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孩子期末考的成绩公布了。

在我得知她的成绩时,我简直要失去理智了,于是狠批了她一顿。

她眼圈泛红,承认考得确实不好。之后她作出了如下反应,断断续续地告诉我说,她怀疑自己患了抑郁症:觉得这个学期有些黑化,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晚上睡眠也不好,白天也不爱与同学玩,可以不出门就一定不想出门……等等,她觉得需要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是否属实。

我虽然在气头上,但对于她的“坦言”还是感到担心,而且也纳闷,孩子本属于乐观开朗,大大咧咧的女生,一向都是没心没肺开口就笑的人,怎么会抑郁呢。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她问我:妈妈,你听说过微笑抑郁吗?

我自然没听过。百度了一下,所谓微笑抑郁就是: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内心再怎么烦闷、悲伤、苦恼,人前也是面带微笑,若无其事一样。为了各种“面子”硬撑着笑脸,内心深处的压抑、痛苦情绪却隐藏起来,不与人诉说。

一种高发于职场上一些白领金领人士的职场病,你小丫头怎么也凑上热闹了?

当孩子说“我也是这样”的时候,我还是紧张了。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发育期,可能会因为身体激素分泌的影响,导致心理上会有一些难言的压力,加上成绩退步明显,自信心欠缺,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也是可能的。

于是,忙着小心翼翼地安慰她开解她,为了使她得到放心,还煞有其事地咨询了一位心理学老师该如何应对,老师说我的做法是对的,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云云。

再后来冷静下来想想,不对啊,那她是怎么知道的呢?不就是手机上得来的信息吗?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罪魁祸首就是手机放假之后一直机不离手,手机里的信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简直要啥有啥,成年人也免不了被误导,何况是正处于好奇心强烈阶段的初中生。但在互联网时代,要做到完全不用似乎有些困难,学会如何合理使用就成了一项新技能。

再者,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找托词也不无可能啊。

这么一想,我似乎有点明白她了。


于是,我就帮她做了一下分析:你自认为的抑郁症是怎么来的。

首先,没有控制好手机的使用时间

这个我是有监督不力的责任的,平时没有严格控制好。睡前玩手机,导致睡觉时间到了大脑还停留在兴奋状态,没办法一下子从刚刚的画面中脱离出来,自然会入睡困难。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旦睡眠质量不好,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自然就会变差,精神不好,待人处事学习的态度就会有影响,会懈怠。这样一来,成绩自然下滑,接着自信心受损,觉得自己不如同学,也就变得不爱与同学相处了。

这是“蝴蝶效应”。因为玩手机时间控制不当这么一个举措,就引起了这么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其次,乱七八糟的小测试只会扰乱心神

微笑抑郁的信息就是来源于此。几个毫无科学依据的题目一测试,然后天真幼稚地觉得“诶,真的是这样哦”.

那我是不是真的就患了这种病了?


麦基在《可怕的错觉》中道出了真相: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然后,越想越觉得好像是真的。

殊不知,网络上的各种小测试都是娱乐性质居多,信效度都不高,无论准不准都没有必要去对号入座,仅作休闲娱乐的东西,何必上纲上线去较真?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假如测到一个今生可以做皇帝的,难道你会信以为真的相信自己真的就是天子了吗?那不是贻笑大方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暗示”,也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分积极和消极两种,而很多这种测试的暗示是消极的。

它类似于传销式洗脑,首先在你脑子里输入大量的听着很有道理的信息,让你暂时性失去自主思考力和分辨力,以至于令你深信不疑,然后逐渐覆盖掉你整个大脑原有的信息。这样,你就被成功“改造” 了。

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随时自带识别过滤器,耳听之时,目及之处,自动分离掉无用的信息渣滓,而非照单全收,深信不疑,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再次,敢做敢当,不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找托词

当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时,人们总要设法究其原因,而在找原因的同时,人们又往往会首先考虑寻找可以免除责任的借口,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算是正常的反应。

但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找原因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怪罪指责,而是要找出漏洞去修缮补缺,是要思考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有效改进,或者避免重复犯错。

一件事情的发生如果与你有关,那就一定存在着相应的责任。而负责任就是担当

比如这次考试,她就是主要负责人,无论考得好与不好,她都得为此结果负责。

敢做敢当是一个优良品质,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和魄力,也需要有十足的力量和勇气。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最后,我对她说,无论是学习上、心理上,也许我还是不够关心她,所以才让她感受到了孤独。我也承认,我一开始的做法确实不对,成绩已然如此,再多指责都不能使它改写。

接下来,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原因,找出薄弱环节再着重去强化一下?她抽吸着鼻子点头。

很显然,对于期末没有考好这一没法改变的事实,她选择了逃避,选择用有抑郁倾向这样严重的话题来转移我的注意力。而且我也顺利“入瓮”了。

兜兜转转,待重新回到成绩这一话题时,我已经没有了半点责备的念头。

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在心理战略上她已经成功地胜出了。


对于她提出的微笑抑郁,到底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天,与小J一同回来时的闲聊。

她说:

