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可以”的妈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自己跟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成为妈妈后》节目中,袁咏仪也说出了这样的苦恼。

担心没有自己的管束,孩子会没规矩;担心稍有松懈,孩子就会做错事。所以就给孩子立下了各种规矩,过度管束使母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儿子甚至说讨厌她!

“什么都不可以”的妈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面对“叛逆”的儿子,她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结果却发现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什么都不可以”的立规矩方式,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天性!

曾经有这样一个育儿案例:

一个高学历的妈妈,很是花费心思地培养自己的孩子,使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

孩子2岁后她就不再抱了,觉得男孩子不能太娇气;

4岁后,就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懒一天都不行;

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不能掉饭粒,不可以发出声音。

诸如此类,不胜凡举,严格的规矩约束着孩子的一言一行。

5岁前,孩子的确是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智力也很出众;但慢慢孩子变得很偏执,不能接受任何的变化或常识里没有的事。

在幼儿园里也表现的很孤僻,喜欢躲在角落里自己玩,常跟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

这种种表现,让他变得不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什么都不可以”的妈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虽小,却也有自己的世界,也渴望被大人认同。生活中种种的束缚和规矩,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甚至是叛逆、抗拒的行为。

那么,在孩子的教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平衡,让孩子既不过度压抑,也能适当引导呢?

换位理解,学会沟通

很多亲子间的不协调关系,都是因为互不理解和沟通不畅造成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特质,特别是0-3岁的婴幼儿时期,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引导。

“什么都不可以”的妈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在尚未接触团体生活时,并不知道集体的环境规则是什么,同时孩子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本性,如好奇、活泼等。因此,孩子在首次进入到一个新环境中的时候,需要面对的事物非常多,新的人、环境、规则、作息等,这对孩子而言都是非常大的压力。

而父母在理解孩子,并与孩子建立牢固依附信任感的同时,也要与孩子进行沟通,逐渐让孩子了解新环境中的规则。当然,这并非是一次就能够成功的,在孩子了解环境的过程中,父母要有充足耐心,并通过技巧让孩子慢慢熟悉、建立规则。

在孩子2-3岁阶段,就已经能够理解大部分语言,搭配明确的说明、示范、鼓励,能够让孩子更清楚的明白在什么环境中该做什么事情。且通过沟通,也能够明白孩子的意愿,父母要尝试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

让孩子自我完成

孩子成就感的来源,就是放手让孩子自我完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往往会因为孩子做事情慢,而帮助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扮演的是“守护者”,而不是“代理人”,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孩子面临挫折或困难的时候,也正是孩子产生正面学习效果的最佳时机。父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从小培养自己动手的意愿,才能让孩子在从事的过程中,真正学习到成长和生活所需的技能,有成就感且自信。

温柔而坚持的建立规则

只有规则没有自由的世界是可怕的,但规则是必须要有的。给孩子建立规则,需要在自由发展的前提下,温柔而坚持的进行。

“什么都不可以”的妈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比如,可以通过自己完成一些任务来引导孩子从小培养“自主选择”的规则感,在陪伴孩子阅读时,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选择要看什么书,看完了可以自己放回书架换下一本。这是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意识,也是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规则,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就取消自主选择的权利。

孩子在刚接触到新的环境时,需要时间去适应,但大人的引导和示范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孩子的每个规则都是在父母坚持而富有弹性的状态下建立起来的,需要父母细致的观察和温柔的陪伴。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临到人间的天使,都有着自己的无邪天性和纯净灵魂,而父母的任务就是守护好自己孩子,让孩子保持自己的本性自由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孩子   成就感   叛逆   天性   意愿   规矩   本性   大人   温柔   自主   父母   规则   妈妈   方式   环境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