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文 | 八段锦

小男人进入青春期之后,我发现他对学习的热情远远小于我,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间歇式抓狂。

以前混也就算了,现在年纪可不小了,总得长点心吧?

看看周围,好像别人家也好不到哪去。

每次同龄人聚会,聊着聊着肯定会有个人先蹦出来谈孩子,然后所有人都眼神发亮,把憋着的话匣子打开,疯狂吐槽、互相安慰,聊个没完没了,孩子根本不用出场就能轻松占据C位。

好不容易有一次摆脱孩子的自由疗愈之旅,就这么毁了。

你说中国父母不爱孩子,肯定有大把人出来骂你;但是你要说中国父母很会爱孩子,好像又觉得哪里不大对头。

对茧居族颇有研究的日本精神科医生田村毅指出,虽然很多父母都担心自己爱得不够,但恰好相反,茧居族的父母通常都是爱得太多,这些孩子因为被保护得过好而丧失了独自探索的能力。

关键不在于父母给了孩子多少爱,而在于爱的质量。

01 父母之爱的三种类型

田村毅把爱分为三类:

1、依存的爱

伴侣之间常常有这种爱:你就是我存在的理由、生存的意义,你是绝对必要的。

现代父母好像更会发生这种情况:什么老公老婆爱人情人,哪个也不如孩子重要,我和我的孩子,一刻也不会分离。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伴侣之间依存是因为害怕失去彼此,毕竟没血缘关系再没有其它联系,关系很容易解体;

但是当孩子成了父母永远不可替代的第一需要,彼此都死死抓住不撒手的话,孩子基本就废了。

张宏杰在《简读中国史》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为什么希腊故事里流行“弑父”,而中国人的故事里却是“杀子”呢?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他认为希腊文化是海洋文明,要去大海上冒险、探索未知世界,所以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充满勇气;

而中国是农业文明,经验和智慧都掌握在老年人的手里,听他们的话实际上也有好处,所以他们是不可推翻的权威,掌握生杀大权。

“弑父”的心理含义,是摆脱父母的束缚,自己成人;而杀子意味着什么呢,消灭新生力量?

这种埋藏在集体潜意识里的深层观念,也许就是造成父母焦虑的根本原因:我要为孩子负责,他的一切都由我决定;如果他不符合要求,我宁可毁了他。

但你怎么可能为别人全部负责?挫败感是必然的,挫败了后会怎样?

你会恨孩子不听你的。

爱之深,恨之切,就是中国父母的常态。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2、不安的爱

充满不安的爱,核心特点是“担心”

我就常想,如果小男人不爱学习,考不上心仪的大学,找不到理想的生计,他要怎么养活自己呢?我好怕将来被啃老,毕竟老年生活还有很多好玩的计划呢。

这样的担心有没有道理?

小男人有一次在公园里玩球,一米八十多的身高还能特别灵活地腾挪闪转,阳光洒在健美的八块腹肌上,充满了活力,连路过的人都会盯着他看。

我也忍不住由衷地赞美了他一句,小男人却不以为然地说,别的妈妈要是有我这样的孩子得多高兴,就你总是不知足。

嗯哼,他哪来的这种自信???

可转念一想,可不是嘛,究竟是什么让我整天紧盯着他的问题发愁?就算他有很多问题,但是真至于焦虑成那样吗?

我们这一代,普遍带着匮乏感长大,缺乏一种活在当下的潇洒劲,总是为不可知的未来感到恐惧,所以总想十全十美、安稳周全。

焦虑,是因为无法接受超出自己认知的东西。苦大仇深的人,很难不现实而功利的。

小男人们不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比较富足,得到的关爱也多,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可以很投入在我们看来毫无用处的事情上,不喜欢像我们那样整天忧心忡忡未雨绸缪。

他们看起来懒散,喜欢享乐,但也充满幽默感、才华横溢。轻松的人,才能达到自由的天地。

可惜因为父母骨子里那份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很容易忍不住破坏掉这份难能可贵的天然和自在。

在我看来小男人经常不靠谱还迷之自信,不正说明他的未来不会那么糟、而我这个当妈的也没有那么过分吗?

