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文 | 八段锦


明星育儿方法各不相同。

乐嘉曾经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穿越沙漠,每天暴走近20公里,连续四天。

这件事引发热烈讨论,主要观点有两类,一类是“虎父无犬女”,这样养大的孩子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嘛;另一类认为乐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折磨”、甚至是“虐待”。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王菲又是自由派的代表,尊重女儿的自由发展,还曾带女儿逃学。

长久以来这两种教育观一直在搏斗,一种是要拼命挤压孩子的潜力,像乐嘉这样;一种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志,像王菲,分别代表了“严厉派”和“自由派”。

“严厉”教育算是咱的老传统,“自由”却是舶来品,但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以懂点教育的人,骨子里多半还是严厉教育的底子,但又很向往像王菲那样,让孩子自由飞翔。

说到底,我们并不关心乐嘉有没有伤害女儿,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到底该怎么教育?

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乐嘉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培养出一个意志坚定的孩子?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估计会有一大批人带着四五岁的小孩去沙漠,才不会纠结什么“自由”还是“严厉”呢!

问题是,没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两类人都有成功的代表,也都有失败的例子,关键是,这两种教育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显得太过极端了,基本不可复制。

到底是该更严厉点,还是更自由点呢?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01 你是在教育,还是在伤害?


有个朋友女儿已经二十岁了,我请她分享经验,她说太多了,一天一夜说不完,我说如果只能说一句话呢?

她吐出两个字:少管

身边孩子已经长大的妈妈,多数给我的经验都是这个。

我想这可能和文化有关,国人一直把教育孩子成才看得很重,尤其是现在,父母自恃懂点教育,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全都招呼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难免会用力过猛。

只有回头看时,才发现有很多无用功,孩子遭了很多不必遭的罪。怎么才能少做无用功甚至是“有害功”呢?

世界上伤害最大的原生家庭,不是没有爱,而是不宽容。”这应该是心理工作者最在乎的角度,“伤害”。

一名大三在校学生驾车肇事后,因为担心对方记住自己的车牌号码,就掏出尖刀,向伤者连刺6刀致其死亡。之后,在逃逸过程中,又将两名行人撞伤。

这就是著名的“药家鑫”案。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这个案子最让人遗憾的是,被撞者本来只是轻伤,根本不足以致命,结果被这样杀死;而撞人者呢,他的成长道路没有任何污点,学习优秀、受过各种奖励,结果这样被叛死刑。

是什么让一件正常的事演变成了残忍凶案呢?

药家鑫的父亲经常要求他做一些根本不喜欢做的事,他非常反感,但又不敢反抗。因为父亲对他的管教十分严格,不听话就动手打,还曾经将他关在地下室。

药家鑫对父亲的评价是:非常严厉,不允许出错,要求他凡事都要做到超出他人,尽善尽美。

也就是说,他能去杀人,不是因为残忍,而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出错,为了要掩盖。

不出错,比一条活生生的命更重要?!!

但为什么有的父母很严厉,孩子没有出问题,而有些孩子就会出问题呢?怎么判断是不是过分严厉,是不是伤害呢?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02 你为教育攒足了心理资本了吗?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小皇帝的故事。

这个小皇帝非常顽劣,他喜欢让别人捡起地上的东西吃,然后在一旁看笑话,一点怜悯心也没有。

大臣们都担心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非常残暴的皇帝,所以就叫很多人来劝他,但是他都不听。

没办法,只好把他德高望重的老师请来了。这个老师辛辛苦苦讲了半天道理,小皇帝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这时候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出宫去请小皇帝的乳母进宫。结果这个乳母只说了一句话,小皇帝立刻就乖乖地听了。

这个乳母说的话其实很普通,她说,你让人家吃地上的东西多不好啊!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来看你了。

很多人可能会意外,博学的老师讲了那么多大道理都不管事,这个乳母轻飘飘的一句话怎么效果这么大呢?

