童的音乐才能一般在学校生活开始之后,就难以进一步发展了。诚然,有些儿童的音乐技能会继续发展,也能更准确、更有表现力地演唱一些歌曲。因为许多儿童这时开始能够读乐谱,能够使用像“奏鸣曲式”(sonata form)或“二拍子”(duple meter)之类的音乐术语评论演出,所以他们掌握的音乐知识相对增加了。然而,由于学校十分重视语言的进一步学习,所以音乐在我们这个文化中的地位,就相对较低一些。儿童即使是个乐盲,也没有什么关系。

对比一下世界各地的情况,就能明显地看出音乐才能发展轨迹的极大差异。一个极端是尼日利亚的亚拿(Anang)人。婴儿出生还不到一个星期,母亲就让他接触音乐和舞蹈,而父亲则为自己的子女制作小乐鼓。儿童到了两岁的时候,就参加了能学到许多基本文化技能(其中包括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的团体。小亚拿人五岁的时候,就能唱几百首歌曲,演奏好几种打击乐器,还能做出几十种复杂的舞蹈动作。在北德兰士瓦的文达人(venda of Northern Transvaal)当中,幼儿甚至根本不用学唱歌,他们凭自己对音乐的运动反应,就能唱出来。格里奥茨(Griots)是塞内刚比亚(Senegambia)的传统乐师,需当好几年的学徒才够资格。在某些文化中,人们看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加纳的埃维人中,人们让缺乏音乐能力的人躺在地上,音乐师傅骑在他们身上,按照一定的节奏击打他们,目的是将音乐能力输入他们的身体和灵魂中。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前面提到的亚拿人声称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音乐能力。研究这一族群的人类学家们,也认为在该族群中从未遇到过一个“无音乐能力”的成员。

差不多所有的作曲家,最初都是从演奏家开始的。当然,有的演奏家10岁以前就开始作曲了。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才,要想以世界一流艺术家的水平作曲,似乎至少要花10年的时间才能办得到。

为什么在那么多演奏家当中,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最终成为作曲家的问题,人们迄今尚没有做过认真的研究。我自己经过粗略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发展路线。就是那些后来成为作曲家(而不是演奏家,或是作曲家兼演奏家)的人,在10岁或11岁的时候,就开始对自己演奏的乐曲进行实验。他们将自己演奏的乐曲改写、变奏,甚至完全改头换面成另外一首乐曲——总之,将所演奏的这些乐曲重新创作一番。斯特拉文斯基回忆说:“一坐到钢琴面前,就想把自己听到的音乐在钢琴上弹出来,但在弹奏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其他我更喜欢的音乐,于是,我就成为一名作曲家了。”对于将成为作曲家的,像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人来说,使他们越来越快乐的,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将乐谱上记录的乐曲出色地演奏出来,而是他们给那些乐曲带来的有益变化。

这里,个性很可能是个关键性的问题。作曲所带来的快乐,与演奏所带来的快乐是不相同的——创作与剖析的需求和作曲与再创作的需求,与演奏乐曲或简单诠释乐曲的欲望相比,来源于不同的动机。在突然感悟到最初萌发的乐思方面,在探求与体现这些乐思的时候,在情感与观念的交织方面,作曲家与诗人也许是类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音程   音高   智能   天生我材必有用   演奏家   音乐   乐谱   乐曲   作曲家   要素   节奏   能力   语言   儿童   文化   歌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