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我们大多数焦虑都是没必要的,反而妨碍了实实在在去解决真正存在的问题。

3、充满安全感的爱

与其焦虑,不如想想怎么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爱:不过度依赖、有认可和安全感。

如果父母多关注孩子的优点,认为他们有能力克服困难,把信心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很安心和自信。

问题在于,要怎么认可孩子、给他们安全感呢?毕竟我们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过这些啊。

即便我们嘴上经常对孩子说“你很棒”,但是心里却总是在暗暗担忧,难道孩子会感觉不到吗?他不会因为你总是言不由衷,丧失对你的信任吗?

没有被认可,却要去认可孩子,没有安全感,却要给孩子传递安全感。这是我们这代父母最大的困境吧。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02 给予孩子优质的爱

没有的东西,是不可能被传递的,所以父母首要的任务还是要让自己“有”。

在给孩子认可和支持之前,先学会告别自己的不安,和内心的悲伤、愤怒的情绪和解吧。

你可能觉得,父母从来不表扬你,你做什么都无法取悦他们;他们有更重要的事,唯独不把你放在心上。但是,我们真的是这样一无所获就长大了吗?

找到被认可的感觉

有一个女孩的弟弟从小体弱多病,母亲的全部心力都放在他身上,作为姐姐,她什么都做,但是直到母亲去世也没有认可过她。

父亲忙于工作,根本不管家里。但是她仔细回忆,忽然记起一件小事。

在她大学被录取之后,父亲对她说“恭喜了”,之后还握了握她的手。

当时她正因为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而难过,但是由于父亲握了她的手,那一瞬间她忽然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

父母再苛刻和忽视,也有可能偶尔露出一些温情;就算父母从来不认可你,一定也会有别人认可过你。

父母只有先感觉到自己被认可,才能由衷地认可孩子。

找到那个瞬间,充分体会被认可的美好,让这种感觉放大,然后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用到这种感觉。

孩子是来帮我们成熟的。

我们不再是苦苦等待认可的小孩,而是可以给予别人认可的人,就像你只是用水浇灌土地,竟然有朵花钻了出来,那种惊喜会让你重新找回信心。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把母性和父性结合起来

抚养孩子常常是母亲为主,而母亲很容易过度牺牲和溺爱,要特别注意让理性回归,多给孩子闯荡社会的动力。

泛滥而无原则的爱不值钱,再多也没用。

控制想要过度保护的心,学会默默地关注和支持,让孩子直面成长中的伤害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另外,也要积极激发父亲的力量,不要因为意见不一致就放弃。

与其抱怨丧偶式育儿,不如看清楚,男权社会里男人是被宠大的,多大都能心安理得地当孩子。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别看妈妈们爱焦虑,其实爸爸和孩子较起劲来更容易入戏,毕竟都是孩子嘛!

父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强,如果母亲不表示对他的需要,用无比诚挚的爱邀请他投入到孩子身上,他们不知道还要较多久的劲。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不管用什么方式也要拉住同盟军,保持步调一致。既然都爱孩子,有什么事情不能商量着办呢?

夫妻及时沟通,在孩子面前保持融洽和良好的互动,对孩子也是很好的教育,他们能学会有问题可以沟通解决,向往这样有爱的家庭,也会对爱充满信心。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把家庭和社会联结起来

我有很多朋友都是有孩子以后学习心理学知识。现代社会可以帮助父母科学养育的机构和专业人士都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完全可以求助、学习。

另外,很多家庭的问题其实是社会现象的共振,父母也不要太过责怪自己。

相信教育子女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时多想想成功的经验就好了。

把孩子带入外部世界,让孩子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并且告诉他所有人都会被伤害、会失败,但是即便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

家庭是最让孩子担心的压力源之一,但是如果父母能总是讲这样让人安心的话,而不是比外面的世界更擅长恐吓孩子,孩子会觉得至少家人能接受自己,也就不需要那么惊慌失措了。

爱究竟是什么?

不就是那种,“珍惜你,支持你,从心底认为你好”的心情吗?

中国父母的焦虑,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太过泛滥

·End·

作者: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已出版《与最好的自己在一起》 、《东坡心理传记》,微信公号“心理八八”(bdjxlbb);喜马拉雅fm: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中国   焦虑   父母   都会   希腊   安全感   不安   父亲   担心   母亲   孩子   心理   家庭   男人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