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最近媒体报道成都的川师大附属圣菲小学入学面试通知引发热议,他们除了要求带照片和身份证件之外,还要求带父母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因此有人质疑是不是学校要筛选家长学历择优录取。校方则出面说:”面试不是看家长学历,要求带学历只是登记以后搞活动的时候方便联系!”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结果这个小学被彻底翻了出来,民办小学,还是为招收幼儿园发的通知,这里的幼儿园学费三万,加上生活费一年要3万6,每年计划招收200人,却都会有超千人报名。

这个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网友质疑,学校此举涉嫌“势利招生”,是“唯出身论的再现”。

学校解释说学校了解学生家长的学历,专业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家校共育获得开展,方便到时候邀请不同的特长,不同领域的家在走人课堂为学生上课,带学生参观校园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听起来是可信的,因为我两个孩子一个学前班一个幼儿园,他们就经常有些家长进校园讲故事啊,或者带孩子去参观父母工作的地方,校园共育是一个不错提升孩子能力的方法,作为家长我们是真的迫切需要提高自身。

我们抛开家长的学历能否让孩子入学,今天张老师跟大家聊聊父母学历跟孩子成长的一些关系,说道这个我们就要提一下有名的棉花糖试验了。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先看第一次棉花糖试验。

这次试验是在遥远的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里,找了一些孩子,然后做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当时他们是单独实验,把孩子分别一个一个的带入布置好的房间,然后教授放一块棉花糖到孩子的面前,说:“我有事儿要离开15分钟,如果等我回来时你没有吃掉盘子里的棉花糖,我就再奖励你一块。你就可以拥有两块棉花糖了。如果你吃掉了就没有奖励了。”然后教授离开。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那些做实验的孩子们,有些在教授没有说完就把棉花糖吃掉了,有些则摸摸,闻闻,舔一舔,吃上一小口,有的则闭上眼睛让自己不去看,还有的通过给自己唱歌做游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最后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得到了奖励。

心理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试验来证明一些事情,既然是试验肯定不会就做一次。在这之后这个实验反复的进行,选择的都是斯坦福大学校园幼儿园里的孩子先后有五六百名孩子参加了试验。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十几年后教授对那些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跟踪回访,意外发现那些成功抵抗住诱惑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上的表现更为优异,注意力集中,性格开朗,抗挫能力比较强。而曾经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现在的表情就不那么令人满意,比如说成绩偏差,有肥胖问题,甚至有些孩子已经开始抽烟、酗酒。

1990的时候,这次研究结果才发表出来。研究者认为忍耐不吃棉花糖的小朋友有更强的意志力,能为长远利益放弃暂时的欢愉,这种延迟满足能力是他们成为人生赢家的原因。

这就是第一次棉花糖试验的始末,延迟满足也是曾经很热的一个育儿训练,为了孩子美好未来,家长几乎什么方法都会试试的。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棉花糖试验的结论一出,就有人怀疑,他们觉得能这么简单吗?没有其他原因吗?因为有一些案例,怎么跟实验不一样?因此有人做了第2次棉花糖实验。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第二次棉花糖试验

第一次不是孩子单个试验吗?这次他们给孩子分成了AB两组。然后A组的研究员告诉孩子,他需要给孩子们拿礼物,请孩子们等待一下。他离开了一会儿然后拿回了承诺的礼物分发给了孩子发完礼物之后,他们开始棉花糖试验。

B组的研究人员也告诉孩子们他要去给孩子拿礼物,请孩子等一会儿。但是他空着手回来了,告诉孩子们没有礼物了,然后开始棉花糖试验。

结果A组中很多孩子通过了实验,而B组中通过考验的人很少,连A组一半的人都不到。

研究人员认为:对于B组的孩子来说,研究人员是不可信任的,即使自己真的坚持到最后,他也未必能得到棉花糖,还不如尽早吃掉的。这次试验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大人的诚信会影响孩子的自控力。

很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说话不算话,承诺做什么事情老不去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父母都在做那个不诚信的研究员,又怎么能要求孩子言出必行呢?

一个试验两个结果,那说明实验不可信,或者还有些东西是实验没有考虑到的,因此有人开始了第三次试验。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第三次棉花糖试验:

这次做试验的是纽约大学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他们一直对早先的实验报告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前两次实验样本又小又单一。

要知道当初棉花糖的实验者是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同一个幼儿园选择的孩子,最初参加实验的小朋友不过上百,随着时间的推移,回访的家庭越来越少,最后跌到不足100个。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重新搞了一次棉花糖测试,这次他们增加了很多变量进入,比如家庭收入,父母学历,文化背景,人数上也比过去增加了数十倍。

然后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一批吃棉花糖的小朋友们终于长到了15岁,实验者收集了超过900多例有效样本,发现:

母亲有学历的小孩,等待的时间更久,未来表现也更好。可如果只限定学历组,日后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等同的孩子都不比立刻开吃的孩子强。如果只看无学历的那么耐心等待的孩子,也不比那些立刻吃掉的孩子更好。

因此研究者开始把三岁时的家庭收入和环境这些变量考虑了进去。

幼儿园招生看父母学历,是科学育儿还是伪科学,棉花糖试验有答案

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小孩等棉花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跟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关。他们觉得也许并不是意志力让孩子实现了长远成功,而是家庭条件影响了意志力,同时又影响了未来成功的可能。早期研究低估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对穷人家的小孩来说,光凭意志力不足以抵消社会环境带来的劣势。

这个结果也得到了很多国家和院校的科学论证,比如英国就用70年,研究了五代人,几万个样本最终发现:早期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就详细分析了资源稀缺如何改变人们对眼前事物的看法,让人去追求短期效益。这也论证了穷孩子在棉花糖上,如果第一颗都不能保证,第二颗对他们也就无关紧要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多变量的过程,学校招生的时候,让家长带学历证书有些不靠谱,也难免大家会误会。不过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想孩子更优秀,先从完善自我开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斯坦福大学   棉花   幼儿园   实验者   学历   父母   伪科学   意志力   研究人员   样本   礼物   教授   家长   答案   能力   孩子   科学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