而且小皇帝要什么有什么,一个奶妈,你来不来有什么要紧?

李教授认为,人在0到3岁时是否建立起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很多罪犯,就是因为没有依恋关系,成了没有敬畏、没有情感的人。

这个小皇帝,因为是被乳母从小带大的,所以他和乳母建立起依恋关系,他谁的话都不听,但是他听乳母的,他也害怕乳母不要他了。

李教授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一堆警察来抓人,罪犯正要开枪反抗的时候,他的母亲进来了,这个罪犯看到母亲就放下了枪,乖乖和警察走了。

事后犯人对那些警察说,“要不是我妈,你们全都死了。”

有可依恋的人,至少还剩最后一片净土。

孩子刚到这个世界上最脆弱,完全要依靠父母。如果父母能及时对他回应,表现出爱和关怀,帮助他好好地存活,他就会很自然地依恋父母,长大以后才可能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去爱别人,相信这个世界。

如果没有过依恋,他连自己都不会珍惜,怎么可能去珍惜别人呢?

所以李教授认为,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还能听你两句劝,至少得先攒足心理资本,也就是说,要和他建立起依恋关系之后,才能谈到教育他。

有些父母,从来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却一味地严厉管教,这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最糟糕的还能把孩子推向犯罪的路。

尽量避免伤害,就是教育的底限。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03 乐嘉和药家鑫的父亲有没有区别?


乐嘉的严厉和药家鑫的父亲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乐嘉已经和女儿建立起足够的依恋关系,除了严厉,平时更多的是温柔和理解,那么他的女儿可能不会太把去沙漠这件事当做是“虐待”。

因为她知道除了严厉之外,父亲还是可以信任和亲近的,剩下的就主要是生理上的极限问题了;而生理极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经过科学锻炼而提高的(四岁去沙漠这事因人而异,有待研究~)。

至于这是不是女儿自己的意愿?

基本上不是。

父母很容易诱导孩子做一件事,而孩子对于敬爱、信赖的父母,一般都会顺从,特别是这么小的孩子,有时甚至为了讨好,还会违心地表达出很高兴。

他们虽然小,但完全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大人希望他们怎么做。即便有那么多信息说明乐嘉的女儿后来愿意了,也高兴了,也不能确定这符合她的心意。

所以判断孩子是不是愿意,对于非常主观而固执的家长来说,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意淫;是否伤害了孩子,是否对孩子有利,完全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这就是为人父母要特别谨慎的原因。

也许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把孩子当做试验品,而实际上,我们正在做的还就是这件事,特别是对第一个孩子,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所以,与其考虑如何教育孩子,不如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资本教育孩子?

华东师大的陈默老师给父母的三点建议非常好,可以用来参考:

第一,0-3岁的时候,关键词是“关注”。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重要阶段,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就算说一百遍“我爱你”也不嫌多。

第二,3-6岁的时候,关键词是“陪伴”。

诚心诚意地陪伴很重要,特别是父亲,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探索的欲望。从这一点上说,乐嘉比很多父亲做得都好。

第三,6-12岁的时候,关键词是“喜欢”。

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即便是做了错事,他依然是你的孩子,你会原谅他,你会一如既往地爱他。

这一点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药家鑫就是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而更多感到的是恐惧。

王菲和乐嘉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不可复制?

做到以上三点,说明你已经有了心理资本,孩子可能会愿意听你的;如果这三点都没做到,劝你还是不要执着走“严厉”这条路,风险实在太大了。

宁可没有教育,也不要伤害;宁可没有成功,也不要制造病人和罪犯。

·End·

作者: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已出版《与最好的自己在一起》 、《东坡心理传记》,微信公号“心理八八”(bdjxlbb);喜马拉雅fm: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和乐   自由派   乳母   罪犯   严厉   沙漠   父亲   资本   教授   父母   女儿   老师   关系   方式   孩子   心理   自由   王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