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这样很容易毁了孩子

90%的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这样很容易毁了孩子

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看不到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只想着怎样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在有家长咨询的时候,总是会问:

“我家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我家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我家孩子挑食,怎么办?”.......

0-3岁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在生理和心理上快速地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而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家长的焦虑和自以为然给孩子加上了这样或那样的特质,强行给孩子贴了标签还不自知。

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标签效应”(Labeling Theory),是指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个或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时,他的自我认同会受到影响。

90%的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这样很容易毁了孩子

有心理学家描述过孩子挑食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个孩子第一次吃西兰花,那时候孩子并不饿,所以吃的不多。

孩子妈妈就说:“这孩子不爱吃西兰花!”

第二次,妈妈特意多给孩子准备了一些西兰花,孩子看到太多,就有点不高兴。

于是,妈妈就说:“看吧,这孩子就是不爱吃西兰花!”

两次妈妈的“暗示”,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我不爱吃西兰花

从此,这个孩子就真的不爱吃西兰花了。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标签效应”都得到了证实。“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贴上的标签,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向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

其中,儿童最容易受到“标签效应”的影响。

标签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0-3岁阶段,不管是家庭教养,还是亲子关系,父母都是主导方,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孩子则是处在天平另一端的“弱势群体”。受限于认知水平和语言发展,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贴标签”。

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非常习惯于评价孩子,不是自豪地给予狂赞,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孩子是“笨蛋”、“坏孩子”,这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好的、积极的标签,会对孩子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坏的、负面的标签,会对孩子产生负向消极的影响。

90%的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这样很容易毁了孩子

例如,“妈妈总说我胆子小,我就是胆子小,我就是离不开妈妈”,贴上胆小标签的孩子,可能到了18岁还会哭着鼻子找妈妈;“妈妈说调皮,总欺负人,我就是坏小孩”,坏孩子的标签可能会让孩子在欺负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种种的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在孩子3岁以前,即使孩子身上有一些“小毛病”,也都是正常的。而家长过多的干预、评价、抱怨,有很大概率会让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变成根深蒂固的“大毛病”!

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01|理解孩子的感受

共情是为人父母的基础,是否能够理解、接纳孩子的种种行为,并做出合适的引导,就是一个家长做父母的能力体现。而那些能够与孩子共情的家长,往往能够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体会,然后采取应对举措。

3岁以前,孩子的很多行为是一时兴起或无意做出的,而有些行为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短暂出现。比如,2岁左右经历“Terrible Two”阶段时,孩子的行为极端“反常”,情绪变幻莫测,父母如果对这些行为贴上自己的标签,形成结论,孩子则可能真的会出现这个毛病。

02|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并非是有意的给孩子贴标签,往往是孩子的行为让家长的情绪产生了波动,进而有口无心的给孩子贴了标签。

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家长首先要控制好情绪。与孩子说话前,不妨先思考10秒钟,冷静自己的情绪,组织一下语言。如果孩子做的不对,就认真告知孩子,切忌粗暴指责!

另外,家长一定要建立起孩子是有自尊的意识,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纯洁又敏感,即使听不懂大人说话的词汇,也可以听出语调的变化,6个月大的宝宝,就能够感受大人的情绪。

03|永远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是指只讨论当下的这件事,而不对孩子进行评价,包括孩子的能力、性格、智力等。当孩子总是做不好一件事时,比起满腹牢骚的“你真笨”,换成“宝宝这个不难,我们多试几次!”会好很多!

不仅是负面情况要就事论事,正面情况亦是如此,鼓励孩子时也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比起说孩子“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不如说“你会刷牙了,妈妈真为你高兴!”

04|转换沟通方式

我们都知道跟别人沟通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表达方式,但有时候跟孩子交流时往往却忽视了这一点。每个孩子生来内心都是一张白纸,而最先在纸上留下印记的就是父母。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时,更加要注意言辞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消极、负面的词汇,多使用积极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引导孩子行为。如孩子哭闹时,比起“你在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不如说,“你自信活泼的样子多可爱,让我看看好不好?”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表达方式说出来,对孩子而言可能会起到既然相反的作用。长久以往,孩子会越来越自信,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成长就是不断探寻自我,融入到认同群体,寻找自己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体验和思考,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然而,标签化却可能让你的孩子错过这份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家长   孩子   可能会   挑食   就事论事   贴上   负面   词汇   效应   情绪   说话   父母   评价   妈妈   标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