其实我每天心里都很累。

我说:

怎么会呢?你给我的感觉是很开朗活泼的呀。

她说:

哎呀那是表面而已,在人前再怎么不高兴我也不会表现出来的,但其实我内心很不快乐。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不禁诧然。

原来小J刚刚休完产假,开始上班也没多久。本来嘛有了宝宝一家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但产假期限过了,她也得重新考虑上班了,所以理所当然地希望婆婆可以帮忙带孩子,哪知道婆婆不情愿。

小J的婆婆是个不喜欢被约束的人,虽然不上班,平时似乎也没什么事,而且她也很喜欢孙子,但要正儿八经地带她却是很不乐意的。

小J心里很堵,也闹过别扭,差点还得了抑郁,婆婆才勉强同意,但是,只要小俩口下班回到家,孩子自然就“完璧归赵”了。

人家婆婆都是有了孙子高兴地忙上忙下好不乐意,她倒好,每天工作应付各种事情已经疲惫不堪了,回到家还要继续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小J说,每天回到家心里郁闷又委屈。

好在老公站在她这边,也还算体贴入微,她说,不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了。感觉生了个儿子多了一大堆的麻烦事儿。

我心里不免有些唏嘘,即不能硬性要求婆婆带小孩,内心又希望得到长辈的帮助,这其中的复杂情绪想来只有当事人才感触深刻了,也难怪小J一回家就感觉压抑无奈不开心。

虽然听起来似乎与微笑抑郁这个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我认为这种不得已的表现恰恰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成熟。

一念成熟,一念抑郁,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


都说青春年少不知愁滋味,可一旦跨入了婚姻的门槛,紧接着就是奶粉尿裤培训班,搞定婆媳关系还有防小三。总有一样令你够呛。

可即使是家庭关系如何地不开心,只要回到职场,又是春风满面,英姿干练。只要她不说,你永远不知道精致的妆容下埋藏着怎样的悲伤。

所有的痛苦、郁闷、沮丧等负面情绪统统都被隐藏了起来,这些“硬骨头”只有关起门来一个人偷偷地“啃”,慢慢地消化。

谁都在讲中年男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两个字,谁又知道中年女人的日子里也没有“轻松”两个字。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即便是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们依然要生存,我们必须在生活的泥沼中找到支点来跳出困境,这个支点,我想应该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内在力量。

什么是内在力量?

张德芬在《遇见未来的自己》中是这么解释的:就是遇到困难,遇上痛苦,能够坦然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内在力量强大的人可以不受苦。

如果不懂得自我调节情绪,分分钟都有可能是在抑郁。


青少年也好,成年人也罢,在忙碌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总是无形地、不可避免地存在,且不论其大小,来自何方,我们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来安放一份平和、安稳的情绪。

我们应该怎样避免陷入这种抑郁矛盾的状态呢?应该怎么去拒绝恐惧、悲伤、懊恼、愤怒的打扰呢?也许这样会好一点。

1、 敞开心扉 倾吐为快

当心里有负面情绪产生时,宜疏不宜堵,不可任其在心里积忧成郁,而应该尽量与朋友、与家人增强联系,通过一起娱乐,一起锻炼,一起做事,将不良情绪疏通转化,因为一边做事一边交流,会比较容易自然地敞开心胸,以达成倾诉。

如果身边无人时,可以选择看喜剧、大声唱歌来作为释放情绪的出口,以达到渲泄。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2、 培养兴趣 自我调节

一个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人,比较不容易遗失在自己的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养花种草、绘画书法、瑜伽弹琴、太极打球……等等,投入到一切你喜爱的活动中去,在全身心的放松中你将逐渐地找回自我。

学会掌控情绪,随时自我调节。奥里森.马登在《一生的资本》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得最贴切不过了。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3、 冥想有术 正念练习

当情绪太过激动或心里异常烦燥时,当压力不堪承受或对郁闷无法排解时,你都需要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开启一趟奇异的探索之旅了——冥想或正念练习。

通过冥想练习可以调动潜意识来发挥强大的活动能量,将人从负面情绪的羁绊中脱离出来,重新得到掌管情绪掌控生活的能力。

而正念练习,顾名思义,就是正面的,正向的,积极的一种思维状态。

迈克尔.辛克莱和乔茜.赛德尔合著的《正念减压》一书中指出:正念就是要改变我们看待自己经历的方式,而不是改变经历本身。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它,理解它,强化它,而且随进随地就可以进行练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凡事多往好处想。

结语

引用古罗马的一位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肇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

当孩子说“妈妈,我抑郁了”,父母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花小溪:喜美食,静物拍摄,更喜琢磨文字,一个行走在人间烟火气里的“仙子”。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关注@天使在线学院,就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内容更新动态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抑郁   孩子   婆婆   负面   内心   情绪   痛苦   强大   不好   父母   成绩   力量   来源   妈妈   自然   图片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